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可是提及苏轼,我们津津乐道的可能只是他在诗文书画方面的杰出造诣,其实,在艺术领域之外,作为官员的苏轼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他在兴修水利、防洪治水上也曾功勋卓著,成就斐然。即便是在当今,他那以民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常读常新。启示一: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治水当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历史治水名人.通过广泛查阅史料,梳理了苏轼在凤翔、徐州、杭州等地任职期间的防洪抗旱救灾实践活动,分析了其工作思路和治水思想,为中国古代水利史和科技史研究以及苏轼生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地方上辗转为官多年,官至礼部尚书。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是兴修城市水利的实干家。在徐州、杭州、颍州、惠州、广州、琼州等多个城市都留下了苏轼治水的佳话。1077年7月,黄河决口于澶州曹  相似文献   

4.
当本刊封面那碧波荡漾、桃花怒放的优美景色把你引入一个春意盎然的境地时,请你别以为到了南国水乡。这是我省西府著名风景旅游胜地凤翔东湖。东湖和西湖,与宋代文学家、大诗人苏轼有不解之缘。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宋代嘉祜年间进士,曾任徐州、杭州知府等,官至礼部尚书。苏轼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称雄文坛,而且是我国历史上很有贡献的治水人物。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徐州城防汛抢险,在杭州整治钱塘江口,开辟漕河,疏浚西湖,又在凤翔整治东湖,留名青史。  相似文献   

5.
任红 《中国三峡建设》2011,(2):88-95,98
一个人倘若因为是艺术家而受人尊重,已经非常了不起,而苏轼的作为并不止于这寂寞而华美的身份。林语堂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的人"。此外,他还是个治水者。林语堂戏说苏轼大概是天生的火命,为官的时日,不是在治水,便是在抗旱。在他一生不断的变迁、流放之间,他还见缝插针地完成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水利大事。从徐州的黄楼,到浙江的西湖,他从来不曾是一个庸吏,他改变,创新,做能力范围最出色的事.他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富弼同时代的人,却丝毫不为这些北宋夜空中的熠熠星芒所遮掩,甚至他是其中最亮的那颗。  相似文献   

6.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但在文学上有其卓著的成就,在长期的地方官的岗位上,清廉自守,人品端正,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等。这在北宋文人中是很突出的。现介绍他在任徐州和杭州地方官时从事水利事迹如下: 徐州抗洪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7月,黄河决于澶州曹村(令河南濮阳西)。滔滔洪水东汇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势如“平郊脱辔万马逸,一夜径度徐州洪”,大水直逼徐州城下。当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立即号召军民抗洪抢险。可是一些富商大户眼见城将不保,争出避水。见此情景,苏轼说:“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便派人把他们拦阻回来。他亲自到当地驻军武卫营中对他们的卒长说:“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相似文献   

7.
治山治水亦风流——谢金亮治山治水治穷致富记□李跃进王文文在忻州运输公司工作的谢金亮有着近二十年的开车生涯,他没有靠优越的社会关系和特殊的技术本领去发财致富,却偏偏爱上了治山治水这一门,念起了他的山水经,当时实在令许多人费解,而如今人们都说老谢的路走对...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改革家都深港治水和兴国安邦的关系。被马克思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则堪称是改革家中的治水典范。王安石一生视治水为已任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永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任鄞县知县后,深入实际了解郊县的山川地理情况,发现该县地势较高,河床平顺,雨水能通畅入海,一般没有水患;但蓄水困难,经常遭受旱灾。于是王安石提出“使水有所潴”,动员民众修水库和引水灌溉工程。当年的11月份,他跋山涉水,深入十多个乡村体察民情和了解治水情况。白天,他跑工地察看开山打石、垒堰修渠;晚上,…  相似文献   

9.
李良庚 《水利电力科技》2007,33(1):30-34,48
现代水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治水理念是人们对现代水利的映射反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水利及其治水理念在观念上、技术上和管理上必然会得到不断深入和外延。水利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研究现代水利及其治水理念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祭大禹陵活动在绍兴举行周期生(钱塘江志编纂委员会)1995年4月18日至20日,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活动在绍兴举行。大禹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是我国第一个王朝一夏王朝的开国之君。他辛勤治水、奠定九州的丰功伟绩广传民间;艰...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水利欣逢盛世,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里,各族群众满怀豪情,兴水利、治水害,在雪域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水热潮,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改写了落后的水利面貌,在高原治水史上书写了一幅恢宏的画卷,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处淮河闾尾的黄沙港,潺潺流水,不断东逝黄海。坐落在黄沙港南岸的是建湖县庆丰镇,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与水搏斗着。如今这里出了个治水“状元”,他,就是最近被国家水利部、人事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庆丰水利站站长林咸仁。 的确,他在30多年的治水生涯中,走过了一条风风雨雨的路,也是一条泥泞曲折的路,因为庆丰的沟沟坎坎,块块圩区治水成功的背后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倾注了他的心血。是他和站上的同志辛勤劳动换来了水乡金秋丰收的喜悦。  相似文献   

