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EGSB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碳源,EGSB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好氧条件运行.观察污泥颗粒形态、结构变化,监测COD,TP,TN,SS,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研究发现此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起了一种载体作用.污泥浓度、粒径先降低后增加,沉降性能先降低后提高,45d后逐渐稳定.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与接种颗粒污泥相比在粒径、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变化.稳定后的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COD去除率稳定在94%左右,TP去除率80%以上,TN去除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EGSB厌氧颗粒污
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 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碳源,EGSB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好氧条件运行.观察污泥颗粒形态、结构变化
,监测COD,TP,TN,SS,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研究发现此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起了一种载体作用.污泥浓度、粒径先
降低后增加,沉降性能先降低后提高,45?d后逐渐稳定.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与接种颗粒污泥相比在粒径、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变化.稳定后
的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COD去除率稳定在94%左右,TP去除率80%以上,TN去除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3.
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厌氧颗粒污泥快速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驯化后的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消化污泥的静态实验,运用正交分析法分别确定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聚氯化铝和聚氧化乙烯与粉煤灰在处理垃圾渗滤液形成厌氧颗粒污泥时的最佳浓度,并用区域沉淀速度、污泥容积指数及上清液中的悬浮固体浓度评价了投加絮凝剂与粉煤灰后所形成的生物絮体的沉降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消化污泥驯化可将COD去除率提高45%;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与粉煤灰的最佳浓度组合为50mg/L和200mg/L,聚氯化铝与粉煤灰的最佳浓度组合为40mg/L和200mg/L,聚氧化乙烯与粉煤灰的最佳浓度组合为10mg/L和100mg/L.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ASBR反应器中培养快速吸附有机物的厌氧颗粒污泥,提高实际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效率,从环境条件、运行条件及污泥特性三个方面探究厌氧颗粒污泥系统的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选用粒径为0.4~1.2mm的厌氧颗粒污泥,采用pH为6.8~7.2,温度为35℃,吸附期搅拌10s/(min),再生时间为6h,再生期搅拌频率为4min/h,闲置时间为4h的运行模式,进水COD浓度为3 000mg/L时,在三种不同碳源配比的情况下,均可经30d培养出在氨氮存在下快速选择性吸附COD的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末期,厌氧颗粒污泥在5min时对有机物的吸附率达90%以上.其中乙酸钠:可溶性淀粉1∶1为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研究了因温度降低而引起的高温厌氧颗粒污泥活性变化,观察其耐热性,以及污泥在不同底物、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的产甲烷活性。结果表明,高温厌氧颗粒污泥在一定温度范围(45℃~55℃)内,具有较强活性。当底物中含糖类时,低温(45℃以下)能引起丙酸盐积累,消化器酸化,污泥失活。高温厌氧颗粒污泥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6.5。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研究了因温度降低而引起的高温厌氧颗粒污泥活性变化,观察其耐热性,以及污泥在不同底物、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的产甲烷活性.结果表明,高温厌氧颗粒污泥在一定温度范围(45℃~55℃内,具有较强活性.当底物中含糖类时,低温(45℃以下)能引起丙酸盐积累.消化器酸化,污泥失活.高温厌氧颗粒污泥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6.5. 相似文献
7.
五氯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间歇培养方式研究了五氯苯酚对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厌氧膨胀颗粒床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五氯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有较强的毒性;低浓度PCP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辅酶F420含量、磷酸酯酶活性以及胞外多聚物的分泌都有抑制作用,高浓度PCP则直接杀死菌体;PCP对厌氧颗粒污泥中不同微生物活性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利用乙酸的甲烷菌和利用丙酸和丁酸的产氢产乙酸菌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EGSB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对PCP的抑制有更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8.
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加快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简称UASB)为代表的无载体厌氧反应器处理含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启动速度,综述了影响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此外,为了高效、快速地降解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建议向厌氧反应器中投加优势茵,以进一步提高厌氧反应器降解废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效率和速度. 相似文献
9.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上浮机理及控制策略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容易破坏并发生上浮,造成系统出水不稳定甚至崩溃的问题,主要针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上浮机理及控制策略进行综述.研究结果发现: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上浮的主要机理是当氮负荷率(nitrogen loading rates,NLRs)过高时,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产生大量氮气(N2)无法释放,在颗粒污泥内部形成气囊或附着于颗粒污泥表面,致使颗粒污泥密度降低,导致上浮.相应控制策略包括:控制颗粒污泥粒径(1.5~4.0mm);适当控制NLRs(以N计,下同)(4.0~34.5 kg/(m3·d));适当提高进水磷和钙的质量浓度(ρ(KH2PO4)=10mg/L,ρ(CaCl2·2H2O)=0.15~5.65 mg/L);选择带有搅拌功能的反应器;调整排水口位置并控制排水时间等.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柠檬酸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功能菌群作用机制,以柠檬酸工业废水内循环厌氧反应塔(IC)中厌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统计颗粒粒径分布,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颗粒微观形态结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特征.结果发现,粒径在1.0~4.0 mm的颗粒所占比例最多,为74.4%.ESEM显示微生物分布以球形细菌为主.高通量测序得到8 397条有效序列,可划分操作分类单元(OTU)873个,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样品文库覆盖率0.936,Shannon指数为4.376,而ACE指数与Chao1指数分别为3 415.51与2 246.51,反映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均较多.微生物菌群主要包括4大类,分别为可降解有机物的水解发酵菌群Paludibacter、Parabacteroides、Erysipelotrichaceae、Clostridium、Phascolarctobacterium、Aminobacterium、Saccharofermentans与Alkaliflexus(所占比例之和为24.93%);产氢产乙酸菌群Petrimonas与Syntrophomonas(所占比例之和为34.89%);产甲烷菌Methanosaeta(3.44%)及可耐受工业废水毒害的微生物菌群Levilinea、Longilinea与Thermovirga(所占比例之和为14.62%). 相似文献
11.
