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世界》2015,(11)
<正>丹麦是北欧的一个发达国家,近几年来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不断地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了适合国情发展的能源系统,同时制定了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丹麦目前的能源消耗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今后将逐步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为主。丹麦政府提出的中期目标是:到2035年,电力和供热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建立起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德国是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不计算大水电,2005年中国与德国同以70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为世界各国之首。2005年,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额为380亿美元,大水电投资量为150亿至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大水电投资额为100亿乙美元。不包括大水电,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客量为3700万千瓦,居世界首位。其次是德国、美国、西班牙和日本。其中,中国小水电装机为340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为126万千瓦,位居世界第八位,可再生能源正在成长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有85家市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可再生能源公司,总市值超过300tL美元。通用、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近年来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大笔投资和采购。世界银行、全球能源基金等国际组织每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达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2004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100亿美元左右,其中研发投人约7亿美元。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为并网太阳能光伏电池,2000-2005年年均增长60%,主要应用于日本、德国、美国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其次是风电,年均增长28%.2005年德国累计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842万千瓦,名列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3.
2006年,德国风能、水电、太阳能、生物燃料、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占德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为7.7%,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德国去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0亿t。德国联邦可再生能源协会4日公布的数字显示,2006年,德国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715亿kW.h,占德国用电总  相似文献   

4.
《电力技术》2010,(9):74-74
德国联邦环境局(Umweltbundesamt,简称UBA)近日发表能源研究报告称,德国有望于2050年普及可再生能源。报告显示,根据联合国气候协议,到2050年德国温室气体减排比例将高达90%。为此,必须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  相似文献   

5.
德国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标杆国家。2000年到2009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2.9%提高到9.1%,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电力消费量的比重从6.4%提高到16.4%,  相似文献   

6.
《华中电力》2007,20(2):23-23
2006年,德国风能、水电、太阳能、生物燃料、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占德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为7.7%。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德国去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0亿t。  相似文献   

7.
《电源技术》2010,34(8)
<正>欧洲可再生能源委员会2009年11月召开的第三次可再生能源政策会议以《至205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占所需能源的80%》为主题进行了研讨,目前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欧洲一些高水平的核研究机构也开始转向可再生能源。这  相似文献   

8.
《西北电力技术》2011,(9):94-94
德国能源和水工业协会强调,201l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已经占全部电力生产的20.8%。纵观过去十年,德国已经从根本上转变了发电方式。从2000年到201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从5%上升到了18%。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甚至已经提前实现了它的立法目标,并且似乎随时准备着明年再一次实现自我超越。现安吉拉&middot:默克尔政府制定目标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至少达到35%。而反对党声称,达N40%甚至更高也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德国《能源战略2050》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80%(以1990年为基准)以上的目标,确保德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清洁、经济,2010年9月28日,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发布了《能源战略2050——清洁、可靠和经济的能源系统》报告,提出了德国至本世纪中叶能源发展路线图。介绍德国未来能源领域的战略要点,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和电网发展,从统一规划、电网建设、可再生能源经济性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和德国各自的特点。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加强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正>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缓解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至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占比达30%以上,而局部地区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也超过30%。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生产的清洁化转型,丹麦、葡萄牙、德国等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已占重要甚至主体地位。因此,未  相似文献   

11.
0前言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开发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光伏发电作为发展的重点,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并首先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正德国能源转型是从2000年开始的,现在大家认为1.0版已经走到头了,在德国能效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所谓德国能源转型的2.0版。一、英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英国政府在1974年石油危机之后到1990年之前没有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和发展动机,英国失去了发展风能技术的领先地位。1990年英国只安装约1.5吉瓦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水电。  相似文献   

13.
《电力技术》2010,(10):61-61
西班牙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太阳能行业的领军者。目前西班牙40%的风能都被用来发电。对于未来.西班牙提出了2050年电力供应100%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东北电力技术》2005,26(3):4-4
德国政府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制订了专门的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因此,近年德国沼气发电的数量迅速增加。到2003年底迅速发展到3000家。沼气发电的装机总量由1999年的50MW猛增到2002年的250MW。  相似文献   

15.
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政府采取给予补贴的扶持政策,光伏发电产品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市场前景非常好。以德国为例,2001—04,其《可再生能源法》生效后,德国公司大量从中国进口太阳能电池板,以满足其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巨大需求。目前,德国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已占到其全部能源需求量的6.4%,超过了核能5.7%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中国电力科学院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  相似文献   

17.
《电力技术》2010,(6):19-19
欧洲新能源协会(EREC)公布的一份题为《RE—thinking 2050》的报告称,欧盟可望于2050年实现能源的全部可再生,即包括电力、供暖及运输等领域消费的能源.全部由可再生能源替代。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在未来40a时间内.欧盟将如何从现在的混合能源消费阶段.逐步过渡到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阶段,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8.
《电气制造》2012,(6):13-13
德国政府已经公布了一项新能源政策。根据这个新能源政策,我们可以设想到2022年德国35%的国家能源将来自可再生能源,这也就意味着德国将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水能的产量。由此不仅会造成能源结构的变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力》2005,38(6):100-100
德国可燃气体发电发展迅猛 德国利用可燃气体发电起步较早,且近年来发展迅猛。德国政府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制订了专门的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沼气发电的数量迅速增加。德国沼气发电工程的数量1992年为139家,到2000年发展到1050家,到2003年底迅速发展到3000家。沼气发电的装机总量由1999年的50MW猛增到2002年的250MW。  相似文献   

20.
崔容强 《上海电力》2004,17(6):476-479
太阳能(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空气热能、地温热能等)的科学利用,使得这些“农村能源”可以让城市更美好。文章建议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列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规划,在世博会场馆内外广泛展示太阳能高新科技的进步以及在城市中的应用,保证世博会场馆总能耗的50%来自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期促成“上海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上海10万kW近海风力发电场计划”以及“上海10万kw生物质能(含垃圾)发电计划”。希望到2010年,上海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的5%,成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草案)的先锋和模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