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基于实时荧光PCR技术的奶制品中掺入大米源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以水稻的根部表达基因(gos9)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特异性实验和灵敏度实验验证引物探针可行性,并经模拟含大米奶粉及市售奶类制品检测验证其实际检测能力。结果:该引物探针体系只针对大米DNA进行扩增,与奶类主成分牛、羊及其它谷类和植物性食物DNA均无交叉扩增;最低能检测到0.1ng的大米DNA,对含大米粉的模拟混合奶粉样品,检出限可达0.1%(W/W)。将其应用于21份市售奶制品样品检测,对含大米源性成分的奶制品扩增阳性,检测结果与食品标签相符。结论:该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的优点,可以准确鉴定出奶制品中大米成分,适用于奶类中掺加大米源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基于实时荧光PCR技术的奶制品中掺入大米源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以水稻的根部表达基因(gos9)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特异性实验和灵敏度实验验证引物探针可行性,并经模拟含大米奶粉及市售奶类制品检测验证其实际检测能力。结果:该引物探针体系只针对大米DNA进行扩增,与奶类主成分牛、羊及其它谷类和植物性食物DNA均无交叉扩增;最低能检测到0.1ng的大米DNA,对含大米粉的模拟混合奶粉样品,检出限可达0.1%(W/W)。将其应用于21份市售奶制品样品检测,对含大米源性成分的奶制品扩增阳性,检测结果与食品标签相符。结论:该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的优点,可以准确鉴定出奶制品中大米成分,适用于奶类中掺加大米源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为调查了解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以帮助判别掺假情况,应用可视基因膜芯片检测技术对市售的肉松、香肠、肉卷、预制调理肉、肉干及肉脯等23份样品动物源性成分进行筛查分析,同时,针对筛查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进一步确证。结果表明:可视基因膜芯片检测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提高了未知样品的筛查效率;在本次随机分析的样品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结果与标签标示不一致的情况占比高达21.7%,肉制品掺假虚标情况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法及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动物源性成分鉴定提供准确、高效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及LAMP法分别对市售肉及其制品进行牛、猪和鸡源性成分鉴定,并与标签明示的肉源成分比对,以准确性和时效性2个指标对上述2个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Real-time PCR法检出4份样品与标签明示肉源不符,LAMP法检出5份样品与标签明示肉源不符,而16份样品中仅有1份样品2种方法检测结果不同。Real-time PCR法检测用时1.5 h,提取检测用DNA用时1.5 h,总用时3 h;而LAMP法检测用时45 min,提取检测用DNA用时20 min,总用时65 min。结论 LAMP法与Real-time PCR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准确性,但LAMP法耗时短、成本低、操作简单,便于现场快速监督抽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膜芯片技术检测肉类及其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验证该技术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利用膜芯片检测肉制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对样品中猪、牦牛、驴及羊源性成分的灵敏度、检出限进行相关实验,并就实际样品的检测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该技术用于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特异性良好,4种动物源性检测的灵敏度为0.1 ng,检出限为0.1%(w:w),适用的样品种类较广,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荧光PCR法一致。结论该技术可作为快速筛选的方法,为肉制品的动物源性成分鉴定和掺假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定量检测食品中过敏原榛果过敏蛋白,构建目的基因的标准品及标准曲线。以榛果的DNA为模板,针对油体蛋白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质粒,经鉴定测序,用荧光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成功克隆油体蛋白目的基因片段,并以此为标准制作出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高,检测限低于10个拷贝,特异性强,准确可靠。成功建立荧光PCR方法定量检测食品中过敏原榛果成分,构建油体蛋白基因的标准品及标准曲线。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配料表中必须如实标明使用的乳制品原料的动物性来源。建立了以线粒体DNA12SrRNA为目标基因,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快速鉴定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中牛源性成分的方法,并采用此方法检测了20个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其中2个样品未检出牛源性成分,18个样品检出牛源性成分。此方法可用于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标识的日常监管。  相似文献   

8.
