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石油》2017,(4):47-52
聚驱后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水洗程度严重且分布比例逐年增大,如何挖潜聚驱后强水洗油层剩余油对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此文通过统计聚驱前后密闭取心井和二类上返井水淹层解释资料,深化了聚驱后强水洗层剩余储量潜力认识及微观剩余油量化分布特征。利用现代物理模拟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分析等方法,在前期统计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数据为基础建立强水洗天然岩心模型,开展聚驱后不同驱油体系对微观剩余油的动用效果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强水洗层段自由态、束缚态微观剩余油比例相差不大,以颗粒吸附状、粒间吸附状、簇状、孔表薄膜状为主。中水洗层段自由态较强水洗层高3.7%;聚驱后强水洗岩心弱碱三元复合驱降低束缚态剩余油能力强于高浓度聚驱,多降低7.1%,降低孔表薄膜状剩余油效果明显,最终采收率增幅较高浓度聚合物驱多提高4.7%。  相似文献   

2.
喇嘛甸油田聚驱后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喇嘛甸油田葡I1-2油层聚合物驱结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开采难度大,蒸汽驱的降粘、蒸汽蒸馏及蒸汽超覆等作用使其成为聚驱后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之一.喇嘛甸油田岩石及聚驱后原油热物性参数实验和蒸汽驱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进行蒸汽驱可增加油相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和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在今后几年里,河南双河油田几个注聚区块将陆续完成后续水驱,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技术决策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选择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十分重要。针对矿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河南双河油田地质资料,研制出具有该油田典型地质特征的3种物理模型,并在其上对影响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地层非均质性、聚合物溶液粘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其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为33.0%~52.2%。  相似文献   

4.
聚驱后采用热采方法提高采收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区块中已有3个进入后续水驱阶段,区块综合含水已达到或接近98%,但区块采出程度只有50%左右,剩余潜力仍然很大.常规的挖潜措施在聚驱后并不能起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因此开展了采用热采方法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在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和岩石、原油热物性的基础上,阐述了聚驱后热采对相对渗透率、原油流度及驱油效率的作用,确定了聚驱后蒸汽驱的合理注采参数,为聚驱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维非均质砂岩油藏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大庆油田开发的相控建模软件(ISGR)建立了四种河流相非均质砂岩油藏概念模型:辫状河、曲流河、低弯曲分流河、顺直分流河。应用全隐式聚驱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这四种模型进行了从水驱到聚驱的整个驱油过程的模拟,使用ECLIPSE的FLOVIZE插件对驱油过程进行了三维显示。并对水驱后聚合物驱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了模型中的沉积微相、废弃河道、水平夹层、侧积夹层、韵律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6  
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动用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聚驱后仍存在一部分剩余油。为了寻求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对不同类型剩余油采取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应用与之配套的工艺技术,形成一套注聚后葡一组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这些配套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样使葡一组聚驱后剩余油成为可动用的开发潜力,探索出了一条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搞清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剩余储量潜力是聚驱后进一步提高挖潜的关键.利用聚驱前后钻取的36口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了聚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剩余储量潜力.结果表明,聚驱后水洗厚度比例接近90%,驱油效率为53.2%,剩余油饱和度为40.9%;聚驱后74%的剩余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中强水洗段,是聚驱后挖潜的主要对象.对于厚油...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相关问题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CO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变化的研究还不多。据统计,成功进行CO2驱后剩余油饱和度约30%,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CO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CO2驱后储层物性变化、CO2驱后剩余油物性的变化及剩余油与储层之间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9.
陈亮  王英  陈涛 《石油化工应用》2011,30(5):43-44,66
目前对注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相关问题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CO_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变化的研究还不多据统计,成功进行CO_2驱后剩余油饱和度约30%,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CO_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CO_2驱后储层物性变化、CO_2驱后剩余油物性的变化及剩余油与储层之间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冷冻制片、紫外荧光和CT无损分析新方法,定量化确定了束缚态、半束缚态和自由态三大类的10种类型微观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水驱、聚驱或三元复合驱后主要微观剩余油类型均以孔表薄膜状、颗粒吸附状和粒间吸附状为主,聚驱后剩余油比例分别减少了83.5%、49.4%和44....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驱开发实践表明,聚驱控制区外注水和边水对聚驱效果、尤其是对外围采油井效果影响较大。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双河油田边水侵入特征,研究了不同注水方式和边水条件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提出改变注水方式和控制边水侵入的技术对策:①注聚期间相邻注水井停注或注低浓度聚合物溶液是保证聚驱效果、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的有效手段;②部署注聚井完善聚驱井网,提高油井受效率,抑制边水侵入;③剩余油富集区部署采油井,提高聚驱控制程度;④保持合理注采比和注聚速度,减少边水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用随机网络模型模拟研究油藏的微观驱替过程,在改变模型的孔、喉大小分布和调整模型的孔隙润湿比例等情况下,进行水驱油过程模拟,建立网络模型中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在每一次模拟之后,计算剩余油饱和度和微观驱替效率,统计微观剩余油在孔径分布范围内的频率、含量。在此基础上分析孔隙网络特性对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孔喉比、孔隙大小、润湿性,初始含油饱和度以及驱替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聚合物驱开发实践表明,聚驱控制区外注水和边水对聚驱效果、尤其是对外围采油井效果影响较大。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双河油田边水侵入特征,研究了不同注水方式和边水条件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提出改变注水方式和控制边水侵入的技术对策:①注聚期间相邻注水井停注或注低浓度聚合物溶液是保证聚驱效果、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的有效手段;②部署注聚井完善聚驱井网,提高油井受效率,抑制边水侵入;③剩余油富集区部署采油井,提高聚驱控制程度;④保持合理注采比和注聚速度,减少边水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在聚合物驱后区块仍然有40%以上的剩余储量,准确预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是挖潜这部分储量的关键。根据大量代表水驱后期和聚驱后期开发状况的测井资料,计算对比了单井垂向采出程度;通过绘制不同微相剩余油饱和度概率分布曲线和将井点所属饱和度区间标注在沉积微相图上,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聚驱后,垂向上驱替趋于均匀,但油层上部剩余油比例较高,在垂向上,厚度小、渗透率低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基本没有变化,厚度大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剖面趋于均匀,但上部剩余油仍较多;在平面上,河道砂微相聚驱效果明显好于非河道砂微相,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带尖灭、两相分界处以及渗透率变差部位和注采关系不完善的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潜这部分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的选择依赖于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索聚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识别方法,开辟了一个九注十六采试验区,在充分研究油层沉积特点和目前聚驱后剩余油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二类油层新进资料,提出了研究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新思路,发展储层描技术,由宏观到微观,由二维到三维,由半空量到数字化.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顶部油层剩余油难以动用,而聚驱后的主导技术尚无明确方法。在原油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油藏顶部注气、底部三元复合驱的思路。针对大庆聚合物驱后区块,进行了不同驱替方式的预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了13.53%。对比不同驱替方式的顶部油层剩余油饱和度,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能够将顶部低渗透油层有效动用,剩余油大幅减少。分析不同时间点的纵向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顶部注气后利用纵向压差驱替剩余油向下运移,底部实施三元复合驱利用平面压差驱替剩余油,实现了立体驱替。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技术为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反九点井网至排状加密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基于实际井组物性特征的三维大尺寸物理模型,进行反九点井网加密前后的流场变化及驱油效率实验,研究反九点井网至排状加密后的压力场、饱和度场以及驱油效率的变化。加密前物性越好的区域驱油效率越高,驱油效率增长率越大。加密后,在一定渗透率范围内,由于水窜的影响物性越好的区域驱油效率反而越差;反九点井网排状加密、生产井转注可以有效改善水驱控制程度,提高油藏驱油效率,加密后采收率提高了11.8%。对于有边底水的油藏,加密前剩余油纵向上在中、上部层位富集,平面上分布在物性较差的区域以及边角井之间的区域;加密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排的加密井与原生产井之间的低渗透带。  相似文献   

