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翟镇煤矿2#煤层开采过程中获得的断层资料为依据,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井田内小断层的成因特征及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井田经历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场后形成了4组方向的断层构造,后期形成的NE向断层切割较早发育的NW向断层,井田内断层密度分布不均,其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井田东部。通过断层特征分析总结出井田内小断层具有方向性、分区性、分级控制性和成带性等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潘西井田地质统计资料为依据,揭示了井田内小断层的发育具有分区性、方向性、成带性等特点。利用走向玫瑰花图以及断层分形方法,对井田内的小断层力学成因及复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井田断裂构造线方向主要为NW、NE和近南北向,且形成时期不一致,NE向切割NW向断层,近南北向切割NW、NE断层。井田构造总体较为复杂,分维值大多在0.8~1.7之间,全区的分维值可达1.34。其中,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井田北部梁坡断层附近。  相似文献   

3.
《煤炭技术》2015,(9):111-113
孙村井田开采下组煤受到底板突水的威胁,通过对孙村井田下组煤地质资料的统计,获得断层性质、落差、走向、倾角等分布特征,分析了各断层要素对突水的影响作用。在介绍断层分形特征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绘制了孙村井田断裂构造分维等值线图,并对井田断裂构造复杂程度进行了分区,评价了各分区底板突水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煤炭技术》2017,(1):125-127
根据翟镇井田11煤层开采揭露的地质资料的统计分析,获得该井田断层性质、落差、走向、倾角等分布特征,在介绍断层分形特征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绘制了翟镇井田11煤层断裂构造分维等值线图,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复杂程度分区,为下组煤的安全开采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井下地质调查,研究了东坡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展布规律.表明东西向构造以褶皱为主,北东向构造以断层为主,两个方向的构造相互影响.已采区中、小型断层和褶皱的展布具有方向性和分区性等特点,断裂和褶皱构造构成东坡井田基本构造轮廓,并且严重影响着工作面的设计和生产.  相似文献   

6.
基于断裂构造发育对煤层稳定、开采技术条件及安全生产影响的重要性,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大量钻孔及矿井揭露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屯井田构造形成机制,该井田自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3期构造应力场,形成正断层控制的断裂断块组合,断裂构造以NE及NNE向最为发育,在剖面上构成地堑、地垒构造形态,煤系被保存于地堑、地垒或阶梯状断裂组成的断块构造中。井田煤层小断层发育,其展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某些小断层表现出层滑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盛泉井田15煤层距奥灰较近,相对于11、13煤层更易发生突水事故。为研究井田断裂构造特征对矿井底板突水的影响,根据15煤层地质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及分形分维的方法,从断层性质、落差、走向、倾角等方面对断层进行了定量化分析。通过断层分维值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复杂程度分区,将井田划分为构造简单区、构造中等区、构造复杂区三个区域,并依此来判定区域突水危险性等级。  相似文献   

8.
基于平朔矿区一井田地质报告和勘探结果,归纳总结出了研究区断裂构造的发育规律,发现断层主要表现为高角度正断层,方位以NNW、NNE 为主,近EW 次之,井田内小断层较为发育,断层落差大多集中在10 m 以下。研究区内发育的断层剖面组合形式为半地堑型、阶梯状组合、地堑组合以及堑垒相间的形式。根据井田地表的节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井田内断层的展布以NNE、NNW 为主,与地表节理走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东坡煤矿构造研究对矿井防治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矿井构造统计,研究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规律、构造之间的关系及应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井田内主要发育近东西向褶皱、断层和NE-NNE向断层。其中,井田南部边界担水沟断层为第一序次构造,井田内断层和褶皱为第二序次构造,担水沟断层对井田内构造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某井田15煤层三采区构造定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某井田三采上山区15#煤层地质资料可知该采区以断裂构造为主,通过断层影响因子和断层分形2种方法对三采区构造进行定量化分析,并对采区进行构造分区。利用断层影响因子将采区分为安全区域、有可能突水区域、突水较大性区域;利用断层分形将采区分为构造简单区域、中等复杂区域、复杂区域。通过2种方法的对比可知,断层影响因子分区较细,但与断层分布有一定的出入;断层分维定量评价与断层实际展布一致,符合度高,因此选定断层分维作为底板突水的构造复杂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