负荷及金属离子对ABR颗粒污泥及运行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ABR反应器处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生活污水的合成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a2+、Mg2+,Fe2+等金属离子在不同的负荷下对ABR反应器中颗粒污泥性能及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容积负荷在3.1-32.3 kgCODcr/(m3·d),Ca2+、Mg2+,Fe2+投量分别为50-100、100-150、10-20mg/L时,ABR反应器中颗粒污泥活性得到明显改善,并能明显地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玉米淀粉生产加工行业废水处理中UASB反应器内的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室小试和实际工程的生产性试验,并结合山东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淀粉厂废水处理实际工程运行数据,对厌氧颗粒污泥结构、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处理玉米淀粉废水的UASB反应器内微生物主要由产甲烷菌、产乙酸菌和水解发酵菌等组成,并形成粒径在2~4mm之间的球型或椭圆型污泥颗粒.有机负荷、pH值、碱度、出水循环、SO4^2-和悬浮物等对颗粒污泥性质影响较大.结论生长良好的颗粒污泥可以保证玉米淀粉废水处理系统中USAB反应器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试验表明:以二次成核说作为理论支持,通过提高COD负荷和逐渐减少污泥沉降时间所造成选择压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所形成的颗粒结构密实,沉降性能好,生物活性高,外表呈橙黄色,粒径在0.5-1 mm,SVI为40 mL/g,MLSS为7 037 mg/L。该SBR系统对COD、氨氮的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对TP的去除率也达到80%,具有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与除磷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人工配制生活污水,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的运行方式,通过在缺氧段投加硝酸盐氮和控制选择压,经98 d的培养与调整在SBR中获得具有反硝化除磷功能的颗粒污泥.稳定运行的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在0.3~0.5 mm,SVI约为45 mL/g,ρ(MLSS)约为4 000 mg/L.具有反硝化除磷功能的颗粒污泥对COD、氨氮和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8%、96%和90%.通过分析磷的去向及X射线衍射检测结果可知存在颗粒污泥的磷酸盐沉淀除磷现象.培养的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除生物除磷外,还具有磷酸盐固化于污泥颗粒方式除磷. 相似文献
16.
微氧条件下培养AOB-Anammox颗粒污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絮状硝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利用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在微氧曝气条件下,培养自养脱氮(氨氧化AOB-厌氧氨氧化Anammox)颗粒污泥.在无机高氨氮进水条件下,维持反应器运行58 d,成功培养出AOB-Anammox颗粒污泥.在模拟生活污水条件下,颗粒污泥脱氮效果稳定,氨氮和总氮去除率最高可达92.3%、71.2%,平均总氮去除负荷达1.237 kg·N/(m3·d).SEM及FISH结果表明:AOB-Anammox颗粒污泥微生物组成以2种菌群为主,AOB细菌密集排布于颗粒污泥表面,Anammox细菌均匀分布在颗粒污泥内部. 相似文献
17.
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考查了活性污泥在稳定期、污泥颗粒期、曝气改善期三种状态下对CODcr和浊度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稳定期的CODcr去除效果最好,说明絮体污泥比颗粒污泥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曝气改善期浊度去除率最好,说明污泥颗粒化有利于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并降低出水浊度;同时,污泥颗粒化后需要提供合适的曝气强度使颗粒污泥保持合适的粒径,以稳定系统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8.
ABR反应器处理畜禽养殖废水中厌氧污泥颗粒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厌氧污泥颗粒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改良序批式反应器(MSBR)联合工艺处理畜禽污水,通过单因素研究了影响规律,并对污泥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有机负荷、有机底物浓度、pH值等因素的合理控制可以促进污泥颗粒化,进而加快系统的启动.CODCr浓度为10 000mg/L时,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为0.2~4.5mm,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到边缘非常整齐的菌团,主要菌种符合丝状产甲烷菌特征;扫描电镜清晰显示出颗粒污泥的形貌,呈球形、椭球形,表面有孔隙.启动达到设计负荷后,获得72%的CODCr去除率,产甲烷活性达到0.36m3 CH4/kgV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