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研究建立了基于泥沙运动力学理论的土颗粒起动模型,在考虑相对暴露度基础上,推导了土体渗流引起内部侵蚀的临界流速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测得临界流速值对比,发现试验值与计算值较为一致。讨论了临界流速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差异和相对暴露度与临界流速关系。渗流过程中颗粒堆积,会导致颗粒运移通道阻塞,使临界流速试验值大于计算值。临界流速与土颗粒相对暴露度正相关,不同渗流方向下相对暴露度对临界流速影响程度不同,水平渗流时相对暴露度影响较大,垂直渗流时,相对暴露度对临界流速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深井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深井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状态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巷道埋深、围岩性质和断面形状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巷道埋探小于某一临界深度时,巷道周边围岩移近量随巷道埋深增加呈线性增加;当超过临界深度时,巷道围岩移近量呈现指数规律增加趋势.围岩变形破坏的临界深度取决于围岩的力学性质及巷道断面形状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与软土地基弹塑性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了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地基中孔压发展的经验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模型计算参数.采用动态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了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与软土地基共同作用的变形特性,考虑了孔压对软土地基变形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交通荷载在软土地基中的“临界影响深度”的概念,通过计算实例分析表明,在给定工况下交通荷载在软土地基中的临界影响深度约为10 m,有效影响深度约为18 m,为道路工后沉降计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CFG桩复合地基近年来,已成功用于大型油罐基础的地基处理.本文以某大型油罐基础地基处理为背景,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CFG桩复合地基的多桩模型,讨论了褥垫层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以及不同桩间距下、不同加固深度下的CFG复合地基的位移响应和桩一土荷载变化规律,提出了不同桩间距下的合理加固深度.结果表明,桩间土的加固可明显改善地基性质且存在临界加固深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冻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存在大量冻融土与雷暴共存区域,直接影响电力系统接地性能。首先,分析了冻融土的导电机理,构建了冻融土的导电模型;其次,设计并搭建了冻融土电阻率与电击穿特性试验平台;最后,对我国4种冻土区典型土壤和细砂进行试验,测量土壤电阻率、临界击穿场强随水热条件变化数据,并分析变化产生的本质原因。试验结果表明:水热条件对冻融土电阻率和临界击穿场强的影响可分为冻土段、冻融土混合段和融土段;电阻率ρ和临界击穿场强Ec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只在冻融土混合段发生跳变。  相似文献   

6.
无粘性土中管涌的临界水头梯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管涌型无粘性土中的颗粒分为骨架颗粒、阻塞颗粒和可动颗粒三组,在分析骨架孔隙中可动颗粒受力的基础上,将总压力降分为骨架孔隙壁引起的压力降、骨架孔隙中静止颗粒引起的压力降及正在运动的颗粒引起的压力降三部分,从而得到了可动颗粒起动的临界水头梯度公式,对管涌试验的校验证实了该公式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当有细颗粒流失后,级配不连续的管涌型土比级配连续的管涌型土更易发展成管涌破坏,同时还证实:随着可动颗粒的流失,管涌破坏可以转化为流土破坏。  相似文献   

7.
应用相似理论研究强夯地基加固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Menard公式修正法中折减系数的变化特点。探讨了一些影响强夯加固深度的因素。应用相似理论方法建立了强夯加固深度的相似准则。由此给出了估算强夯地基加固深度的公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式把夯能与土的阻抗耗能结合起来。不仅可考虑夯能大小问题,而且可考虑土类土性问题、锤径影响问题,能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尝试着将系统科学中的突变理论引入到土钉支护的理论分析当中来,从传统的研究事物连续、光滑、不间断的变化转入到研究事物不连续变化的工作中来.研究中使用了突变理论中最常见的折叠型突变和尖点突变,分别对土钉支护体系中的土体和土钉与土体之间的粘结摩擦力进行分析,以势函数为响应变量,以基坑侧向位移为主要的控制变量,求解出了基坑发生突变时的临界位移,并通过临界位移,对开挖中的基坑进行安全性的评价.通过具体工程的分析,计算出了土钉支护体系发生突变的两种主要破坏方式的临界位移,对比两种临界位移,判断土钉支护体系的破坏形式.  相似文献   

