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聚丙烯成核剂HBP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2,2’-亚甲基-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酯、三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合成了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氧基)磷酸]羟基铝,产率超过90%;将该铝盐和有机羧酸盐复配,得到有机磷酸盐类成核剂HBP。通过对聚丙烯的改性表明,当成核剂HBP的添加量为0.2份(质量份,下同)时,制品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热变形温度和结晶温度可提高20%-30%,而制品的雾度则降低60%。 相似文献
4.
采用庚二酸钙(CaHA)与纳米CaCO_3作为复配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纳米CaCO_3和CaH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40.3 MPa,32.2 MPa,34.1 k J/m~2,较只加入1.0%的CaHA分别提高了3.6%,1.9%,2.4%,说明纳米CaCO_3和CaHA对于增强增韧聚丙烯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加入纳米CaCO_3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熔点和结晶温度,但w(CaCO_3)超过1.0%容易发生团聚而降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合成纤维工业》2017,(1):6-10
以海藻酸钙纤维为主体,壳聚糖为整理剂,采用交联整理的方法制备一种新型的海藻酸钙/壳聚糖复合纤维;探讨了整理过程中壳聚糖溶液p H值、壳聚糖浓度及海藻酸钙纤维用量对复合纤维吸湿性能的影响,并测定了复合纤维的抗菌性能、力学性能、表面结构及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相比海藻酸钙纤维,海藻酸钙/壳聚糖复合纤维表面沟槽较小,较为圆润,截面呈现腰子形;当壳聚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5 g/L,溶液p H值为7,海藻酸钙纤维用量为1.2 g时,复合纤维在蒸馏水、生理盐水、人造血浆中吸湿率分别为94.1%,695.0%,680.0%;相比海藻酸钙纤维,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断裂强力及断裂强度变化不大,断裂伸长率降低了11.14%,性能可达到应用要求;复合纤维的红外光谱表明壳聚糖已交联整理到海藻酸钙纤维上。 相似文献
6.
成核剂的研究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成核剂的种类、特性、研究开发及生产现状、市场概况和在聚烯烃改性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聚丙烯改性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聚丙烯经成核剂改性后所表现出的特性满足了许多领域各不相同的应用需要,一些品种有望替代工程塑料。加入成核剂是结晶型聚合物公认最方便而有效的聚烯烃改性方法。全球成核剂的消费量约为5000t/a,其中80%为二苯亚甲基山梨醇,我国成核剂产量约为250~300t/a。 相似文献
7.
8.
以苯胺、聚丙烯接枝磺化苯乙烯、氧化石墨烯为反应原料,以盐酸为掺杂剂,通过苯胺原位聚合及大分子反应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聚丙烯接枝磺化苯乙烯/聚苯胺(GO/PP-g-SPS/PANI)层状结构的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及反应物配比对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的影响。分别采用FTIR、XPS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分析,并采用SEM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将其添加到PP中的抗静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GO/PP-g-SPS/PANI制备最佳配比为质量比mPP-g-SPS∶mGO∶mANI=30∶15∶1时,材料体积电阻率最小为120Ω·mm。添加到PP中导电逾渗阈值为0.7%(质量分数),PP材料的体积电阻率达到最低值4.5×1010Ω·mm,比纯PP降低了6个数量级,拉伸强度提高了2.8MPa。SEM形貌图表明GO/PP-g-SPS/PANI以GO为骨架表面层状蜂窝结构,聚合物大分子镶嵌在GO片层间,与PP共混物界面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庚二酸类成核剂对等规聚丙烯β晶结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结晶温度(100~140℃)对添加庚二酸钠、庚二酸锌、庚二酸钙、庚二酸钡成核剂的等规聚丙烯中β晶结晶行为的影响。发现庚二酸钠、庚二酸锌、庚二酸钙和庚二酸钡是有效的β晶型成核剂,随着结晶温度的提高,成核改性聚丙烯的β晶型含量持续增大,并在130℃时达到最大值,结晶温度在130℃~140℃之间,成核改性的聚丙烯发生明显的β→α晶型转变。β晶型成核效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庚二酸钙〉庚二酸钡〉庚二酸锌〉庚二酸钠,庚二酸钙是最佳β晶型成核剂。 相似文献
10.
