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于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大情字油田青一段为低渗、特低渗油藏,综合运用岩心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因此,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垂向上不同的沉积环境,由于水动力特征及沉积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垂向韵律特征及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平面上砂体内渗透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分流河道微相表现出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而漫溢相的平面非均质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3.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所以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天然岩心串联组合方法,进行了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驱替顺序及岩石非均质程度是影响平面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可获得更高的采收率,该结论可以直接指导油藏开发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等资料对渤海南部海域X油田明化镇下段储层内部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该油田明化镇下段储层中,水下分流河道中心非均质性中等,水下分流河道边缘非均质性较强-强,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环境、沉积相作用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藏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是制约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层间干扰、单层突进、注采不平衡等矛盾都是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引起的。分析了储层微观和宏观非均质的特征,对储层的孔隙和喉道类型及其结构参数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宏观上对储层的层间非均质和平面非均质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储层非均质在开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现象,研究了储层非均质对采收率、油层产能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对非均质矛盾提出了调节方案。对非均质油田的开发和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邮凹陷花庄油田阜三段为低渗、特低渗油藏,综合运用岩心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储层非均质性从层内、层问、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花庄油田阜三段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分析了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认为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储层的沉积微相及成岩相,埋深对储层非均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相似文献   

8.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 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 2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采用实验、测井及标准对比等方法,将区域非均质性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 4 类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沉积构造、粒度韵律、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夹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层间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各小层发育不均一,长 23 小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最强,长 22 和长 21 小层次之;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微观上孔隙结构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程度。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为掌握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后期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三段-沙二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隔层和夹层对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是影响该单元特稠油构造-地层油藏开发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沙三段-沙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储层分布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砂体连通性较好.隔层和夹层主要为沉积成因,纵向上沙三段隔层和夹层较沙二段不发育,构造高部位因剥蚀造成隔层缺失,水下分流河道部位因冲刷造成隔层不发育.隔层和夹层的平面、垂向分布特征对特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具有直接影响,沙三段2和3小层的顶底隔层发育,其内部的夹层不发育,应作为主要的提高采收率热采层段.  相似文献   

10.
以取心井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毛管压力曲线、粘土成分等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储层的测井物性解释结果,对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1油藏储层从岩石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物性特征、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认为该储层为一套中孔-中渗储层,其物性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集性能中等,具较强的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在开采过程中要防止边水沿高渗透段向内部快速突进,影响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尕斯库勒油田N1-N12油藏储层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取心井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毛管压力曲线、粘土成分等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储层的测井物性解释结果,对尕斯库勒油田N1-N12油藏储层从岩石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物性特征、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认为该储层为一套中孔-中渗储层,其物性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集性能中等,具较强的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在开采过程中要防止边水沿高渗透段向内部快速突进,影响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原油黏度高及储层非均质性强是影响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双管并联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多层非均质油藏在不同注聚时机、不同注聚速度下,聚合物溶液在不同渗透率级差岩心中的分配比例,分析了岩心渗透率级差对高、低渗透层和总的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多层聚合物驱的合理渗透率级差在5~6范围内,聚合物驱改善储层纵向非均质性较理想,能获得较高的采收率。研究结论为确定多层非均质油藏的聚合物驱合理层系组合界限提供了实验和应用依据。图9表3参8  相似文献   

13.
开发好一个油田,首先必须要搞清该油田的储层特征。储层性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油层的产能、注水效果及石油最终采收率。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储层研究和油藏描述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就目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度而言,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以及平面和层间、层内非均质性研究。通过非均质性研究可以揭示研究区储层的物性、含油气性等各向异性特征,并为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注采系统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胜坨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柏  杨少春  姜海波  刘岩  邹倩 《特种油气藏》2009,16(4):67-70,78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以中等-较弱为主;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有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长期注水开发和构造运动;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规模较大、呈中等-较弱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相似文献   

15.
尕斯库勒油田N1-N^12墨油藏储层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取心井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毛管压力曲线、粘土成分等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储层的测井物性解释结果,对尕斯库勒油田N1-N^12心油藏储层从岩石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物性特征、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认为该储层为一套中孔-中渗储层,其物性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集性能中等,具较强的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在开采过程中要防止边水沿高渗透段向内部快速突进,影响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为查明储层内部的低渗透夹层对层内非均质性,采出程度的影响,利用A油田相关资料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应用正交试验对夹层厚度、夹层渗透性、夹层在井网中的位置、延展长度、夹层上下储层的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采油速度6个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夹层厚度、夹层渗透性、夹层在井网中的位置、延展长度、采油速度5个因素对采出程度影响不显著,夹层上下储层的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是夹层影响注水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水渗流规律及采收率的内在因素,注采参数是影响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外在因素,可视化模拟驱替实验是确定非均质油藏合理注采参数的有效手段.利用可视化动态仿真驱替实验装置进行水驱油的驱替实验,通过设计7套采用不同的注采参数的实验方案,研究非均质油藏的物性差异、井网形式以及注采参数对水驱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初期,渗流阻力主要为油对水的阻力,驱替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不明显,随着驱替不断进行,孔隙喉道的阻力成为主要阻力,驱替越来越不均衡.对比不同实验方案,通过优化调整非均质油藏的井网形式和注采参数,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均衡驱替,改善水驱油藏开发效果,获得更高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立地区嫩三段各层位储层岩石学、物性、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综 合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平面、层内、层间)和微观 非均质性(孔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呈现强非均质性特点。同时,分析了该区储 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沉积微相从根本上控制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形成,而成岩作用引起的一系列 变化则使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直接决定水驱效率,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注入水波及面积和波及效率,从而控制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为此采用了细分开发层系、分层注水、开展流动单元精细研究等地质和开发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类非均质性对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研究区80口井的砂体解释、统计与分析,结合物性分析资料,利用储层非均值性的表征参数,分析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储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储层的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属较强范畴,但在局部小层层段、储层非均质性也有相对较弱的井层段,是油田开发较有利的油层.主力油层井段平均垂直渗透率是水平渗透率的3.5倍,对油田注水开发非常有利,能大大提高水洗波及厚度,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