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期以来,显影过程特别是银丝的生成机理一直是感光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但迄今为止,众说纷坛的各种假说尚未达到共识,本文用正电子湮没技术(PAT)测定了乳剂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探讨了银丝在自由体积空穴中的生长机理,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除去明胶后的银丝形貌,验证了PAT实验中银丝生长的结论.同时本文根据明胶中蛋氨酸及其氧化产物的大致含量,首次采用正电子湮没技术(PAT)研究将蛋氨酸及其氧化产物加到照相乳剂中,观察蛋氨酸及其氧化产物的还原性以及在水洗前加入蛋氡酸和在水洗后加入蛋氡酸的差别.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照相明胶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对卤化银乳剂的性能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研究照相明胶中金属杂质的总量,以及它们的化学形态对改善乳剂质量和生产质照相明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明胶中钙的测定为例探讨了凝胶过滤-火焰原子吸收法在研究照相明胶中金属形态的特点,并且提出了不经消化或水解而且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明胶中钙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照相明胶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对卤化银乳剂的性能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研究照相明胶中金属杂质的总量,以及它们的化学形态对改善乳剂质量和生产优质照相明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明胶中钙的测定为例探讨了凝胶过滤─—火焰原子吸收法在研究照相明胶中金属形态的特点,并且提出了不经消化或水解而用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明胶中钙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铜物理显影后影像中铜和银的分布以及在非影像区明胶对Au^3+的还原作用。铜含量随着影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银含量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Ag3d结合能向低值位移说明影像内部的银处于单原子和多原子的混合状态,但是影像表面的银却为单原子状态,如果铜物理显影进行得足够长,铜最母会将银全部遮盖。在这以后的铜物理显影是铜的自催化过程。样片浸入氯金酸溶液中后,非影像区中吸收的氯金酸量大大高于影像区,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子湮没技术(PAT0测定常规溴化银乳剂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自由体积空穴的变化,从而探讨银丝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用D-19作显影液,溴化银晶体先溶解后被还原,物理显影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生成的银沿着电子密度较高的方向生长。  相似文献   

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是一种高灵敏、高分辨的元素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技术.本文用该技术研究了照相明胶中S原子与Ag^ 相互作用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照相明胶中的蛋氨酸、蛋氨酸亚砜残基均能通过S原子与Ag^ 作用,而且在所研究的明胶中蛋氨酸亚砜残基的含量远高于蛋氨酸残基的含量,这意味着在与Ag^ 键合过程中前者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此外,本文还比较了不同原料制成的明胶与Ag^ 的作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子湮没技术 (PAT)测定常规溴化银乳剂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 ,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自由体积空穴的变化 ,从而探讨银丝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 ,用 D- 19作显影液 ,溴化银晶体先溶解后被还原 ,物理显影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成的银沿着电子密度较高的方向生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铜物理显影后影像中铜和银的分布以及在非影像区明胶对Au ̄(3+)的还原作用。铜含量随着影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银含量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Ag3d结合能向低值位移说明影像内部的银处于单原子和多原子的混合状态,但是影像表面的银却为单原子状态,如果铜物理显影进行得足够长,铜最终会将银全部遮盖。在这以后的铜物理显影是铜的自催化过程,样片浸入氯金酸溶液中后,非影像区中吸收的氯金酸量大大高于影像区,因而铜的沉积速度在非影像区也比影像区大得多.明胶能还原Au ̄(3+)。还原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由Au ̄(3+)还原成Au ̄+,这一步在室温下是快反应;第二步由Au ̄+还原成金,这个反应比较慢,Au ̄+和Au在物理显影中可作为催化核,使铜在非影像区沉积。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子湮没技术(PAT)测定常规溴化银乳剂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自由体积空穴的变化,从而探讨银丝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用D-19作显影液,溴化银晶体先溶解后被还原,物理显影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生成的银沿着电子密度较高的方向生长.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直接双注法,利用较低分子量的鱼明胶作为保护性胶体介质制备了平均粒径14.3um的卤化银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与热稳定性。利用透射电镜(TEM)观测,研究了该纳米粒子乳剂的显影过程;探讨了显影剂组份、显影时间以及明胶含硫氨基酸组份──蛋氨酸(Met)等对显影银形成与生长的影响;特别揭示了明胶多肽链中具有还原性与卤素受体双重功能的Met组份对显影银丝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明胶大分子在纳米卤化银粒子还原形成纳米银丝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镜法。介电损耗法和微发光导法,对铋离子Bi~(5+)在卤化银乳剂微晶体中的掺杂效应,做了较深入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铋Bi~(5+)的掺杂使卤化银的颗粒变小,使介电损耗峰向高频方向移动。随着铋离子Bi~(5+)的掺杂量的增加,乳剂微晶体的光电导在极短的时间内急剧下降,而光电子的寿命不断增加。看来铋离子的掺杂提供了大量的浅电子陷阱,造成潜影中心分散度增加和活性降低,这是造成减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卤化银乳剂制备中的新型掺杂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乳剂制备中常用的新型掺杂剂 ,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能提高光电子利用效率的掺杂剂 ,即过渡金属络合物浅电子陷阱掺杂剂和羧酸盐(酯 )有机空穴陷阱掺杂剂 ,总结了掺杂剂的选择原则 ,并举例说明了掺杂剂对乳剂感光度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3.
酰基苯肼的感染显影及反差促进剂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研究了六种结构不同的酰基苯肼化合物(通式:R—PhNH—NH—COR′)对卤化银乳剂感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显影作用程度与酰基苯肼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另外本文还就反差促进剂(醇类化合物和胺类衍生物)的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事实说明,显影液中加入反差促进剂,不但能消除单独使用酰基苯肼时出现的“自阻”效应,而且还大大促进了感染显影的进行,提高了乳剂的反差和感光度。同时,本实验在应用高压液相色谱、色-质联仪、顺磁共振等方法对酰基苯胼的还原反应产物及反应中间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解释了感染显影和反差促进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的丙烯酸丁酯-丙烯腈共聚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明胶代用物,而采用无机—有机复合乳液聚合技术合成的含硅的丙烯腈-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乳液,作为明胶代用物,不仅保留原共聚物的性能,又有良好的渗透性,可改善胶片的照相性能,适用于高温快显机器加工的照片。  相似文献   

