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砂岩底水油藏水锥特征研究及其剩余油分布预测是油田开发技术中的一个难题。该文根据物质平衡和油气层渗流力学原理,通过对溪南庄油田水锥特征的研究,从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定量描述了水锥孔隙体积在平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指出该油藏水侵属非稳定状态水侵,水侵方式是底水锥进;剖面上水淹程度与油层打开程度密切相关,水锥高度大于未射开油层有效厚度,油层可能被水淹;平面上根据水锥波及范围,划分了五个可能存在的剩余油分布区,在预测的最好的剩余油富集区(A区)获日产50.83t的自喷无水工业油流,在预测剩余油较差的E区打调整井,只见少量油花。经油田开发验证,该预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H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一套中孔、中高渗透储层,油藏开发初期油井含水较低,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尤其在部分油井提液后,含水上升幅度较大,油藏内部发生不同程度的水淹,层间矛盾突出。从单井的四性关系出发,在对水淹层进行定性解释、细分层定量解释基础之上,结合油藏动态、静态地质资料,制定水淹标准,综合研究油层的水淹特征。研究表明,油藏以中、高水淹为主,纵向上上部主要为中高水淹,高水淹层主要分布于物性好、厚度大、夹层少的下部;空间上以锥间体和锥扇体水淹为主。水淹特征的研究为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以后的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浅层特超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挖潜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井楼油田一、二区为浅层特超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开发呈现周期产量低、汽窜频繁、水淹油层严重、储量动用程度低等生产特点。通过精细油藏研究,配套高周期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监测技术,实施堵水、优化注采参数、化学增效、区块调剖等工艺技术,二次开发动用弱水淹和中低渗透层,提高油层剖面动用程度,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效果,使浅层特超稠油油藏得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淹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砾岩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存在多种水窜结构。通过对取芯资料、测井测试资料分析,应用现代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技术对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淹特征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沉积环境对水淹层的影响、水淹层在平、剖面上分布特征以及水淹层在电性上的变化特征,最终形成对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认识和水淹层判别技术,实际应用于油藏加密调整中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分小层水淹图是一种直观表达储层水驱动用状况、水淹程度的地质图件.油藏水淹图以油藏地质研究为基础,以油层渗流规律为依据,以油藏动态分析为手段,综合应用各种动静态地质开发资料进行编绘.文章以跃进二号油田为例,叙述了水淹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的问题,对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薄层特、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河南油田的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后,,采收率只有15%~18%,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关键是查明蒸汽吞吐后浅薄层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蒸汽吞吐后水淹层岩心和电性特征变化明显,根据岩电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直观的声液时差深侧向电阻率图版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有效结合矿场测试、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超稠油油层纵向有3种水淹模式:中厚层均匀韵律油层顶部水淹,薄互层复合韵律油层中部水淹,薄互层正韵律油层底部水淹;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区有4种类型:低井网控制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低采出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不同微相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地层倾角影响造成的剩余油富集区。图3表1参6  相似文献   

7.
D 油田A 油藏是目前中国陆上埋藏最深的海相砂岩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藏内部发生不同程度的水淹,层间矛盾突出。由岩性段到单砂体、从纵向至平面对油藏水淹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达到充分认识海相砂岩储层水淹规律的目的,为油藏开发调整提出切实的建议。研究表明,纵向上油藏高水淹层主要分布于物性好、厚度大、夹层少的中-上临滨砂体中;平面上,构造低部位和注水井附近的油层水淹较严重。总体上,海相砂岩油藏水淹和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到沉积和构造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尕斯库勒E13油藏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油藏逐步进入中高含水阶段,油层水淹问题日趋严重,虽然从表面上看油藏未出现明显的递减和大幅度的产量波动,但油藏稳产基础不牢固,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分析了沉积模式及测井响应特征,发现不同的沉积微相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不同.油井产液剖面、注水井吸水剖面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口砂坝区域储层物性好,储量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远端坝砂体分布范围较小,物性较好,以渗透率较高为主,采出程度较高,水淹严重.席状砂采出程度偏低,水淹相对较弱,靠近边水处水淹较强.水下河道采出程度较高,水淹偏强.分流河道受开发方式和过程的影响,局部采出程度偏低,水淹相对较弱.泛滥汊道水淹相对较强.研究结果对水淹层测井资料解释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南井楼油田一、二区为浅层特超稠油油藏 ,高周期吞吐开发呈现周期产量低、汽窜频繁、水淹油层严重、储量动用程度低等生产特点。通过精细油藏研究 ,配套高周期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监测技术 ,实施堵水、优化注采参数、化学增效、区块调剖等工艺技术 ,二次开发动用弱水淹和中低渗透层 ,提高油层剖面动用程度 ,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效果 ,使浅层特超稠油油藏得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卫城油田卫81块沙四段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田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Es4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解洲沉积,骨架砂体为河道砂、河道间砂、前缘砂(席状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等项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潜力较小,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中等,剩余油潜力较大;远砂坝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低,剩余油有一定潜力。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确定了5种改善水驱效果的方法,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塔河油田已见水高产井资料,总结其见水预警参数,研究水淹预警机理,并结合油井见水影响因素,建立水淹预警机制。塔河油田奥陶系溶洞型和裂缝-孔洞型油藏开采过程中,底水经历水侵前—成锥期—托锥期—突破期4个阶段的变化。托锥后期,水侵会使溶洞系统的压力发生震荡,这种震荡对井底流压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节点分析思想,井底流压变化时,井口油压也变化,在生产指标上出现流压、油压、套压或产量的异常信号。根据影响油井见水的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生产管理因素及油井见水前异常信号,总结出缝洞型油藏油井见水风险分级评价的31项指标,形成了高产井预警技术。经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146口未见水高产井验证,预警评价技术预警效果好,延长了油井无水采油期。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埕北油田的开采现状,分析了埕北油田储层具有底部岩石颗粒粗、顶部岩石颗粒细的正韵律特征,大量的产液剖面、吸水剖面和开发过程中的测井资料综合显示该油田由于边水侵入在油层底部形成了次生底水层。探讨了次生底水形成的机理,明确了油藏综合含水率上升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边水推进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油藏剖面上油层底部边水推进快、水淹严重,平面上边水体推进均匀、没有边水突进现象。  相似文献   

13.
