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考古遗址公园新概念提出以来,如何平衡考古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利用,使其良性循环,是学术界一直在探索的课题。阐释文化空间与遗址公园之间的关系,提出遗产保护领域中文化空间的3个属性:场所物质属性、精神文化属性、社会生活属性,并进一步从文化空间生产的核心理论体系、属性与理论实践3个维度将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空间保护利用的内容分为3个层面:遗址本体场所、空间表征形态和文化旅游体验。以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为例,划分核心区、展示区、辐射区分析其目前的保护利用措施,并提出其文化空间生产的优化策略:虚拟文旅开发完善遗产活态展示、数字技术支撑公众参与保护营建、高校产学研助力广富林文化传播、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构建,以期为遗址公园保护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上海“F12房址”是广富林遗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设计采用机械切割方式分块切割并搬迁保护.对房址整体搬迁保护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形成整体搬迁的总体架构流程,为正式搬迁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城市遗址公园不仅肩负着遗址保护的重担,而且也是展示历史文物、传播历史文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公共场所,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提供高质量的历史经验也是其重要责任。本文旨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对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保护范围、文化保护内容进行阐述,并以唐文化融入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各个功能板块的旅游发展项目为其文化的利用形式,旨在为大明宫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0)
2006年《"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颁布后,遗址保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遗址公园应时而生。遗址公园作为遗址保护的一种新形式,能够引导更多人认识遗址,但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休闲旅游和生态保护,是遗址公园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该文以扬州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在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如何充分体现其在文物、生态、游憩、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始终是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西安作为一座古城,保留着和曾经拥有过许多历史文化遗址,也经历过战乱和大规模城市建设,在遗址的保护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讲,客观上存在着使历史遗存消亡的力量,因此对历史文化遗址单纯地保护是困难的,往往也是不成功的。必须使其社会功能和城市发展尽可能相协调,寻找到使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存在下去的理由,使其景观要素从非稳态类型转化为稳态类型,成为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4)
遗址公园是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新业态。本文以明中都遗址公园概念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做到形神兼备,并倡导运用整体保护模式和活化规划遗址的方式设计遗址公园各要素,建设遗址公园休闲旅游文化产业,让遗址融入城市,承载其文化休闲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沙鸣娜  杨昌明 《华中建筑》2012,(10):140-143
城墙遗址公园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城墙遗址公园建设是以对该地段历史遗迹、文化信息的保护和利用为前提的,反之通过对遗迹和文化的合理利用与表达才能使其得到更好地保护。独特的城墙文化并非要刻意去体现,更不能简单的模仿,只有建立在对其深刻理解之上设计创作,才能使城墙遗址公园作为表达历史文化的城市空间而产生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战修 《风景园林》2012,(2):151-152
遗址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公园类型,它不同于文物保护区和城市主题公园,是以保护遗址本体和遗址所处自然、人文与环境为目的.同时利用其潜在的文化内涵价值而建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境的公共开放绿地,每个遗址都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段盛衰史。  相似文献   

9.
大遗址、包括大型文化遗产的总体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并在国家管理层面,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为国家大型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提供最重要的法规支撑。  相似文献   

10.
对遗址文化的凝、炼、升、识,是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通过对遗址本体的保护、遗址文化的提炼和剖析,从文化展示、延续、拓展等方面对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将遗址文化要素附于公园的实体景观空间,展示薛家岗文化、皖国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传统魅力,对承传与发扬遗址文化、保护与利用考古遗址,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毕景龙  王慧 《华中建筑》2011,29(2):146-148
遗址具有突出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遗址的保护,不仅是指对遗产本体的保护,还要通过规划等各种有效手段采保护遗址周边环境.文章以大唐西市保护与规划为例,通过对大唐西市空间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解读,认识到了遗址环境的塑造对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其抗战遗址是全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不仅延续了重庆的历史文脉,而且也丰富了城市人文景观。然而,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如何处理好历史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对促进抗战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重庆抗战遗址的价值及保护和利用现状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抗战遗址和合理的再利用这些遗址的方法与措施,从而赋予抗战遗址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快速城镇化趋势所引发的城市形态变化和旧城疏解现象为背景,提出在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现有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局限性,并以延安为例,通过分析现有红色革命遗址保护面临的问题,探索历史遗产保护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同类城市旧城疏解改造过程出现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问题提供方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保护方法已逐渐成为文化遗址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HUL的层积性、系统性、关联性对渭陵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挖掘了影响其保护与发展的因素,从整合价值认知与城市资源、协同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发掘遗址资源与文化展示、融合遗址地环境与城市生态链四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城郊型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9,(16)
遗址公园就是重点针对遗址保护和运用提出的一种方式,它是在遗址保护及城市更新之中,通过专业化的知识内容,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城市解决遗址保护、研究、发掘和展示的一种有效模式。本文重点以宿豫区顺河集行宫遗址公园为例,重点探讨遗址保护及景观设计之间的平衡性,确保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够给城市提供休憩和观赏的地方,促进城市历史文化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大遗址保护的背景下,大遗址区的小城镇发展受遗址保护的影响颇深,致使小城镇空间布局松散,居民生产生活干扰遗址保护,大遗址也很难落实保护要求。本文针对大遗址内小城镇区域发展特点,研判其发展方向,提出产业门类准入门槛,以汉魏洛阳故城和邙山陵墓群交会处的平乐镇为例,提出解决遗址区内生态保护、产业格局、空间发展和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方法,以达到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大遗址区域内建设空间的布局和调整是关系到遗址保护与遗址区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是客观条件同遗址自身情况的综合权衡。一方面“城市--遗址--叠压建设”三者间用地关联紧密:遗址所在的中心城市为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经济、政策的支撑,并决定了总体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遗址区内建设用地本身的价值也需要充分考虑。本文以可乐遗址为例,总结了偏远地区乡镇建设空间的布局策略,强调了乡镇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实现就地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温全平 《规划师》2013,29(7):32-39
以楚纪南故城为核心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是国家文物局继在西安、洛阳等地建设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后,与湖北省政府共建的又一个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为依托,是具体落实这一项目的重要载体。大遗址旅游区的设立具有必要性,研究结合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分析城郊大遗址旅游区的特点与总体规划编制的难点,归纳出城郊大遗址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即适当运用逆向规划思维,把握规划的核心与重点,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规划技术路线,引入现代规划技术,注重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拓展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把握规划的刚性与弹性,并以具体案例进行实证检验,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整体设计是一种综合协同的设计观念。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对于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要求、"因址建馆"的特点、与遗址文化相关联的特征,决定了遗址博物馆建筑在对待与遗址环境的时空环境关系上,更应该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基于遗址环境保护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应当在整体上做到建筑与遗址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和谐,以实现对遗址环境进行可持续性保护、延续地域文化、保护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园林》2018,(10)
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兴盛上具有重要意义。大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为国家所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持续列入国家"十一五(2006~2010年)""十二五(2011~2015年)"和"十三五(2016~2020年)"专项规划,截至目前为止,已启动全国范围内150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新建成10~20个专门的考古工作基地(站)、20~30个遗址博物馆、10~1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