15.
<正> 照相明胶在卤化银感光材料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至今己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但是明胶物性上的某些缺陷,例如吸水性强,吸湿膨胀系数大弹性模数高,明胶膜的机械性能强烈地依赖于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X射线光电子普技术研究了两种照相明胶与化学增感剂相互作用的机理,当两种照明明胶样品在HAuCl5溶液中反应5min后,明胶中的蛋氨酸,蛋氨酸亚砜均被氧化为蛋氨酸砜。与此同时,明胶吸附的大部分Au^3+被还原为Au^+,并且Au^+以络合形态存在于明胶之中。  相似文献   

17.
Colour photography uses films and printing papers that incorporate gelatin dispersions of silver halide crystals as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About one micrometer in size, these crystals are insensitive at wavelengths greater than approximately 500 run and require development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his paper describes methods by which photographic materials can ‘see’ most of the visible spectrum, how colours of subjects are analysed and how final images are synthesised, all within layers a few microns thick.  相似文献   

18.
Effects of filler on microstructure and toughening behavior of cyanate ester (CE)/bentonite (BT) nano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 of BT have been studied by positron annihilation lifetime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etc. The interesting results found by PALS indicate that the size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free volume holes and the apparent free volume frac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BT, which indicates that adding nano‐layers to thermosetting materials can lead to the high crosslinking density structure “loos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increases in size of free volume holes and apparent free volume fraction are related to the increasing conversion of cure rea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chanism of toughening (by adding the nano‐clay to the thermosetting material) has been discussed by combining free volume and interfacial property. It is shown that, for the high crosslinking thermosetting material‐based nanocomposites, both the property of free volume and dispersion state of nano‐layers are the two key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oughening property.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102: 1509–1515, 2006  相似文献   

19.
接着以前的几篇文章,作者从光吸收、潜影形成效率、最小潜影中心的尺寸以及材料储存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了卤化银感光材料已达到的性能现状.潜影形成的效率取决于由吸收的光子产生的量子产率、敏化中心对电子的俘获和光电子与正空穴间的复合.可以肯定,感光材料的性能提高尚有很大的余地.依据上述的考察及其与静态数字照相的比较,可预测未来世界的卤化银感光材料生产的发展会趋缓.有一点应清楚,感光科学与技术彼此间已互动促进了许多年,生产出了高精细、高复杂的感光材料,此类科学与技术不是一些后来者能轻而易举超越的,而且它们所取得的各项进展无不依赖于感光科学和技术学会的种种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