青西油田是玉门油田分公司近年来滚动勘探开发获得实质性突破的重点区域,其产量已占到公司产量的56%.该油田主力产油区窿5井区块为相对独立的深层裂缝性底水砾岩油藏,已有3口百吨井相继暴性水淹,底水突进正严重威胁着油田开发。以物质平衡方程为基础,结合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对油藏水动力系统及水侵机理、控水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指出,底水主要沿高角度、高渗透裂缝侵入油层;无水采油期主要受垂向渗透率和裂缝延伸深度的影响.这为今后稳油控水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锦626块重水淹区水侵规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626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个区块水淹严重,且水淹具有见水较早、水淹速度快、见水量大、水淹情况复杂等特点。通过对水侵规律进行研究,该区块的水侵在纵向上及平面上具有生产井段内高渗层、下部层相对水侵较严重、边底水沿压降梯度大的方向呈指形或线形侵入等特征。引进先进的监测手段和技术,获取了产液剖面监测资料,从而对水淹区边底水水侵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与堵水、补层等措施紧密配伍,应用于锦626块东部整个水淹区,不断挖潜层间剩余油,提高了储层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5.
H26断块东二段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WH油田H26断块东二段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后认为,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井网完善程度的共同影响,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沉积相带、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以及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和注采强度等因素有关,按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等指标评价,可将剩余油的分布展现在平面上,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可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孤岛油田稠油环热采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针对孤岛油田馆陶组第五砂层组稠油环蒸汽吞吐中后期的油藏特点,通过水侵方式分析及油藏数值模拟综合研究,指出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受水侵影响较弱的热采区中部及对角井间,纵向上强水侵区域油层上部及水侵区域油层下部剩余油较富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井网加密调整和水侵综合治理等挖潜措施,矿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在油田开发中,储集层的水淹过程反映地质结构的特点和开采方式对多油层油藏储量开采的综合影响。对大的多油层油藏来说,实际上在整个开发期间都在陆续钻井。在研究新完钻井剖面上储集层水淹状况的时侯,地球物理测井是一个主要的信息来源。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多采用淡水或低矿化度水。在这种情况下,就地层的电阻率和某些中子特性而言,水淹层和油层没有很大差别,从而给测井资料的解释带来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发展了碳/氧比测井、介电测井等新技术。本文综合苏联有关文献,介绍一种利用侵入带的动态特性区分油层和水淹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沉积相观点出发,利用老君庙油田L油层的注水、采油、试油、油井水淹、油层水洗等大量现场资料,分析研究了以河流沉积为主的油层非均质分布及在油田注水开发中注入水的运动规律,油层水洗特征,油井的产能、见水、水淹规律及残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油田开发调整意见。认为沉积相是研究和指导油田开发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海上低幅底水稠油油藏特征及水平井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皇岛32-6油田属海上低幅底水稠油油藏,经多年定向井开采目前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受储层非均质性、隔夹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油层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极为复杂。为解决以上问题,在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基础上,研究了油层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水平井参数的优化设计,并实施了水平井先导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油层底部水淹严重、剩余油较少;油层中上部水淹较轻,是剩余油富集区。平面上定向井能够动用的区域只是井筒附近油层,即井间和油层中上部无水淹,为剩余油富集区。实际生产证明,利用水平井开发海上低幅底水稠油油藏可提高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评价了大港孔店二断块南部稠油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经研究认为,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稠油注水开发具有水驱油效率低、特高含水期油层含油饱和度仍很高的特点;剩余油分布与流体性质、注采井网及水淹波及程度有关,按剩余储量、剩余可采储量等指标评价,剩余油在平面展布上可分为三类区域,各区域应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才能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