荧光PCR法检测畜禽肉中的鸡源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畜禽肉中鸡源性成分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鸡、鸭、鹅、猪、牛、羊、兔、鸽和鹌鹑等9种动物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序列为靶位点,通过比对分析设计筛选出鸡特异性引物,以9种动物肌肉DNA为模板进行特异性扩增,确立荧光定量PCR扩增条件;同时将鸡DNA模板浓度进行10倍梯度稀释,一直稀释至108倍,检测所建立的荧光PCR方法的灵敏度;并用此方法对市场上样品进行随机抽检。结果显示:所设计的鸡引物仅对鸡肉DNA模板有典型扩增曲线,Ct值为22.11,对其它动物DNA模板无扩增,特异性较强;当鸡DNA模板稀释倍数达到104倍,即DNA浓度为17.5 pg/μL时,仍有典型扩增曲线,Ct值为30.37,方法灵敏度较高;市场流通环节样品抽检结果显示所抽测样品均合格。可见,建立的基于荧光定量PCR和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的畜禽肉中鸡源性成分检测方法,快速而准确,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9.
Taqman探针荧光PCR检测鲨鱼源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鲨鱼产品掺杂造假增多而缺乏有效鉴定技术的情况,作者根据Gen Bank中鲨鱼基因的线粒体DNA(mt DNA)序列,使用分子生物学软件Primer Express 2.0设计了一套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用来建立Taqman探针荧光PCR检测鲨鱼源性成分的方法。结果表明,对13份已鉴定为鲨鱼鱼翅的样品进行检测,全部出现特异性扩增曲线,阴性对照没有荧光增长。方法特异性强,对市场购买的12份鲨鱼源性样品及9份其他鱼类样品进行检测,12份鲨鱼样品均出现荧光扩增曲线,而非鲨鱼样品均未出现荧光增长;方法灵敏度较高,可检测到的最低质粒拷贝数量级为10拷贝/μL;方法快速准确,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可应用于市场上鱼翅等常见鲨鱼源性产品的真假鉴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八模块设计的GNMC7-8实时荧光PCR系统实现对8种动物源性成分同时快速检测。方法基于猪朊蛋白基因、牛生长激素基因、羊生长激素基因、驴线粒体ATPase 6基因、马线粒体ATPase 6基因、鸭生长激素基因、水貂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狐狸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基因引物设计了8种动物源性成分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应用GNMC7-8实时荧光PCR系统,对8种动物源性成分启动同时检测和每隔5min顺序启动不同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和ABI7500荧光PCR分别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GNM C7-8实时荧光PCR系统同时检测猪、牛、羊、驴、马、鸭、水貂、狐狸8种动物源性成分,起峰周期数分别为30、27、21、21、24、17、15、17,与其不同时检测结果一样,与ABI7500荧光PCR系统检测结果相比,猪、羊、马、鸭、水貂5种成分的起峰快1~2个周期数,其余3种成分检测结果一致,检测完成时间少16~20 min。结论 GNM C7-8实时荧光PCR系统8个模块独立运行,互不干扰,无交叉污染,能够同时快速检测8种动物源性成分,为快速筛查动物源性成分提供强有力的设备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郭涛  杜蕾蕾  万辉  何东平 《食品科学》2009,30(22):286-28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沟油中胆固醇含量,继而定性分析食用油中是否掺地沟油。实验结果表明,当待检菜籽油样品中胆固醇的含量大于0.05mg/g 时,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胆固醇色谱峰,且菜籽油中胆固醇含量随地沟油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而合格的食用植物油未检测出胆固醇。可利用此特征作为判断植物油中是否掺混了地沟油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离子色谱法鉴别地沟油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地沟油样品水萃取液中阴离子组成及含量,从而定性分析食用油脂中是否掺杂地沟油。试验结果表明,在地沟油样品的水萃取液中检测出一定量的乙酸根离子,而在合格食用食物油中未检出;当食用植物油中掺杂5%(质量分数)以上的地沟油时,就能很明显在色谱图上观察到乙酸根离子的峰,并且其含量与地沟油的掺杂量呈线性增加。因此测定食用油水萃取液中阴离子的种类及含量是鉴别食用植物油是否掺混地沟油的重要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沟油甄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沟油主要来源于餐厨废油、煎炸废油和动物废油脂,其成分复杂、有毒物质多,会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隐患。