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气-液两相喷射式装置中气体或/和液体是经由单个(或多个)喷咀射入塔内的。本研究用频闪摄影技术对气、液向上共同喷射时液体中的气-液射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建立了气泡直径分布函教及射流特征尺寸的关联式。同时,对射流两相区内两相的流动用一两相模型进行模拟,考察了喷咀直径、初始条件、液体压头和气泡直径对器内两相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我国某海岛地区以淡化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时,城市管网的水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淡化水与地表水的化学稳定性情况,考察了浊度、Cl-和总铁含量等主要参数在管网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虽然淡化水其化学稳定性较差,但在优质管网中完全能够满足城市供水水质要求;联合供水地区城市管网水质与管道属性和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关系,这与普通供水地区城市管网情况基本类似。  相似文献   

3.
郑大庆 《化工学报》1997,48(2):221-226
<正>引言 在化学工程和油藏工程的相平衡和其他热力学性质计算中,两参数立方型SRK方程应用最为广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由SRK方程预测的饱和蒸气压出预测的液体体积偏差较大,无法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必须改进方程,提高其预测精度。1 饱和蒸气压的改进 SRK方程可以写为 p=RT/(V-b)-(a(T))/V(V+b) (1)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循环冷却水的动态过程及其变化规律,根据南京栖化厂循环水的报表数据及实验结果表明:循环冷却水酸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随机周期性,它与加酸时间及加酸方法有关,长历程(4个月)的数据可用时间序列模型(1-B~3)AR(8)表示。短历程(74小时)可用(1-B)AR(2)描述。按照模型及谱分析提出了合适的加酸方法、发挥缓蚀药剂的作用,以及提前预报,加强水质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Soymilk, a colloidal dispersion obtained by wet milling of soya bean (Glycine max (L) Merill), was subjected to the foam-mat drying process at 65°C using two foam stabilizers namely,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CMC) and glyceryl distearate (GDS) at 5, 10 and 15% levels. While CMC did not produce a stable foam at any of the levels used, it was however, found that a minimum of 10% GDS was required to produce a stable foam.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constitution properties of 10% GDS foamed soymilk powder and 15% GDS foamed soymilk powder were found to be similar but better than those of unfoamed soymilk powder and inferior to those of a spray dried powder sample.  相似文献   

6.
韩桂波  常青 《水处理技术》2004,30(3):167-169
评定了PMAM水质稳定剂的阻垢、缓蚀性能。其阻碳酸钙垢、磷酸钙垢及硫酸钙垢的效果分别达96.7%、95.8%和97.2%;缓蚀率达83.9%。探讨了PMAM的阻垢缓蚀机理。并将PMAM应用于甘肃白银稀土公司烧碱厂的循环冷却水,现场测得其阻垢(主要指钙垢)效果为90.2%。以上结果表明了PMAM水质稳定剂具有优异的阻垢、缓蚀性能和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8.
用电絮凝法制备给水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研究了用电絮凝法处理受污染源水处理中,电流密度、pH、停留时间对水中COD、细菌和浊度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发现电絮凝法对COD、细菌和浊度的去除效果显著;增大电流密度可以加快COD和细菌的去除速度,但使单位能耗增大;pH小于7和大于8有利于COD的去除。  相似文献   

9.
采用反渗透淡水部分循环法制纯净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雄 《水处理技术》2005,31(1):75-76
本文提出了采用反渗透(R0)产水部分循环降低产水电导率,使之达到纯净水标准的一种工艺,适用于处理电导在500~1200μs/cm的原水。  相似文献   

10.
泥浆制备中工艺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室条件下粉磨试验结果,发现球磨过程中筛上料变化存在的突变范围,提出两次加料一次加水可改变泥浆颗粒分布,并找出适宜的加料种类与时间。另外给予测粒度分布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闵育军 《大氮肥》2000,23(1):14-16
对取消石灰软化工艺前后的工业水状况进行对比和分析,评价工业水处理运行的经济效果,分析脱盐和循环水装置的运行现状。  相似文献   