9.
震后裂缝危岩体的失稳机理与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后山体结构破碎,崩塌频发,严重制约着灾后重建工作.从震后岩体实际结构状况出发,在分析诱发岩体崩塌的破坏性外力类型的基础上,借助断裂力学理论,通过合理建模,阐明了震后岩体崩塌的机理,给出了崩塌发生的条件,为町预知余震强度震区的危岩体诊断和排查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余震、降雨及其相互耦合作用是震后崩塌的根本动力;在特定外力下区内岩体裂缝发生扩展存在最小临界深度;外力耦合条件下裂缝失稳临界深度最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无重介质地基极限承载力基本问题的求解讨论,从而把表面上互不相关的土的极限平衡方程式,Prandtl-Reissner极限承载力公式和Meyerhof深基础极限承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也探讨了倾斜荷载下地基的极限承载力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种通过室内短柱蒸发试验测定原状土或扰动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非饱和水力传导度的方法,该法需用的设备简单,测试容易.藉助于专门的分析计算程序SMSC,可同时求得θ(h)与K(h),具有良好的精度,测定轻质土时约需10天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12.
地基土的随机地震反应的一个解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连续线性系统的随机振动理论,研究了非均匀地基土层地震的动力反应问题.假定土层的剪切模量随深度线性变化,得到土层的最大位移反应的均值和方差.引入结构微分算子,采用模态叠加法进行反应分析.得到了土层的地震随机反应及平稳输入时土层最大位移的动力可靠性分析参数.  相似文献   

13.
上限法分析加筋土挡墙破裂面及临界高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塑性极限分析理论为基础,将附加粘聚力理论运用于加筋土挡墙的极限分析,探讨了当土体处于主动极限状态、顶部一定深度范围内存在平行于墙面的张拉裂缝时,加筋土挡墙破裂面形式及其破坏时的临界高度,并引用了国外离心模型试验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解更接近于真实破坏情况,且适用于不同内摩擦角的加筋土体破坏.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软土地层中压入式沉井的下沉稳定性控制问题,基于土塞形成机理推导出土塞高度的计算表达式,采用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法(CEL)模拟沉井的动态压入过程,分析下沉中的土塞演化过程及土体应力、应变场,探讨土塞效应对沉井侧摩阻力和刃脚阻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层中,土塞高度的计算表达式能够较准确地得到下沉时的井内土塞高度;沉井压入下沉时土塞效应逐渐增大,在下沉深度约为25 m时变化趋势放缓,土塞率(PLR)约为0.56,土塞增量填充率(IFR)约为0.41,土塞为不完全闭塞;土塞效应引起的井内土体水平和竖向应力激增及土体等效塑性应变主要集中于有效土塞高度范围内;土塞效应会使沉井侧摩阻力尤其是内壁侧摩阻力显著增大;土塞效应会使沉井刃脚阻力增大,尤其在软弱地层中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中部平原区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衡水、冉庄、捷地3个旱情试验站2002-2005年4年土壤含水率资料,求算出了不同地区分深度逐月土壤含水率消退系数,拟合了不同地区的土壤雨后增墒公式,确定了3个试验站墒情变化规律,并利用2006年资料进行了验证.预报合格率达99%以上,达到甲级预报标准。3个试验站所代表区域的墒情变化规律的研究为河北省其它地区的墒情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内梅罗公式分析法和灰色关联系数法对三道箐林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以荒地为参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五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一般,荒地较为贫瘠,土壤养分严重缺磷;0~20 cm土层土壤肥力质量依次是菜地华山松林耕地云南松林荒地,20~40 cm土层华山松林地土壤肥力质量最佳,总体以华山松林地土壤肥力质量最好;增加磷肥的施用和荒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是改良土壤的关键措施,同时加大对云南松低效林的改造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管道埋深对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及管道的热力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埋深不同,相对应的管道周围土壤的温度场也不同。对埋深不同的埋地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选用水热耦合模型和传热模型进行了计算。对通过两种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埋深对埋地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有一定的影响,水分迁移和冰水相变对埋地管道的温度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埋深不同时,水分迁移和冰水相变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也不同,管道埋深越浅,通过两种模型计算得到的相同点处的温度相差越大。为了得到更接近于实际的计算结果,应该考虑水分迁移和冰水相变,计算时应考虑水热耦合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旋喷桩的施工深度受到施工机械、土质、土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深度越深,施工质量越难以控制。今以某工程为例,通过反复试验,对喷射方式和钻头结构型式进行了改进,最后顺利达到了预定钻进深度;在质量控制与检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异于常规旋喷深度的方法和措施;在旋喷桩作为止水帷幕的设计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和研究结果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给土壤水库潜力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试验研究,对银北灌区铁三渠区域的土壤水动态变化规律和土壤水库进行了初步研究.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变化规律总的来说,自上而下土壤含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趋于饱和.土壤水库总库容在土壤剖面各层的分配:20cm土层总库容为74.2~92.2mm,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有效水库容为56.8—76.1mm,无效库容为10.3~13.9mm,通透库容为0.1~8.6mm,都随土壤深度呈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