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对正弦派生曲线生成的连续弯曲型河道开展试验,采用日本ACM2-RS型X-Y方向2轴电磁流速计对水流流速进行了测量,并对水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弯曲河道纵向时均流速在弯顶处靠近凸岸处较大,而凹岸处较小,且沿河宽的分布沿程是变化发展的;弯顶水流纵向时均流速分布接近抛物线型,最大流速点位于上部水面以下,整体上大下小,而顺直过渡段水流纵向时均流速分布最大流速点位于底部,整体上小下大;连续弯曲河道水流阻力系数随着过水断面平均水深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过水断面宽深比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小湾水电站属高坝大库,总库容达149.14亿m3,库容系数0.26,具有多年调节性能,泄水建筑物布置及运行条件较复杂,其蓄水过程也十分繁杂,涉及拱坝安全、征地移民、环境监测、库岸稳定、下游用水及电站发电效益等多重因素。文中对小湾水电站初期蓄水设计、蓄水调度运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三峡蓄水初期水库近坝区水环境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宁  江春波  陈永灿 《水利学报》2006,37(12):1447-1453
通过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峡水库近坝区在蓄水初期的水流和水环境特性进行了 分析。对蓄水初期的溶解氧、BOD、COD和NH3-N、Cu等水质参数进行了观测,将蓄水初期水质资料与蓄水之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近坝区水环境变化趋势。采用大涡模拟紊流模型,考虑水体表面的热交换,对三峡近坝区的流动和水温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初期近坝区水流特性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水深增加、流速变缓,部分地段有回流区出现。水质指标变化不明显,坝前断面溶解氧浓度、悬浮物浓度有所降低,和悬浮物密切相关的污染物总磷、重金属也随之降低;蓄水初期139m水位时坝前水域尚没有出现温度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4.
静力稳定长期以来都是重力坝建设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在大坝蓄水初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某重力坝典型坝段为例,利用ANSYS软件构建典型坝段的三维模型,分析计算了大坝在蓄水开始后坝体与坝基的静力特性,总结出了蓄水期大坝的应力与变形分布规律及薄弱点,为保证工程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进行初期蓄水计划编制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了编制初期蓄水计划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6.
在蓄水初期,大坝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复杂敏感的工作阶段。随着蓄水加荷,坝基、坝体、近坝库岸边坡等部位的运行性态不断调整变化,有可能向事故方向转化,尤其是在激烈加荷条件下,再加上设计和施工中的重要失误,这种转化很可能被触发而酿成重大事故。因此,在大坝整个生命周期中,蓄水初期是事故风险相对较大的阶段。统计了13座典型大坝蓄水初期事故,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库初期蓄水是一个复杂问题。文章对水库初期蓄水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计算机步骤等进行了基本论述,对于新建水库选择合理的最优充蓄方案提供了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了三峡地震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范围以及对三峡工程运行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三峡工程蓄水前后,三峡地震监测系统在库首至库中地区记录到地震的震中位置、强度和频次等的对比。归纳了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点,指出目前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水库地震基本处于工程前期预测范围之内,无破坏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下闸蓄水是水利工程顺利投产发挥效益的前提,由于受形象面貌、坝体安全、库岸稳定、水文情势及初期效益影响,致使蓄水方案的确定极为复杂.楼庄子水库在确保大坝防洪、坝体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加速初期蓄水进程,以提前发挥工程效益,同时减小对下游灌区、环境和已建工程的负面影响,并以此为原则拟定初期蓄水方案,方案的制定思路和方法对类似枢...  相似文献   

11.
连续弯道中切力和流速的断面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韦  蔡金德 《四川水利》1990,11(2):43-45
  相似文献   

12.
依托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采用资料分析、整体定床水流模型与船模航行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船闸分别位于狭窄连续弯道中的下游反向弯道凸岸和凹岸2种枢纽布置方案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其它将坝线布置在弯道段的已建或拟建的枢纽布置情况,对狭窄连续弯道河段枢纽平面布置应遵循的一些原则进行了探讨,提出对于上游为急弯、下游为反向弯道的狭窄连续弯道河段,当枢纽坝线位于下游弯道段时,宜采取将船闸布置于凸岸侧的分散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运行十年来,常年库区发生了"点"状分布的泥沙淤积,与以往研究有所差异。通过现场测量发现库区泥沙特性如下:悬沙和淤积物均为粒径较小的粉砂,泥沙的实际沉速大于其Stokes沉速,床面淤积物呈浮泥或絮凝结构。水沙运动实测资料分析表明,以流速作为冲淤的判别条件比挟沙力更为合适,低流速时粉砂絮凝沉降导致淤积,而淤积物固结后不易冲刷,由此形成了淤积、输沙和冲刷三个流速带。三峡库区的大量弯道、支流河口和宽谷处流速较低,属于淤积流速带,发生絮凝沉降淤积后不易冲刷,因此一旦发生淤积则淤积严重,其他河段多数时间处于输沙或冲刷流速带而淤积量较小甚至没有淤积,因此形成了库区粉砂"点"状的淤积特点。  相似文献   

