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浮云 《中国食品》2011,(20):72-73
茶,属清品,冲淡平和,文静高雅;更有君子之风,与文人雅士十分有缘。自从陆羽的《茶经》问世后,释皎然、颜真卿的极力推崇,茶便时常与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文人墨客以“茶事”为题,以茶抒怀,以茶写景,描写品饮乐趣的诗文、歌赋、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2.
书籍速览     
《中国食品》2012,(4):63-63
《茶经(经典珍藏本)》 作者:(唐)陆羽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心髓。  相似文献   

3.
茶艺双叠     
晨焰 《美食》2005,(4):44-45
家乡阆中系千年名城,自古茶事颇盛。我虽知茶圣陆羽《茶经》有关“茶之为饮,始于神农……”之说,却不谙其经,不懂其道,更疏予其德,纯属以茶解渴且图牛饮而后快的凡夫俗子。然而,平生两次却与茶艺偶然遭遇,竞能道出些茶道与茶德来,尽管其间时空跨度为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4.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一番论断,阐明了茶在中国的悠久历史。本人喜欢饮茶,业余时间更喜欢收集一些茶文化资料,不做“专业研究”,权当欣赏而已。  相似文献   

5.
倪泳 《中国食品》2023,(7):150-155
<正>现在非常流行的茶艺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茶道,对茶道形成和推广作出巨大贡献者,除了大家熟知的茶圣陆羽和茶僧皎然外,还有唐代泗州临淮(今江苏盱眙境内)人常伯熊。常伯熊名鲁,字伯熊,生卒年不详,但可以确定与陆羽和皎然同为中唐(公元742-820年)时期人。据康熙十二年《泗州通志》记载,常伯熊在临淮进行了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茶艺表演。“常伯熊,临淮人,因羽论茶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  相似文献   

6.
王郁风 《茶苑》2005,(3):39-41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1897~1989),浙江上虞人,早年留学日本,考察当时先进的茶叶科技和世界茶情。回国后即投身于振兴祖国农业和茶叶事业,奋斗七十余年如一日,对事业无限忠诚。他目光远大,气魄宏伟,始终站在事业发展的前头,发挥首创精神,不断开拓涉茶新领域,带领和培养大批茶叶工作者,披荆斩棘,开辟道路,推动建设事业创新前进,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前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为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一书作序说:“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社会活动家夏衍也以《我与茶圣》为题著文赞扬吴觉农的事迹。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茶的祖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茶饮发展过程,由于茶人、茶文化人的共同参与,逐渐产生并形成了中国茶文化,而茶文化的深层次发展便又形成了茶德。茶文化的兴起,茶德的推行,又推动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茶、茶文化总是相互推进的,在相互推进过程涌现出了一批成就非凡的茶人,唐陆羽就是其中成就最著、最具影响的一位茶人。陆羽一生是与茶结缘的一生,入茶区,下茶园,进农家,进行调查研究,而且还亲自垦荒种茶、采叶制茶、觅泉品水,同时也爱吟诗赋茶,从而积累起了非常…  相似文献   

8.
悉尼茶事     
白兰 《饮食科学》2004,(12):52-52
我本不谙茶事,但在“大茶客”夫君的“培养”下,渐渐地也便有了茶瘾.竟一日不喝,如隔三秋,一俟爬格,则必泡一杯香茗解困祛乏,以挽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相似文献   

9.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安溪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素有”茶海明珠”的美誉。如今,全国各大、中城市都能感受到安溪铁观音的韵味,铁观音几乎成了福建安溪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对茶的效用有如下的一段评价:“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这段话的意思是:茶的效用,因其性至寒,用作饮料最为...  相似文献   

11.
茶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孕育茶树的国家。古往今来,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中国人是与生俱来的爱茶,离不开茶。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没见过茶树,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只在电视里看过女子采茶的模样,美极了!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者也。"美丽的南方女子,在风光秀丽  相似文献   

12.
“茶之为饮,始于神农……”(陆羽《茶经》),至今有4700多年,茶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饮了。据史料记载,饮茶兴盛于唐代,呈现出“滂时侵俗……以为比屋皆饮”之势,自然形成了清雅别致的唐代茶文化。  相似文献   

13.
巴蜀茶与饮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敏 《东方美食》2003,(4):99-109
茶是中国的“国粹”、“国饮”。巴蜀地区不仅是茶种植的发源地,也是全国茶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巴蜀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方面领先于全国,在我国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巴蜀茶与茶饮史,梳理其发展脉络,无疑对中国茶史源流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饮茶的历史极其久远,至于上溯到什么时代,史家一直没有定论。骆承烈教授从“十三经”中搜索茶的痕迹,接触“荼”与“茶”的微妙关系,又从齐鲁史志中寻找荼的踪影,有一些新发现。今刊骆承烈教授《齐鲁荼事四说》一稿,所言虽然瞩目于齐鲁古国,但其眼界似为更宽。  相似文献   

15.
祎涵 《饮食科学》2007,(6):36-37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事厨的主妇料理家务,何妨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亲手烹几道茶菜,不单是菜的色香味型,就是这份情调就足以让你心怀舒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南京雨花茶     
马学仁 《美食》2004,(2):44-45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自称桑林苎翁,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唐朝中期一位名的学,在学,史学和地理学上都有较大的成就,他还是杰出的茶叶专家,有《茶经》,茶叶界奉他为祖师,民间尊称他为“茶圣”。  相似文献   

17.
“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道生动有趣的茶谜。谜,是古今盛行不衰的传统文化;茶,是中国人的“国饮”。早在秦汉时的《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事,得茶而解之”的记载。可见,自古以来茶叶就具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茶叶生产及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茶废弃物仍然具有可利用价值,本文以开发茶废弃物新材料为目标,提出“茶木”概念并从材料成型及生物降解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述。采用热压法压制茶废弃物人造板材并测试静曲强度以及影响因素。采用土埋法测试茶废弃物聚乳酸复合材料生物降解性能。研究发现茶废弃物材料具有良好静曲强度并可生物降解。最后,利用该材料特性设计“茶木”系列家具产品。  相似文献   

19.
和茶结下不解之缘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1693-1765),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在各地流传的有关郑板桥的故事中,有不少都是关于他饮食生活的佳话。郑板桥一生和某结下不解之缘,他不只善于饮茶,而且善于评茶和讲究茶道。可以说茶还帮助塑造了郑板桥“粗茶淡饭”的典型文人形象。 这方面,饶有趣味的是他的一些“茶诗”。诸如,《寄松风上人》:“云补断桥六月雨,松扶古段三时寒。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赠博也上人》:“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的窗字学颜。独有老僧无一事,水禽沙鸟听关关”。郑板桥笔下的茶…  相似文献   

20.
winnie 《上海调味品》2011,(9):24-34,36-47
以茶入馔,不是现在才有,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食”的说法,原料里包含了茶的糕饼点心统统叫做“茶食”,用茶做的菜叫“茗菜”,加了茶的粥叫做“茗粥”。秋季天气干燥,而茶菜滋味平和,可以缓解秋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