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践中取水许可管理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特别是用水总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但取水许可管理与用水总量控制之间存在时间差,取水许可属于事前管理,用水总量控制属于事后控制,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将事后控制关口前移,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坚持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的原则,探索建立实际用水量与取水许可水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相适应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并引入广义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将区域全部用水纳入管理范围,可推动"三条红线"落地。  相似文献   

2.
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湿地优先保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科学修复湿地,维持流域整体取用水安全及生态与环境安全,本文在分析流域"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及伴生过程演变与湿地生态演化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对湿地进行优先保护并提出实施要点.其内容包括:基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确立湿地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需水;将湿地作为优先用户,通过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确保其生态需水;开展湿地生态用水调度与监管,完善应急调度方案;在水资源管理中,完善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使用机制,其中优先保护湿地足核心.  相似文献   

3.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对规范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取用水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的要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作为行政许可被取消,将有关技术要求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结合新形势要求,回顾总结取水许可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设计、规范取水许可管理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取水、用水和排水是水的社会循环的3个关键环节,管好这3个环节,促进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是实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就"取水"环节的监管,从水资源有限性、水的适应性、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地下水超采限制、生态用水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谈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可以保证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减少取水和退水对周边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实现水资源条件与经济布局相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规模相协调、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从而为取水许可的科学审批提供技术依据.近年来,天津市对建设项目取用水按取水许可要求进行了大量的水资源论证工作.通过介绍天津市水资源的特点、建设项目取水实际需求情况,总结概括天津市境内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特点和注意把握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正>用水总量控制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之一。不同取水方式下用水总量监控方法如何选择,不同地质条件下用水总量监控方法如何确定,成为用水总量控制研究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水资源总量监控模式,成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工作,也是科学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的河北省沧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沧州水文局")按照"从行业水  相似文献   

7.
以水库为水源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鸭河口水库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来水量的分析,结合规划水平年水库已有用户和建设项目需水情况,运用水库长系列兴利调节计算方法,从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对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进行了详细论证,并分析其对区域水环境及其他用水户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鸭河口水库地表水资源相对充沛,水质较好,完全能满足建设项目的用水需求;建设项目取水对区域水环境影响较小,但对水库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将会造成一定影响,需要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调查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取水许可情况,分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分析认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势严峻,尤其是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严峻,迫切需要及早规划和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科学编制水资源规划,合理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度、生态最低需水量,统筹规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明晰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建立取水许可总量指标体系,全面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加大配置水源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配置水源工程在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及后续管理制度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用水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连云港市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制与相对完善的后续监管体制,但具体工作中仍存在程序过于简化、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探讨了通过严格水资源论证、落实"四个一"管理、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等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任继周 《水资源保护》2015,31(5):106-109
对云南威信煤电一体化一期电厂进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定量分析和计算,选取项目用水总量和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分析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取设计耗水率、新水利用率、取水指标、全厂复用水率、循环水利用率、厂区生活用水等来分析用水效率控制指标,选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析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结果表明:项目建成后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4%;设计耗水率0.51~0.61 m3/(s·GW)、新水利用率100%、取水指标0.58 m3/(s·GW)、全厂复用水率98.3%、循环水利用率98.7%;项目要求电厂所有退水必须全部回收利用,污水零排放,所在区域水质目标为Ⅱ类。  相似文献   

12.
正《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8月1日起施行。2010年5月26日发布的《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依据"办法",甘肃省工业、服务业、商业、建筑业、火力发电循环式等工商业用水按照实际取水量征收水资源费,标准为地表水0.15元/m3,地下水0.20元/m3。城  相似文献   

13.
祁县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用水总量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根据"取消地下水、增加地表水"的取水原则,在子洪水库下游输水洞取水,合理建设原水输水管、清水输水管、管道附属构筑物等配水管网设施,以满足城市发展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核心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分析论证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环节,以及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对取水区其他取用水户的影响等。它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水许可申请进行审批的技术依据,也是取水许可审批科学化、合理化的技术保障。依据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规范要求,对惠州市激流坑水库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水资源论证有关内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工程的取水地点、取水量、取水方式及用水、退水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工程的用水和退水对周边环境和其他用水户的影响,论证了工程开发取水的合理性,并提出水资源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保证辽中县"节水增粮"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切实保障项目取水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取水许可制度执行过程中对各类取水、供水、用水对象界定模糊,以及部分类型取用水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提出将取水许可管理对象分为配置类工程、河道内生产工程、公共供水类工程、自备水源类工程以及其他取用水户五大类,并从水量分配、取水量监管、用水总量管理、水资源有偿使用等方面提出监管重点。  相似文献   

18.
<正>为科学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控系统和非农业取用水户取水计量系统,为用水总量控制奠定基础,廊坊市在10个县(市、区)建设地下水位动态监控体系、非农取水用户监控体系,建立健全高效地下水超采监控、管理体系,控制地下水开采、修复地下水生态,为地下水超采试点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1.系统目标与功能1.1系统目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水资源监控系统是以科学合理调度配置  相似文献   

19.
水权的确定和转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我国《宪法》将水资源规定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把江河湖泊中的水资源由其流经的县、市或省等据为地区所有,并向周边地区进行水权出卖有悖于《宪法》,同时将加大用水成本和社会的额外负担,增加水权纷争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并不是水资源配置的好办法。取水许可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应予坚持并不断完善。但是,可以允许获得取水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在国家的控制下进行水资源转让,进行水权交易。  相似文献   

20.
德州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不断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及人才优势,对取用水户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由专家针对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对建设单位提出的取用水及退水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论证审查,为办理取水许可申请提供技术依据,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保障建设项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