18.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见效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续水驱阶段开发现状,充分考虑厚油层内部非均质性及构造特点,建立了聚合物先导试验区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基于聚合物驱增粘、吸附、剪切变稀、渗透率下降、不可及孔隙体积等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与"虚拟水驱开发"方式的对比,将开发阶段划分为注聚阶段、含水恢复阶段和后续水驱阶段,对该区块聚合物驱见效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主要在含水恢复阶段动用剩余油,其主要机理为扩大体积波及系数,而非提高驱油效率,聚合物驱层内作用强于层间作用;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聚合物驱动用剩余油作用有限,后续水驱阶段层内开发差异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河南油田聚合物驱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聚合物驱产量已占稀油油田产量的近三分之一,目前大部分聚驱单元已结束注聚进入后续水驱,产量下降快,稳产难度大,但聚驱后地下仍有近50%的地质储量未采出.为寻求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油水井测试资料和取心井资料,明确了剩余油潜力分布,提出了聚合物驱后井网完善、注采调整和组合驱等挖潜对策.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成为可动用的潜力,探索出一条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途经.  相似文献   

20.
聚驱后井网加密高质量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聚合物驱后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开采方法。开展了井网加密与高质量浓度聚驱相结合的矿场试验研究,针对大庆油田北二东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分流线附近和薄差油层的特征,通过井网加密改变液流方向挖掘分流线剩余油,通过高质量浓度聚驱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挖掘薄差油层剩余油。选取9注16采试验区,确定井网井距和注入参数,进行跟踪调整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聚驱后高质量浓度聚驱渗流阻力增加,流度控制增强,见到增油降水效果,目前提高采收率5.3%,预测到试验结束可提高采收率6.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