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剖析当前西北农村社区建设风貌城市化、特色消弭、生态与人文环境等问题,提出西部农村社区人文生态化营建策略。从村落文化景观、公共空间和街巷邻里三方面建设文化空间;从景观生态格局、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生态民居探讨社区生态化策略。只有从技术上追求生态化,文化上传承地域文化,农村社区的建设才会有长足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袁渊  袁涓 《四川建筑》2010,30(5):45-47,50
城市公共空间是组成城市防灾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中城市公共空间防灾避难作用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紧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以成都市为例,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城市防灾系统整合的规划建设原则,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避灾场所的设施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新农村建设"千村一面"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不重视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在根本上使建设与发展失去民族标识的方向。而我国农村广大的空间场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存(遗产)将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设计参考系,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又是与传统村落与建筑空间及其所存在的自然场所结构共生存在,是特定精神场所中的衍生物。本文在此三者共生性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辽宁盘锦大洼县二界沟镇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对"古渔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与建筑空间三者的研究,运用保护与改造的途径与方法,探讨研究了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为支撑的三者共生性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阐述我国农村社区的概念及基本内涵,回顾总结发达国家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建构农村社区单元构造的理念;提出并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单元构造"内生型"、"外来型"和"突变型"3个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结合浙江省安吉县皈山乡的规划实践,从农村社区单元构造的产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和物质空间发展3个主要方面,论述了发展的重点内容,作为我国农村社区单元构造的一种规划范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建筑学在当代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文章以社会学名词"社区"为讨论框架,通过引入"第三空间"的概念来探讨建成环境下社区建设中的社会空间关系。本文借鉴西方中心主义人文学科对社区的社会学定义,对社区概念的变迁及其相关的若干社会空间关系概念进行探讨,继而通过马来西亚的若干案例来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帮助实现社区的形成。这些案例的规模不尽相同,被象征性地分为点、线、面和网。  相似文献   

6.
第三场所是具有积极社会性意义的社区公共空间,以第三场所理论为基础,从居住小区的基础理论"邻里单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小区案例3个层面,分析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社区设施的多样性以及居民的参与互动性,探讨基于社会性内涵的居住小区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7.
贾真  李嘉华 《四川建筑》2009,39(3):41-42
以"空间"的角度研究"犯罪",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从如何保证社区居民免受或少受盗窃侵害这一独特视角对城市社区空间的设计进行分析,归纳并指出当前社区中存在且较易受到盗窃侵害的危险空间的类型及其特征,包括社区的布局形式,高层住宅社区,社区公园及绿化等,从而为今后的社区安全设计提供建议及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传统农村公共空间的概念、传统农村公共空间的研究概况和特征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目前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初探.以山东昌乐县白塔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设计思路.希望以此作为日后研究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一个基础,能够对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顾萌 《中外建筑》2013,(8):84-87
本文通过对武汉汽发社区,深入发掘其场所空间特征和构成要素,探讨其对人行为活动影响、社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助益作用,进而为注重社区文脉继承、场所塑造的老社区改造和新社区建设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
介绍图书馆场所的概念及图书馆场所观念出现的背景,阐释当前图书馆发展中场所价值的具体体现:图书馆是不受功利关系制约的公共空间,即第三空间;图书馆是依托物理空间构建的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是一般社会成员可自由进入并不受约束地进行正常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得出在严峻的外部信息资源与服务竞争情况下,图书馆场所将作为重要支柱,支撑未来图书馆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这里建筑于萦绕的烟雾中宛若片云,若隐若现。建筑在自然的雾中提供路径,将分散的场所空间联系起来,同时建筑通过人工"雾墙"取代实体的墙体进行空间划分,人们在行进过程中穿越不同浓度的"雾墙",具有不同的空间体验,并促成不经意的相遇,提供多重的精神体验与交流场所。建筑组群及元素共同营造一种静谧、诗意的禅境,使人们在场所空间中体验到东方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设计类别:博览、展示建设地点:上海浦东高科西路浦明路场地面积:6000 m~2建筑面积:7683.5 m~2建造时间:2010年1欢乐城市韩国馆的设计以"融合"为主题,塑造出"符号"和"空间"的融合体:符号即为空间,空间亦为符号。韩国馆试图成为世博园中充满欢乐的场所,并呈现出强烈的国家色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迎来存量更新时代,城市大量老旧社区更新改造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在这一进程中存在着重物质而轻文化的现象,导致社区公共空间缺少当地人文特色,空间环境缺少场所精神的建构。该文章以湖北省武汉市玫瑰西苑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为例,分析梳理社区现存问题,从场地肌理,功能空间,景观设施和文化遗存几个方面入手,以地区文化为设计导向,探索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方法,打造物质空间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人居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白梅  牛凯 《山西建筑》2012,38(2):7-9
通过对几个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实例进行研究,探索其建筑中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考,分析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大"的空间建构,使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交往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场所,社区层面的微更新项目往往涉及小规模的零散空间,通常采用小规模拆迁和局部建设的模式来创造大规模效应。本文通过对微更新实践案例分析,讨论了在社区微更新视角下,如何进行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总结更新经验,并提出重构参与模式、重构多元功能、重构空间设计、重构记忆文脉、重构社群关系5项重构策略,希望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背景社区营造是一场解决场所疏离感的空间运动,各种空间"参与"策略使民众重新介入场所,营造新的空间记忆。农村的社区营造相较于都市的社区营造(都市涉及的社群、公私部门各派系势力错综复杂,营造需要一定的策略性,且最终完成度难以保证)面对的空间议题和需要整合的社群相对更简单。都市的社区营造主要是消弭彼此的邻里淡漠感,营造一个新的社群关系,达成一个新的、共同社区场所。而农村的社区营造,  相似文献   

17.
罗蓉  傅志伟  赵晓铭 《城市建筑》2023,(13):194-198
社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基本单元,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中老旧社区具有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少等特点,是目前城市更新重点关注的片区。新冠肺炎疫情的居家隔离引发了人们对社区环境的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更优的设计手段介入社区景观建设,实现社区内部景观健康可持续性,是当前老旧社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以广船鹤园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为例,在剖析社区景观现状与居民需求的基础之上,将韧性理念引入社区空间建设,构建具有社区恢复力和个人恢复力的社区空间景观,更大程度地满足健康安全需求和防疫需求,以期为同类型老旧社区景观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何焱 《山西建筑》2010,36(1):42-44
从探寻建筑的本源和意义出发,分别阐述了"建筑空间论"和"场所精神论"的重要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宾切提住宅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探寻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是解读建筑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小户大家”的理念 首先,小户大家的理念。小套型加上配套完整的社区,合理控制与减少个人家居面积和功能,尽量增加公共空间功能,保留最基本的居住功能,将能在社区中解决的功能集中在公共空间中解决,即将家务事外移至公共空间,核心理念是节约资源。实现小户大家有五化:家居空间紧凑化;环境空间功能化;会所空间场所化;商业空间生活化;网络空间无域化。具体实施的空间主要强调居住配套社区里面的会所,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机动化的发展,拓展机动车空间,压缩步行空间在城市建设中屡见不鲜。为解决步行空间缺乏的问题,本文以南京市珠江路商业街为例,从用地特征、步行需求及供给环境、机动车与步行冲突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珠江路商业街的步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创造畅达交通与提升场所空间两个方面,制定适宜的步行系统规划控制要求。并运用"分区分类"手段,对步行空间的"街道设施及绿化带"、"行人步行带",以及"建筑毗邻带"分别提出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