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立安  左莉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Z1):410-413
以某自备井水和类炭疽杆菌污染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纳滤工艺对水中有机物和类炭疽杆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井水经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柱、超滤处理后可满足纳滤的进水水质要求;纳滤工艺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及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对TOC的去除率>90%,出水的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在类炭疽杆菌含量为27000~33 000 CFU/100mL的条件下,超滤膜的除菌率为89.7%,纳滤膜的除菌率为48.78%,而离子交换树脂则无除菌作用;当采用纳滤工艺去除类炭疽杆菌及其繁殖体时,需先经过消毒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试验所设计的化学清洗方法,对膜污染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某地自备井水为研究对象,探讨反渗透和两种纳滤膜工艺对水中有机物和放射性总α、总β活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三种膜都能较好地去除致突物,膜产水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选择TS40型纳滤膜进行优质饮水净化。  相似文献   

3.
黄延平  靖大为 《供水技术》2015,9(1):7-10,15
通过小型系统对多类有机物进行的脱除率试验,分析了纳滤及反渗透系统对有机物脱除率受膜脱盐率、产水通量、给水温度、给水p H值、给水有机物浓度等运行条件的影响。表明了纳滤系统对解离型有机物和难解离型有机物的脱除率受给水温度的影响明显,受有机物浓度、产水通量等影响较小;对解离型有机物的脱除率受给水p H值影响较大。验证了反渗透系统对小分子量有机物的脱除率较低,而对大分子有机物的脱除率很高。  相似文献   

4.
某水厂通过混凝沉淀、臭氧氧化和生物降解去除有机物,对耗氧量的总去除率在50%~75%,其中混凝沉淀工艺为25%~50%,臭氧活性炭工艺为10%~30%。混凝沉淀去除了水中大部分分子量 10 kDa的有机物,臭氧活性炭工艺对分子量3 k Da的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能有效去除三卤甲烷前驱物。氯气消毒后产生三卤甲烷的有机物分子量大都小于1 k Da,但分子量在1~3 kDa之间的有机物具有最强的三卤甲烷生成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吸附实验,对比研究压块破碎炭和活性无烟煤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探索出科学合理的选炭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无烟煤对UV_(254)和TOC的去除效果均优于压块破碎炭;且活性无烟煤对三卤甲烷、三氯乙醛、三卤甲烷生成势的控制效果也均优于压块破碎炭。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活性炭对反渗透(RO)浓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吸附效果,首先采用颗粒活性炭(GAC)、粉末活性炭(PAC)和活性炭纤维(ACF)进行吸附试验。结果表明,PAC的吸附效果最佳,当PAC投量为0.9 g/L时,对RO浓水Ⅰ、Ⅱ中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4.8%和71.8%。同时研究了RO浓水中DOM的分子质量(MW)分布及新、旧PAC的孔径分布,发现RO浓水Ⅱ中以MW<500 u的DOM为主,而PAC的吸附作用以孔径<2 nm的微孔为主、孔径为2~4 nm的中孔为辅,因此适于吸附RO浓水中的DOM。  相似文献   

7.
氧化法去除水中有机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氧化法去除水中有机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魏宏斌严煦世(同济大学)1引言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水、废水中特别是饮用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已成为水处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许多新的水处理工艺应...  相似文献   

8.
纳滤是一种可用于去除微量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技术,但目前纳滤膜难以同时实现高通量及高有机物去除率,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在纳滤膜中添加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MOFs),通过其大量的纳米孔道及其筛分、吸附和催化降解等作用可以使纳滤膜实现高通量和对有机物的高效去除。分析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MOFs改性纳滤膜去除微量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MOFs改性纳滤膜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改性纳滤膜去除饮用水中微量小分子有机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混凝—微滤工艺去除膜反洗水中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凝-微滤工艺处理混凝-超滤中试装置的膜反洗水(MBW),将试验原水和出水经不同截留分子质量的超滤膜过滤,分析了不同分子质量区间的有机物分布.此外通过改变混凝剂(FeCl3)投量、采取投加粉末活性炭(PAC)等措施,考察了MBW中有机物的去除率与FeCl3投量、处理工艺(混凝-微滤、混凝-PAc吸附-微滤工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MBW中DOC主要分布在分子质量>30 ku和分子质量<1 ku的区间内,THMFP、UV254主要集中在分子质量<1ku的区间内;混凝过程能有效去除分子质量>30 ku的大分子有机物,PAC能有效去除小分子有机物;随混凝剂投量的增加,对DOC、UV254、THMFP的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BDXN-90芳香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处理水中的微量酚类雌激素,考察了操作压力、原水污染物浓度、离子强度和pH值等因素对截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技术是去除水中微量酚类雌激素的有效方法,纳滤膜对4种不同酚类雌激素的截留率均大于90%;在不调节原水pH值及离子强度的条件下,截留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五氯酚、4-壬基酚、双酚A、2,4-二氯苯酚;影响膜过滤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操作压力、离子强度和pH值,原水中酚类雌激素浓度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不大;膜过滤的最佳条件为:操作压力为0.4 MPa,pH值为11,电导率为0 mS/cm.  相似文献   