12.
孙涛  李培元 《水处理技术》1999,25(4):220-222
电厂补给水处理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状况下,再生剂纯度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本文深入探讨了阳床出水质与再生剂纯度的关系,并建立了数学模型,这对确保电厂安全,经济运行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物接触氧化与传统净水工艺耗药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净水工艺和传统净水工艺处理姚江微污染原水。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生化工艺比传统工艺节约矾耗50%以上和氯耗80%左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的"红水"现象与供水管网腐蚀控制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单介绍了饮用水管网“红水”现象的成因和控制方法 ,采用投加碱液的方法进行水质稳定处理 ,适当地提高水的 p H值、碱度和钙离子含量 ,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的腐蚀性。旋转挂片腐蚀失重试验的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缓蚀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结合南方某水厂生物活性炭滤池两年多的生产经验,研究了活性炭脱离水源介质的时间对其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效果及出水pH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含氮有机物去除效果取决于其内部自养型细菌与异养型细菌的生物作用程度,如后者发挥主导作用,活性炭主要起氨化作用,水中含氮有机物将被氨化,滤后水氨氮升高.在低温气候条件下,活性炭滤池的停运时间一旦超过10d,生物降解作用将逐渐降低,滤池出水效果也将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娜  杨建  吕刚  张军  季玉祥 《水处理技术》2012,38(4):35-38,44
采用"O3+GFH+BF"工艺作为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水质维持措施,为了考察该组合工艺的有效性及确定起决定作用的处理单元,将各工艺段出水置于气候培养箱,模拟外界自然条件开展藻类生长试验,结合水质变化规律,考察不同处理单元出水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开始前"O3+GFH+BF"保障工艺出水相较于二级出水,BOD5、COD、TP、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71.8%、49.4%、96.6%、93.7%和15.3%。经过一个藻类的生长周期(约1个月)的培养后,各处理单元出水中均出现丝状绿藻;人工湖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53 mg.m-3,远低于二级出水中的220 mg.m-3。"O3+GFH+BF"保障工艺能有效抑制再生水景观回用过程中藻类的生长。试验中磷是主要限制因子,确定了GFH工艺是防止景观湖防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工艺。  相似文献   

18.
方仕江  潘仁云 《化工学报》1993,44(6):740-745
以苯乙烯悬浮聚合为体系,考察羟基磷酸钙(HAP)或HAP与聚乙烯醇(PVA)复合为分散剂体系时,各种因素如分散剂浓度、油水比、搅拌速度等与瞬时液滴大小及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讨论瞬时液滴分散、合并的过程特征.结果表明,悬浮苯乙烯液滴聚合宏观成粒的特征与分散剂的分散机理无关,仅体现液滴分散、合并的过程特点.当采用分批加分散剂时,实验观察到瞬时液滴大小分布呈由单峰过渡到双峰,再发展成单峰分布的特征,从而找出了以分批加分散剂方式制备窄分布聚合物颗粒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清水试验,确定了喷射环流膜生物反应器的最大吸气量,探讨吸气量、循环水量等因素对气含率、液相循环速度的影响,测定膜组件加入前后的气含率、液相循环速度大小,并与已有的生化反应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装置的最大吸气量可达到0.67 m~3·h~(-1)吸气量是影响气含率的主要因素,并且随着吸气量的增加,气含率也随着增加;循环水量是影响液相循环速度的主要因素,随着循环水量的升高循环液速升高;膜组件的加入对气舍率、液相循环速度的影响非常小,与已有的生化反应器比较,JLMBR在水力特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得结果可以为该类反应器的放大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微孔曝气最优气泡群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尔  曾祥英  范跃华 《水处理技术》2007,33(7):21-24,52
综合考虑气泡尺寸、气泡分布、气泡生命周期等对微孔曝气水体DO的影响效果,存在着使曝气效果达到最佳的最优气泡群。本研究提出了微孔曝气最优气泡群的确定方法,并采用最大气泡群常数终值来表征该气泡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最优气泡群与气泡群常数终值确定的最优曝气器及最优曝气量与清水曝气试验的结果相吻合,同时与采用传统曝气系统性能指标评价的结论也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