13.
宋绍圣元年(1095年)苏轼(1036-1101年)由广州至惠州居住,这一年苏轼五十九岁,开始步入人生晚年.虽然桑榆入晚,但是他的儒家入世精神仍然未退,同时佛道二家在他身上的影响也依然发挥着作用.苏轼在惠州首尾居住五年,掐头去尾实际时间是三年.这三年对苏轼来说是轻松的时间,他在工作上已经彻底放松,但在精神上他并没有轻松,中间遭遇了心爱的小妾朝云的去世,又面对着国家的经济困难,他的眼界依然放在了整个世界,忧国忧民志向不改,但是这时他头脑中的佛道思想也日益涌出,他既与佛教法师结交,同时又和道士相往来,特别是他与佛教界人士接触,走访寺院,商讨教理,境界有所提升!在惠州时他与罗浮山和栖禅寺的渊源颇深.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人才开发与水利建设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翻开我国的水利发展史,每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都与水利人才的有效开发利用紧密相连。   大约在公元前 21世纪,相传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滔滔洪水吞噬着一切,经年不退,我们的先人,在深重的灾难中挣扎着。在洪水威胁面前,部落联盟召开会议,由鲧负责治水,但他壮志未酬身先死。   鲧死后,部落会议又推举了禹主持治水工作。他善于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探索科学的治水方法,并邀请了伯益、后稷、共工氏的后代四岳等部落首领作为助手。禹自执工具参加劳动,皮肤晒黑了…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国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先贤,弘扬其精神,从而促进陕西水利发展,是我们当代水利工作者的共同期望。李仪祉先生身处于旧中国民不聊生的境况中,他以治水为志,效大之业,图“郑白”(秦代郑国、汉代白公)之愿,立志实现强国殷民的理想。生以他57个年头的生命历程,饱蘸满腔的热血,顽强地攀登在崎岖的科救国之路上。李仪祉先生的崇高思想、纯洁品质和科学态度将鼓舞和激励代又一代水利人。李仪祉先生的崇高思想表现在他爱国忧民、立志治水的壮举上。在年的求学生涯中,李仪祉先生已从饥荒年馑痛悟出“学水利…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治水     
虎门焚烟,查禁鸦片的壮举是和林则徐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事实。但是,这位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水利家,他的治水足迹遍及长江、黄河、淮河、太湖、闽江以及新疆地区,这一点却鲜为人知。这里,我们仅从虎门焚烟前后剪取几个片断,来说明林则徐兴办水利的成就和他治水利民的思想光彩。  相似文献   

17.
陈宏谋在天津的治水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是一座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的城市。在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航运、防洪、城市的供水和排水、农田水利等一系列事业的发展。天津历史上的有名治水人物众多,清代的陈宏可称为其中的佼佼者。陈宏谋,字汝咨,广西临桂人。雍正元年(1723年)举进士,步入仕途。此后30余年间 ,他先后在12个省内工作过,担任过21种不同的职务,曾历任陕甘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兵部、吏部、工部尚书等要职。陈宏谋对水利很有研究,许多地方都有他治水业绩的记录。据说他每到一地都要把管辖范围内的村庄河道描绘成图,挂在墙上,“环复审视,兴作皆就理”。他在天津的治水活动,表明这一记载是正确的。乾隆三年至五年(1738~1740年)陈宏谋任直隶天津  相似文献   

18.
躬亲治水史闻录段天顺历代搞水利的,都十分强调躬亲治水。躬亲,就是要亲自到第一线的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亲自进行实地勘察巡视。清代钱泳写的《履园丛话》对这一问题有过精辟的议论。他说:“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  相似文献   

19.
翻开历史,我们的先人在与洪水做斗争的实践中,没少研讨如何治水。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西汉的贾让,他对治水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河不设防、不与水争,中策是凿渠疏浚、分流水势,下策是修补堤防、限而治之。这三策是颇有道理的,大禹治水就是佐证。据《史记》载,远在尧舜时代,洪水泛滥,先是鲧用“堵塞”的方略治水,历经9年元功,被罢官流放,尔后是其子禹采用“疏导” 的方略治水,奋斗13年,治水成功,接了舜的班。 可是,古往今来是“与水争”的多还是“不与水争” 的多呢?人类祖先最早几乎都是选择水丰土肥的江河湖泊之…  相似文献   

20.
陈惺作为一个学术型的领导著述的《治水无止境》一书,已经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了。该书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图文并茂,从伟大的治淮工程到加速发展引黄灌溉、平原地区治水的演进、"75.8"特大水灾等,陈惺用治水57年的反思,真实记录了河南近60年的治水历程,是中原地区乃至新中国治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在序中给他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