由于近年来地沟油事件频发,打击此类非法犯罪行为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之一,认定的关键是其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本文简单介绍了地沟油的来源及危害,深度分析并总结了近5 a来的地沟油检测技术,包括基于光谱、色谱、电子鼻、电化学分析、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各种方法,着重评价了一些新兴检测方法,对地沟油检测方法做出总结和展望,同时对地沟油工业化利用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价,为合理化应对地沟油问题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地沟油识别与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沟油是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最为关注话题之一;该文介绍地沟油产生及其危害,并对现有地沟油鉴别和检测方法进行论述,提出开展相关研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薄层色谱法快速鉴别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潲水油被炼制并流回食用油行列的事件逐年增多,为防止此类有害油品流回食用油行列,寻找快速而准确的鉴别方法,对从市场购买的常见食用植物油以及采集到的潲水油、煎炸老油进行薄层色谱分析,发现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的薄层色谱有明显的拖尾斑,而食用植物油则没有.拖尾斑成分经柱色谱分离并进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潲水油、煎炸老油的拖尾成分是合格食用油所不含的醛、酮类化合物.薄层色谱法可以作为鉴别合格食用植物油与潲水油、煎炸老油的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基于FTIR光谱地沟油掺伪定性分析方法及简化红外光谱扫描样品制备。油样溶于有机溶剂,将混合油均匀涂覆于透明聚乙烯(PE)薄膜上,挥干有机溶剂形成油膜,扫描其红外光谱。从制备和收集的73个样品中,随机分40个样品作为校正集样品,33个为验证集样品,建立地沟油鉴别定性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掺伪质量分数为1%时,在红外光谱范围为1 500~650 cm-1,采用原始光谱结合判别分析建立定性分析模型,其识别率可达100%。表明基于涂膜法FTIR光谱的地沟油掺伪定性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薄层色谱及柱色谱法对潲水油极性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柱色谱法(CC)对潲水毛油与市售食用植物油及其精炼油样中的极性成分(PC)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潲水油及其部分精炼油样在薄层色谱上有明显拖尾现象,而食用植物油和精炼油4(脱臭潲水油)则没有,利用柱色谱法分离潲水油的拖尾成分并进行红外分析,结果显示:食用金龙鱼100%玉米油和精炼油4吸收峰值在1746cm-1左右峰形平滑且无分裂,而潲水毛油发生峰分裂,1746cm-1处有较小吸收,在1712cm-1处有一大分裂峰,属于醛、酮类羰基伸缩振动区,潲水毛油峰值在1240~1100cm-1间发生指纹式峰裂分且吸收峰变小并向波数高处偏移,具有更大的弯曲振动频率,增大了整体的极性,其极性化合物百分含量远大于脱臭精炼油和食用金龙鱼100%玉米油,薄板色谱中拖尾组分是它们所不含的醛、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地沟油鉴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地沟油制售问题较为严重,地沟油的餐桌化已成为目前国内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已危害到整个社会。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地沟油的分类及其危害,并按鉴别指标顺序详细综述了国内地沟油鉴别的研究现状,并对鉴别指标的适用性进行评述。此外,对地沟油鉴别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对今后地沟油鉴别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潲水油鉴别方法,运用气相色谱法和峰面积校正归一化法,对5种动物油、5种植物油和5种潲水油及其精炼成分中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确定以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S)、短链脂肪含量、十三烷酸及十七烷酸等奇数碳脂肪酸含量作为潲水油油脂的内源性特征物质,并以此作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潲水油油脂中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S)值明显小于同种类植物油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S);短链脂肪酸在普通植物油中无法检出,但在潲水油中含量较高(0.05%~0.7%);在潲水油中检测出十三烷酸和十七烷酸等奇数碳脂肪酸(0.23%)。  相似文献   

20.
潲水油氧化-吸附法脱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潲水油理化特征,研究了双氧水、白土对潲水油脱色后的吸收光谱,建立了光谱法监控对潲水油进行双氧水氧化和活性白土吸附脱色的新方法。研究表明,25.0 g潲水油中加入3.0mL双氧水、再用1.25 g或2.50 g白土脱色时,脱色效率分别为88.1%和92.0%,若是将其放置1周,则脱色率分别可以提高到96.9%和98.1%。脱色处理后的潲水油无不良气味,可以作为洗涤产品中添加的皂化物的工业原料,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