石墨烯纤维是新一代柔性器件的潜力电极材料,制备同时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石墨烯基复合纤维是研究的重点。以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为基体,酚醛树脂为增强体,冰乙酸为凝固浴,通过非液晶湿法纺丝的方法制备了石墨烯/酚醛复合纤维,并对得到的石墨烯/酚醛复合纤维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酚醛树脂通过氢键与石墨烯片层相结合,从而减少石墨烯片层间的堆叠,使复合纤维的表面褶皱丰富且均匀。通过调控酚醛树脂的含量,可以得到具有不同表面褶皱程度的复合纤维。随着酚醛树脂用量的增加,纺丝液浓度增大,挤出胀大现象明显,复合纤维片层间隙增大,表面沟壑加深,缺陷增加。石墨烯/酚醛复合纤维的拉伸强度随着酚醛树脂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酚醛树脂用量为10%时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分别为65.53 MPa和672.91 MPa。得益于表面丰富均匀的褶皱,在电流密度为0.2 A/cm3时,氧化石墨烯∶酚醛为100∶10时体积比电容为583.4 F/cm3,远高于纯石墨烯纤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塑料》2017,(3)
以六氢化邻苯二甲酸酐和不同金属盐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高效的六氢化邻苯二甲酸(HHPA)金属盐类聚丙烯(PP)成核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测试了HHPA金属盐的结构和HHPA金属盐类成核剂改性PP的结晶和熔融行为,并对其进行吸湿性测试。结果表明,HHPA金属盐类成核剂是一类高效的PPα-晶型成核剂,当其添加量为0.3%(质量分数,下同)时,PP的结晶温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六氢化邻苯二甲酸钠(HHPA-Na)的效果最好,可使PP的结晶温度提高12.1℃;与传统的成核剂苯甲酸钠相比,HHPA金属盐类成核剂具有较低的吸湿性,有利于成核剂及成核改性PP制品的保存。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将ZnO与石墨烯制成复合光催化材料并使其催化分解亚甲基蓝的方法来研究光催化剂对污染物的分解效率。采用扫描电镜分析(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样品进行表征,通过表征结果可以看到石墨烯均匀的生长在纳米ZnO六方晶型结构上,表明ZnO/石墨烯复合光催化材料已经成功制备。通过使用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考察了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醇热法制备的ZnO/石墨烯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具有很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4.
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不仅具有石墨烯优异的屏蔽性能和导电聚合物良好的氧化还原特性,还能协同发挥二者的功能,在金属防腐蚀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防腐蚀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电化学方法、化学氧化法、分散液混合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并全面总结了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在防腐蚀涂层中的应用及性能。制备的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可以通过电化学方法、溶剂挥发法制成石墨烯/导电聚合物防腐蚀薄膜涂层,还可以混入成膜物树脂中制备树脂复合防护涂层。讨论了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在制备过程、薄膜涂层和树脂复合涂层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构建结构可控、综合性能好的复合防腐涂层是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防腐蚀材料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聚电解质壳聚糖与海藻酸钠混合溶液相反电荷团聚,采用核壳喷丝头,将添加氯化钙的壳聚糖混合纺丝液和海藻酸钠纺丝液经喷丝头的壳层、核心分别喷出后,然后两种溶液之间发生缓慢的离子键络合,海藻酸钠在氯化钙作用下,缓慢变为海藻酸钙,并在重力作用下牵伸,得到结构均匀致密的复合单丝。通过对复合单丝结构、性能分析表明,2%壳聚糖溶液中氯化钙溶液添加量为壳聚糖溶液质量的7%,1.5%海藻酸钠溶液,复合单丝的强力达到1.14 cN/dtex,较未加入氯化钙的复合单丝提高了55.4%,在水中浸泡1 h后的溶胀比达到33.2,表明该复合单丝制作的敷料保水性能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19.
以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为主原料,RGO/CNTs为填充材料,邻苯二甲酸丁酯为致孔剂,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利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RGO含量2%,不同含量CNTs的PI基复合薄膜。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万能拉伸实验机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对复合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RGO/CNTs并没有影响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过程。RGO的加入量为2%,逐渐增加CNTs的含量(3%~10%),薄膜的泡孔孔径、力学性能和电磁屏蔽效能均随着CNTs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聚丙烯β晶型成核剂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平;王卫星;张友强;万兆荣;薛建伟 《中国塑料》2009,23(7):81-84
利用正硅酸乙酯、硬脂酸和邻苯二甲酸钙制备了新型成核剂SLG1和SLG2。利用热分析考察了成核剂的热稳定性,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偏光显微镜(PLM)对其改性聚丙烯(PP)的晶体形态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其结晶行为,并测试了PP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成核剂SLG1和SLG2能够诱导β-PP的生成,使PP的结晶温度明显提高,并且加快了PP的结晶速率,但是降低了结晶度。成核剂使PP的晶粒明显细化,球晶之间的界面模糊。在SLG1和SLG2含量分别为0.15 %和0.3 t%时,PP的冲击强度分别由9.43 kJ/m2提高到了26.82 kJ/m2和37.79 kJ/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