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伴,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全球化格局中的现代"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称"全球城市"(Global City),其中顶级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巧合的是,这三个世界城市都拥有世界级的股市,且之间恰好相隔八小时的时区,三个城市绕地球一周形成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世界股市链。  相似文献   

2.
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伴,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全球化格局中的现代"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称"全球城市"(Global City),其中顶级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长三角区域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城市体系演化表现出新的特征.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采用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3个主要特征:①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②长三角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关联网络具有层级和地域的双重属性,企业是城市之间关联网络的"作用者":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劳动分工导致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正在从以"行业类型"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转变成为以"价值区段"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4.
李粲 《城乡规划》2021,(6):48-57
全球价值链提供了世界城市体系层级解析的全局性和关系性的新视角.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城市的层级地位由其所处的价值链区位决定,并受到国家整体价值区段的影响.分析表明,当今全球资本体系由发达经济体主导,全球资本最高支配权也被价值链顶端的全球中心城市垄断.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仍然位于价值链较低的层级,但作为全球资本的汇聚地,涌现了一...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已成为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但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之间的量化关系研究却不多见。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大城市发展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①大城市规模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②大城市增长的重点区域转向亚、非和拉美等新型工业化国家;③非正规城市区域的扩大成为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扩张的主导城市形态;④巨型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典型的二元化城市格局;⑤单极城市化、都市区化与网络城市化并存发展。并从世界和中国两个层面上,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了"全球化导致了更大的城市发展"的观点同时,还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关系,结果表明:世界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总体上要小于经济要素流动的波动性;而中国经济要素流动的波动性与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均较大  相似文献   

6.
<正>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伴,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全球化格局中的现代"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称"全球城市"(Global City),其中顶级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巧合的是,这三个世界城市都拥有世界级的股市,且之间恰好相隔八小时的时区,三个城市绕地球一周形成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世界股市链。  相似文献   

7.
1950年代以后,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融合,在经济联系和互动的进程中形成了世界城市及世界城市网络,该领域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在对相关研究综述之后认为,世界城市研究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同时认为,传统世界城市研究具有"表征替代内涵"的嫌疑,包括:①仅关注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城市,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城市的快速兴起;②忽视了1990年代信息产业的兴起对全球经济的重大作用,包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控制力的巨大作用,网络社会及浮现的信息化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重构中的作用等;③仅讨论自上而下的全球化力量对世界经济格局及世界城市体系发展的推动,却忽略了自下而上的本地化发展力量。最后认为,在以价值链组织生产的当今,制造业、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区域的功能联系日益紧密。具体到中国,社会经济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其城市经济发展与西方国家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区域发展的背景亦决定了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必须赋予工业化的特性,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条件和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世界城市位于全球城市体系金字塔顶端,占据着全球经济文化活动的制高点,具有全球性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世界城市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和新潮流。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在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层面上,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的主要异同所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既是全国的核心城市,也分别是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经济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主要城市和一般城市在各个层面的关联网络中都形成明显的梯度格局。在地区层面上,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两个核心和单一层级(省域)为特征,显然不同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单一核心和两个层级(区域和省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世界城市的形成和概念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贸易的增加和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逐步形成,以及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的不断渗透,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管理、金融和服务业的全球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  相似文献   

11.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展望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初步探讨了在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及信息化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认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由二产逐渐向三产演变,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条件,并从集中与分散、数量与质量两个角度分析世界城市的地域差异将越来越大,认为城市的区域化和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指出大城市的增长和城市群的继续出现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开始对世界城市进行系统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丰富的世界城市理论。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全球性特征和跨国经济合作状况界定世界城市;1980年代以来开始强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联系,揭示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中世界城市的主导作用,其中还包括研究世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理论。  相似文献   

13.
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末为止,世界上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81座大城市建有地下铁道通车,总长约为5000公里,其中有一半以上位于地下,还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35座大城市正在新建或设计地下铁道,到本世纪末,估计将有100座以上的大城市内有地下铁道通车,现将81座大城市的地铁概况按其开始通车年代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伴随现代交通设施、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城市研究已开始由等级范式向网络范式转向,网络视角的世界城市研究正方兴未艾并渐成国际主流.在阐明世界城市研究范式转向的理论背景、时间脉络和内在实质基础上,重点从理论基础、实证方法和研究对象等三个方面对网络视角的世界城市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评述.进而借鉴西方主要学者在世界城市网络研究中有关中国城市的实证研究结果,对中国主要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及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以北京、上海和香港为代表的中国主要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已居重要地位,未来中国应该并将会有更多的主要城市步入世界城市行列.  相似文献   

15.
对泰山风景区内修建索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东晓 《中国园林》2001,17(4):29-31
针对目前围绕泰山修建索道引发的大讨论,本文指出只有在对世界遗产的概念、属性和功能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正确区分一般休闲浏览与世界遗产、公益事业与一般产业、传统发展经济观和现代发展经济观之间的差别,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世界城市网络化是世界经济的映射。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国际金融贸易等服务业在世界城市中呈分散化的集中趋势,并在空间上日益网络化。城市传统等级序列逐步被网络结构所取代,世界城市因此形成复杂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滨水区开发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琳  傅鸣 《南方建筑》2006,110(6):6-9
本文通过对国內外成功的滨水区开发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出国內外滨水区开发均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对国外滨水区开发两种主要模式与国內滨水区开发模式的特点与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对比。以此得到适合我国滨水区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杨贤江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世界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做了梳理,阐明了教育制度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迁的本质,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教育制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无重化世界的技术与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成仁 《规划师》2004,20(12):16-19
现代工具(技术设施)趋向于尽量在技术构形过程中除去人的因素,这种无重化趋势在建筑与城市中日益明显。要使技术这把“双刃剑”更好地为人类所用而不造成祸患,就必须整合技术与文化,使人性化的、个人化的城市设计方法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联系,使城市文化在技术的选择中、在技术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得到表现。  相似文献   

20.
戴湘毅  刘伟国  徐敏 《中国园林》2012,28(8):112-115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与其相关的产业遗产也是中国最为典型的遗产类型之一。无论从陶瓷文化的重要性和世界遗产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文化主权出发,中国陶瓷业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已刻不容缓。以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为数据来源,确定了789项陶瓷业遗产,并以此分析了这些项目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陶瓷业遗产应该以瓷器生产的历史阶段为重点,以陶瓷文化的整体价值为依托,采取多项联合捆绑申报的方法申报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