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Uranerz勘探和采矿公司”目前用于对阿萨巴斯卡盆地更深部的不整合面铀矿床的勘探技术和成矿的成因模式。本文的主要目的是:(1)提出一个当前勘探工作中使用的不整合面铀矿床的成因模式;(2)介绍Uranerz公司使用的勘探技术的顺序,用来勘查厚达1000m砂岩覆盖的阿萨巴斯卡盆地地区的铀矿。阿萨巴斯卡不整合面矿床坐落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北部。在前寒武纪阿萨巴斯卡盆地内,勘探公司已发现了18个铀矿床。这些矿床含5亿多公斤铀,平均品位波动O.3%~12%。1975年Uranerz发现的凯湖矿床最近成为世界最大、最富的露天铀矿山。Uranerz还拥有全部位于萨斯喀彻温的“拉比特湖”、“中西湖”和麦克阿瑟河矿床的股份,并积极从事世界范围铀矿的勘查活动。头一个发现的是1968年在阿萨巴斯卡盆地东部的“拉比特湖”,随后,1975年发现了“凯湖”。两个矿床都具有地表显示,如:放射性漂砾,周围湖区和沼泽的强地球化学异常,以及明确的地球物理特征。发现凯湖之后,确立了一个勘查模式,包括下伏的石墨质层及其强电磁特征。此后,沿着这些电磁显示运用系统钻探,获得了许多新发现。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的改进在较大深处导致了新发现。1988年,在500m深处发现了麦克阿瑟河矿床。 相似文献
2.
P2北铀矿床位于阿萨巴斯卡盆地东南,凯湖铀矿山东北70km处。1988年发现该矿床。初步计算地质储量U_3O_8约为11.8万吨,其平均品位是5%。矿石矿物由晶质铀矿及少量的次生铀矿物、方铅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组成。缺少其他不整合面型矿床常见的钴-镍亚砷酸盐矿物,原生矿化的U/Pb年龄为1521±8Ma,再活化年龄为1348±16Ma。 P2北是典型的不整合面型矿床,矿化产出在同断层石墨基岩单元有关的阿萨巴斯卡不整合面中或附近。然而在具有强烈硅化、缺失粘土蚀变,单铀型高品位矿化方面,该矿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3.
CAMECO勘探公司2005年6月报道。它在2000年新发现一个产于基底中的不整合面型铀矿床(Millennium)。此矿床的发现代表了阿萨巴斯卡盆地区铀矿勘探程度较高地区近25年的工作达到顶点。 相似文献
4.
不整合面型铀矿床蚀变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相可以用Al_2O_3-K_2O-MgO(AKM)图解来说明。从砂岩到基底,根据蚀变带的矿物组合依次变化为:高岭石+钾云母、高岭石+钾云母+铝绿泥石、钾云母+铝绿泥石、钾云母+铝绿泥石+斜绿泥石、钾云母+斜绿泥石+钾长石。高岭石+钾云母+铝绿泥石的矿物组合是呈平衡状态的成矿溶液通过砂岩中迁移时的蚀变产物。当溶液进入基底,穿切蚀变带时则pH值升高。 不整合面型铀矿床可分为2种类型:(1)不整合面型 铀-镍-钴-硫-砷矿床形成于砂岩与石墨变质沉积岩不整合面之间;(2)基底型 单铀矿床位于不整合面之下400m处的非石墨基底岩石中。在高盐度成矿溶液中UO_2Cl~+是铀的主要搬运形式。UO_2Cl~+的还原剂。不整合面型为石墨或CH_4;基底型为FeCl~+。前者产生了富砷矿石,后者为含赤铁矿矿石。由蚀变带引起的pH值的增高对于晶质铀矿与赤铁矿的同时沉淀起了重要的作用。 若形成一个中型矿床,必须与大量的溶液(大约10~(12)t)从砂岩迁移到基底岩石中。由于初始铀矿沉淀时没有局部的热液或侵入活动,所以很难设想热对流是影响溶液迁移的主要因素。盐度/密度梯度是溶液迁移的可能动力,地质隔膜的渗滤作用可能是产生盐度差异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分析不整合面型铀矿床形成时期的古地理特点,指出在近地表水动力系统的决定作用下铀矿床形成的可能性.由此总结了在筛选不整合面型铀矿床普查区域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热液条件下水溶液中晶质铀矿溶解度的定量估算是采用已报道的热力学数据进行的,并用来研究阿萨巴斯卡铀矿田不整合面型铀矿化的控制因素。溶解度计算结果表明,UO_2CO_3~0、UO_2(CO_3)_2~(2-)和UO_2(CO_3)_3~(4-)等碳酸铀酰络合物在相对氧化和弱酸-弱碱条件下占主导地位;在酸性条件下氯铀酰络合物(UO_2Cl~+)占优势_在温度200℃以上和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压(P_(co_2))和盐度的范围以内,上述特征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像氧活度(a_(O_2))和pH这样的物理-化学参数被认为是控制晶质铀矿溶解度的最重要因素。从阿萨巴斯卡地区大多数不整合面型铀矿床中所观察到的矿物共生序次判断,上述变量的适度降低出现在矿床的主成矿阶段。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岩热液”活动所伴随的流体混合现象所致。 