11.
侯立安  左莉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7):62-64,68
以某自备井水和类炭疽杆菌污染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纳滤工艺对水中有机物和类炭疽杆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井水经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柱、超滤处理后可满足纳滤的进水水质要求;纳滤工艺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及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对TOC的去除率>90%,出水的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在类炭疽杆菌含量为27000~33000 CFU/100mL的条件下,超滤膜的除菌率为89.70%,纳滤膜的除菌率为48.78%,而离子交换树脂则无除菌作用;当采用纳滤工艺去除类炭疽杆菌及其繁殖体时,需先经过消毒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源地藻华会释放大量藻类有机物(AOM),AOM与氯消毒剂反应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BPs)会给饮用水用户带来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为此,探究了臭氧/氯消毒对AOM结构和DBP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能有效去除AOM中芳香蛋白和酚类、叶绿素a、藻蓝蛋白结构物质,但是对腐殖酸类结构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DBPs生成总量随臭氧投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主要是三氯甲烷(TCM);卤代乙腈和卤代酮的生成总量随臭氧投加浓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延长臭氧接触时间会明显增加1 h氯化中TCM的生成量,氯化24 h时DBPs生成总量与臭氧接触时间无关。在臭氧/氯消毒过程中,AOM的DBPs生成潜能低于天然有机物(NOM)。AOM有利于一溴一氯乙腈的生成,而NOM会生成更多的二氯乙腈。  相似文献   

13.
桑松表  邓慧萍 《城镇供水》2007,(3):14-16,36
天然有机物(NOM)是水体产生色度和嗅味的主要原因。它可分为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部分,腐殖质包含土壤浸析和从植物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腐殖酸和富里酸等,非腐殖质包括亲水酸类、蛋白质、氨基酸、糖类。NOM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DBP)的形成,如三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因此,NOM的有效去除是控制饮用水中DBPFP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中,采用纳滤膜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氨氮,考察其经过纳滤膜和砂滤池出水经过纳滤膜过滤两种方式对氨氮和有机物的截留率。结果表明:配制1mg/L、2mg/L和3mg/L浓度的氨氮水样,纳滤膜对氨氮的截留率分别为2.94%、4.69%和6.47%;砂滤池出水平均TOC浓度为1.13mg/L,平均截留率为38.05%,纳滤膜出水中有机物的SUVA254为1.82L/(mg·m),截留率为46.94%。纳滤膜截留氨氮效果不显著,截留有机物效果明显,被截留的有机物芳香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在水厂生产性试验的规模,对比研究了不同原水水质条件下,石英砂、活性炭、活性无烟煤这三种不同滤料过滤对TOC、UV254的去除率,以及控制三卤甲烷生成的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炭、活性无烟煤过滤能在混凝-沉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TOC、UV254,并减小三卤甲烷生成潜能,而石英砂过滤对TOC、UV254基本无去除,对控制THMFP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几种膜分离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通过微滤膜工艺、超滤膜工艺、纳滤膜工艺以及反渗透工艺的小试试验,对这几种工艺组合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在原水中含有一定有机污染情况下,纳滤膜工艺具有较好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17.
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MBR出水作为纳滤进水,从有机物分子尺度分布的微观角度分析进水中有机物分布特征与纳滤膜污染的相关性,研究含不同分子质量的有机物水样对纳滤膜通量衰减、脱盐率以及膜表面污染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的减小,膜比通量衰减幅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分子质量<1 ku的溶解性有机物引起膜通量衰减幅度最大,连续运行28 h后膜比通量下降了85.2%.电镜扫描分析进一步表明,进水中分子质量<1 ku的有机物是造成膜有机污染的主要成分.此外,水中有机物在纳滤膜表面的累积会使纳滤膜的脱盐率有所增加.当进水中有机物分子质量在1 ku以下时,纳滤膜的初始脱盐率在94%左右,经28h连续运行后脱盐率上升了3.5% ~4%;进水中有机物分子质量在100 ku以下时,纳滤膜的初始脱盐率为91% ~92%,经28 h连续运行后脱盐率上升4% ~4.5%.  相似文献   

18.
柏昕然 《供水技术》2021,15(2):45-47
反渗透(RO)工艺在污水回用处理中应用广泛,但反渗透浓水中污染物含量非常高,以活性污泥处理法为代表的污水处理工艺并不能有效去除其中的磷.混凝作为一种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常被用在污水深度处理中.以反渗透浓水为研究对象,模拟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工况,考察了高效除磷剂、氯化铁、硫酸铁、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等5种混凝剂的混凝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鹊山引黄水库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自主研发了分级共聚气浮工艺,将溶气水分级回流,以强化气浮粘附机制中的共聚作用。考察了分级共聚气浮工艺的运行特性及处理效果,研究表明:在原水浊度为13.3~20.2 NTU的条件下,PAFC投量为5 mg/L(以Al3+计)、溶气水初次回流所占比例为1/3、共聚紊动强度为10 s-1时,运行效果较优。对粒径2μm颗粒物的去除率为93.6%,对分子质量3 000 u的有机物去除率可达85%,对分子质量为3 000~10 000 u有机物的去除率为30.6%,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试验过程中,对浊度、CODMn、UV254、DOC、SUVA及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2%、43.2%、48.5%、38.2%、20.5%和77.3%,对CHCl3、CHCl Br2、CHCl2Br、CHBr3的去除率分别为22.9%、21.9%、16.0%及18.2%。通过对反应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显微观测,确定分级共聚气浮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主要有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碰撞粘附作用、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共聚作用及泡絮体-微气泡-颗粒物之间的网捕、包卷和架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砂滤池去除微污染源水中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邯郸市滏阳河为水源,研究了生物砂滤池对微污染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物砂滤池对微污染源水中的CODMn和TOC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TOC的去除率为18%~25%;温度对CODMn去除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常温下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30%,低温下的平均去除率则降至15.9%;氨氮以及原水中CODMn的含量对CODMn的去除效果均有一定影响。此外,考察了微污染源水中CODMn与COD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呈明显的线性关系,生物砂滤池对COD的去除率可达33%~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