14.
白山水电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单机容量30万千瓦。一期工程第一台机组于1983年12月30日发电,1984年末,一期工程三台机组共90万千瓦已全部投产运行。续建工程将在左岸地面厂房内装机两台计60万千瓦。现正在施工中。目前大坝尚未竣工,电站是在边施工、边蓄水、边发电,为蓄水初期运行阶段。三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水电站初期蓄水过程计算,介绍并评价了针对短历时和长历时蓄水过程的典型年法和频率法。详细说明了以需蓄水量为目标,对蓄水历时进行排频计算,求得设计保证率相应典型入库流量过程线的方法。以某水库30年径流系列和蓄水要求为算例,编制程序进行蓄水过程计算。该方法可以同时满足蓄水总量和设计保证率的要求,且不必划分蓄水时段,适合程序化操作,可以为水电站蓄水规划和蓄水安全鉴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布垭水利枢纽是清江中下游干流综合开发的龙头梯级,挡水坝为当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高面板堆石坝.工程于2002年11月正式开工,原计划于2006年11月开始蓄水.水布垭水库死库容达19.29亿m3,而清江为山区性河流,枯水期(11~4月)来水量仅23.3亿m3.水布垭水库初期蓄水既要满足下游用水要求,又要确保电站第1台机组于2007年7月投产发电.为此,结合工程施工进度、度汛要求等条件,论证了蓄水时机、分析了下游用水要求、制定了蓄水规则、提出了水库初期蓄水方案,并复核了初期蓄水期间工程度汛安全.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成果可供其它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新建水库初期蓄水调节计算前期必须做好的工作,此种计算的目的和任务,介绍了时历法与概率法两种计算方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以原型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对比分析、FLAC3D数值计算、逐步回归、人工神经网络等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小湾特高拱坝坝肩抗力体蓄水初期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定性分析成果表明,截至1160 m高程库水位,坝肩抗力体在蓄水过程中变形量级非常小,随着水位的上升,坝肩抗力体整体上微微有向下游和向山体内变形的趋势,且变形逐渐收敛。基于有限元计算成果、实测值的混合模型分析成果表明,库水位是分析时段内引起抗力体变形的最主要因素,在1160 m蓄水位条件下,抗力体处于稳定状态。根据模型预测1170 m水位工况条件下,抗力体变形也将处于可控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以原型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对比分析、FLAC~(3D)数值计算、逐步回归、人工神经网络等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小湾特高拱坝坝肩抗力体蓄水初期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定性分析成果表明,截至1160 m高程库水位,坝肩抗力体在蓄水过程中变形量级非常小,随着水位的上升,坝肩抗力体整体上微微有向下游和向山体内变形的趋势,且变形逐渐收敛。基于有限元计算成果、实测值的混合模型分析成果表明,库水位是分析时段内引起抗力体变形的最主要因素,在1160 m蓄水位条件下,抗力体处于稳定状态。根据模型预测1170 m水位工况条件下,抗力体变形也将处于可控状态。  相似文献   

20.
小浪底库区支流倒灌形成泥沙淤积,而其淤积形态和淤积物组成与干流河床形态、水库运用方式、来水来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水库水位抬升,干流浑水倒灌支流并沿程落淤,支流沟口淤积与干流同步抬升,沟口以上淤积厚度沿程减小。随着淤积的发展,支流的纵剖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由正坡至水平而后出现倒坡。支流内淤积物组成与对应的主槽位置差别不大,随着运用时间的增加及淤积形态的变化,入库水流携带泥沙进入变动回水区后沿程分选,支流内淤积物组成随之产生一定变化。拦沙初期阶段,近坝支流淤积物自下而上发生粗化,远坝支流淤积物则比较复杂,靠沟口位置变化幅度不大,再向上游则呈现逐年细化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