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和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自然基础,并被人们誉为地球的"肺"。森林覆盖率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森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可更新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正常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的五大趋势与林业发展的思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城市作为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地区,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受到普遍关注。自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on首次提出城市林业概念的近50年来,城市林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承认和接受,作为城市林业的经营对象——城市森林的存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林业和环境科学学者的共识。各国相继开展了城市森林培育与经营理论研究和具有各自特色的城市林业建设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森林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林业针对的正是城市化过程中影响或威胁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各种环境问题,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化城市正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有效控制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城市社会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和方向,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便是建设生态园林,合理栽植园林植物。  相似文献   

4.
长春市声环境质量的回顾与展望曹桂珍,刘辉(长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对城市的声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春市做为省会城市,又是全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又提出要建设现代国际性城市,对声环境质量的要求会更加严格。然而...  相似文献   

5.
浅谈山区森林防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森林除了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外,还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多种效益,如美化景观、保护自然、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旅游娱乐、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发展等等。森林火灾,可破坏林分结构,改变林分密度和树种组成,缩短森林的更新周期,对森林生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火灾使森林大量能量突然释放,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也破坏了生态境,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纽带,对于推动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建设城市森林的重要性和发展城市森林的策略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重要的标志,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与推进城市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昕 《中国科技博览》2011,(11):208-208
目的:探讨某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收集的某某城市人口密度、交通密度、空气质量、工业密度四个指标的子评价指数,应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各个方向评价某某市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结果:某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50.5,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看属于一般,表现为人口密度、交通密度过重,空气质量、工业密度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有不适人类生存的因子: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为明显变化,其状态为生态环境明显变差。结论: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是未来某某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资本,应根据不同城市区域居住生态环境限制因素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性定量评价,是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过程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确定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状况,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在环境影响评价中,GPS的运用已较为广泛。本文对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运用GPS的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采用的声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法,是有一定科学理论支持的,符合当时监测技术水平条件的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方法。随着环境科技的发展,该方法已不能很好满足环境管理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用城市声环境地图法来衡量声环境的质量,在技术上是先进的,成熟的,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使声环境质量评价更密切地与判定和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宜居水平结合起来,足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展开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研究南方城市森林生态圈树种选择的方式,详细阐述了南方城市森林生态圈绿化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南方城市森林生态圈植物群落配置的构建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金祺 《中国科技博览》2012,(29):154-154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的热点,建设一个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城市森林系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林业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对城市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提出了对发展城市林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森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大面积的森林沦为裸地。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因此,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森林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且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库。同时,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森林植被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植被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少风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的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支撑作用,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来源。最近100多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使森林植被大量消失,水土流失,荒漠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5.
城市森林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绿化树种的选择。科学地选择城市森林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充分发挥多种功能的基础。本文提出了城市森林树种选择要遵循的原则和森林树种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生存不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需要一个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如今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本文针对生态园林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中已将使用林地面积控制到最小、林木及森林植被损失减少到最少。方案科学,合理,有利于有效控制林地逆转。达到了少征用林地、草地、少采伐林木和少破坏植被的目的。该项目的实施对环境质量影响甚微,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大树进城问题在园林绿化届颇有争议,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大树进城有悖自然规律,成本高,成活率低,甚至将之提到政治高度,反对声讨者众。但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不能忽视,城市发展进程亦不町逆转。城市绿地系统的维护和营建是环境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是构建绿地系统和绿色空间的主体,在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力量。本文以2008年秋--2009年春西安市种植大树的情况为事例,阐述了在城市市区内栽植大树的重要性、积极性和必要性,同时着重论述火树栽植的管理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市城市绿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城市都将园林绿化作为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市民是直接受益者。在领导的重视和园林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城市的空气质量、环境质量和市民的活动场所均大为改观。但在城市绿化迅速发展进程中,人类也不同程度地改变和破坏了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引进了许多外来植物,建造了许多新的植物类群,形成了新的城市植被和园林植物格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离初衷的不和协音符,导致了园林植物中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这种损失在时间上是不可弥补的,该损失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园林植保工作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因此决定了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城市都将园林绿化作为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市民是直接受益者。在领导的重视和园林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环境质量和市民的活动场所均大为改观。但在城市化迅速发展进程中,人类也不同程度地改变和破坏了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引进了许多外来植物,建造了许多新的植物类群,形成了新的城市植被和园林植物格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离初衷的不和协音符,导致了园林植物中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这种损失在时间上是不可弥补的,该损失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园林植保工作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因此决定了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