近30年一批主要铀矿床在一些大陆区被陆续发现。近10年人们作出很大努力以便查清这些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在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典型热液铀矿区,如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铀矿田和澳大利亚阿尔盖特河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虽然有关不整合面型矿化的各种模式,包括铀矿勘查的有利性评估系统,已经提出,但是关于铀矿形成机制和化学条件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本文的任务就是提出重要的铀水溶化合物和利用发表的热力学数据计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地采用地球物理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以及其相应的对测量资料的有效解释来发现不整合面型铀矿床,并还说明,灵活地应用物化探方法技术是发现厚覆盖的不整合面型铀矿床相当重要的技术手段。最后,在结论中还指出,无论是矿石品位,还是储量方面,不整合面型铀矿床都是今后全球重要的战略勘查和低成本的开采类型。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比较昭苏盆地与伊犁盆地的构造,中、新生代地层,铀源,铀矿点分布,岩相古地理和现代地貌等6个方面的差异性,初步认为昭苏盆地断裂构造复杂,盖层剥蚀严重,中、新生代分布范围小,不具备形成大型铀矿床的条件。在昭苏盆地找矿的重点应放在盆地北部,突破口可能是北东部吾尔塔木斯河出山口外围,目的层是侏罗系水西沟群。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的基础上,结合铀矿石同位素年龄,划分了盆地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期次。通过对含矿目的层和后生改造成矿过程的构造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最后一次大规模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前(N2前)的构造作用对砂岩型铀成矿有利,之后主要是对早期形成的矿体有所改造。对构造控矿的成矿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构造变形较弱部位主要形成库捷尔太式铀矿床、在构造变形强烈部位主要产出萨瓦布其式铀矿床、而在原生红色或杂色层位(K~N)中主要形成巴什布拉克式铀矿床。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以构造地质学和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从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等两方面分析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构造地质条件,认为由新构造运动引起的次级构造变动是控制和改造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主导因素,而且构造作用在伊犁盆地南缘东、西部存在着差异性。西部主要是中新生代次级构造运动造成掀斜使盆地边缘部分地层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有利于大型铀矿床的形成;东部以断裂和褶皱构造变形为主,不但使地层暴露地表而且使铀重新分配,有利于中小型铀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19.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砂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东胜及外围地区直罗组砂体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含量及ΔEh值等地球化学特征参数的对比分析,认为东胜地区直罗组砂体不仅具有强的还原能力,而且砂体遭受后期改造作用也明显,其铀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神木地区砂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但砂体后生改造作用差,其铀成矿条件不如东胜地区;榆林—横山地区砂体后生改造作用较强,但砂体还原能力较差,铀成矿条件也不如东胜地区;安塞地区砂体还原能力差,后生改造作用也差,因而其铀成矿条件最不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