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常规工艺对浊度的去除效率及浊度预警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原水泵站及水厂各工艺单元出水一整年的浊度数据,发现1月-4月的原水浊度较低,如果碱铝投加量低于一定限值(如8.88mg/L)则易造成出水浊度偏高,需要控制混凝剂投加量以保证混凝效果。清水池内浊度容易升高,这可能与滤池初滤水的水质较差有关。根据各工艺单元对浊度的一般去除效率和出厂水浊度标准,提出了原水和工艺单元出水的浊度预警水平,这对于水厂常规工艺的运行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常规水处理工艺下出厂水的pH偏低这一现象,就加碱和搅拌这两种能够提高出厂水pH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碱可以迅速提高砂滤池出水的pH,且先消毒后加碱工艺比先加碱后消毒工艺更经济,当氢氧化钠的投加量为4 ms/L时,即可使砂滤池出水的pH值从6.7升高到7.5;对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出厂水,搅拌和曝气均可提高其pH,当碳酸(CO2)浓度为21.01 mg/L时,在200 r/min下搅拌40 min后,砂滤池出水的pH值从6.5升高到了7.4.  相似文献   

3.
嘉兴市贯泾港水厂通过将砂滤池设置于生物活性炭(BAC)滤池后,并采用微絮凝强化过滤等措施,实现了砂滤出水、出厂水浊度≤0.1 NTU,颗粒物数量≤30个/mL,有效控制了微生物风险.微絮凝强化过滤的聚氯化铝铁投加量为5~10 mg/L,增加药剂费用约0.005~0.01元/m3.该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砂滤池水头损失增长较快,过滤周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4.
上海石化水厂低硅水车间常规处理工艺对锰的去除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企业生产装置的运行。对预投加高锰酸钾工艺除锰进行了生产性应用,结果表明,根据原水中的锰含量投加适量高锰酸钾对锰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使出厂水的锰含量〈0.1mg/L。  相似文献   

5.
降低饮用水中残余铝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定华 《供水技术》2011,5(4):14-17
研究了水处理过程中铝含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条件,结果表明:对水中铝含量的影响PAC投加量>pH>滤速>活化硅酸投加量.控制余铝的最佳条件是:PAC投加量2.0 mg/L,pH值7.5,活化硅酸投加量1.5 mg/L,滤速8.0 m/h.过滤阶段对铝的影响小于混凝阶段,水厂实际运行时应尽量采用低滤速.为控制出厂水铝含量,建...  相似文献   

6.
采用在活性炭滤池前端投加不同药剂的方法深度净化某水厂沉淀池出水,考察了不同滤池形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对沉后水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下向流滤池前端投加0.3 mg/L的PAC和0.03 mg/L的PAM可以明显强化活性炭滤池的过滤效果,使出水浊度小于0.1 NTU;与砂滤池出水相比,活性炭滤池对浊度的去除率提高了16.6%,CODMn去除率提高了56%;相应的滤池水头损失增加较快,但仍可以满足运行周期不小于24 h的设计要求;滤后水中铝和溴酸盐含量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凌庄水厂现有净水系统设计规模为50×10~4m~3/d,处理工艺为反应沉淀+普通快滤池,为了达到出厂水量和水质要求,亟需改造。通过对各种沉淀澄清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对国内外大型水厂膜组合工艺进行分析对比,以及邀请多家超滤膜公司进行中试,确定了凌庄水厂新建净水系统(30×10~4m~3/d)采用预处理、PULSAZUR~?上向流炭吸附反应澄清池与压力式超滤膜短流程处理工艺。该工艺可有效应对以南水北调中线原水为主水源、引滦原水为备用水源的原水水质。该净水系统较国内已建成压力式超滤膜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建设投资,且可根据原水水质确定预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的投加,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实际运行表明,该工艺可以保证出厂水浊度0.1 NTU,耗氧量2 mg/L,有效保障了出厂水的化学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解决水库水pH值低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厂原水pH值随季节变化,夏季有时低于6.5。为了保证出厂水水质,水厂在水处理过程中加碱。本文比较了几种酸碱调节剂的投加效果及其生产成本,讨论了不同碱剂对水质稳定参数的影响,并通过大理石实验,给出了本厂水质稳定性参数的范围。介绍了水厂石灰自动化投加系统情况。  相似文献   

9.
降低出厂水中铝含量,精准控制硫酸铝投加量是生产中的关键和难点。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大量研究工作,根据水厂生产工艺特点,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降低出厂水铝含量的措施,如:利用计算公式精确计算硫酸铝投加量、将质量控制点前移等,成功将出厂水中铝含量控制在0.100 mg/L以下,解决了出厂水中铝残留问题,保障了水质安全。采取的措施可操作性强、简单、方便、有效,对自来水生产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5.12地震后,绵阳市地表水源水质发生较大变化,浊度逐年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绵阳市某给水厂原水最高浊度达到20170NTU。针对高浊度原水,该给水厂选用聚丙烯酰胺(PAM)与聚合氯化铝(PAC)进行联合投加。在高浊度原水期间,PAM投加量控制在0.1mg/l左右,PAC最高投加量为77.32mg/l。通过对水厂工艺运行参数的适当调整,在高浊度原水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保证了出厂水水质。  相似文献   

11.
老旧水厂因场地限制,通过改造现状工艺池组提升水质存在困难。因此,通过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增加应急投加系统,对提高老旧水厂出水水质以及应对突发性污染有重要作用。某水厂采用常规处理工艺,水源水为沧江河支流,原水水质为地表Ⅲ类水标准,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存在突发性水质污染的情况,短时会达到Ⅴ类水质指标,常规工艺难以处理。通过将虹吸滤池改造成炭砂滤池,并增加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应急投加系统来应对微污染及进行应急处理,能有效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改造后出厂水TOC下降48.28%,耗氧量下降18.49%,三氯乙醛下降81.41%,应急处理NH3-N能力提高56.79%。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六水厂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六水厂针对原水锰、色度偏大采取的有效除锰措施,以及根据水质变化及时优化工艺运行方式,调整各种原材料的投加,在保证出厂水达标前提下对降低运行成本显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南方某自来水厂原来的水处理工艺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在混凝前投加石灰作为酸碱调节剂调节pH值,由于取水源水质偏酸性,加上工艺自身原因,导致出厂水pH一直较低,易导致管网被腐蚀。为提高水质pH,该自来水厂改造工艺,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增添后投加碱工艺,即在待滤水后投加液体氢氧化钠。此文通过实验与实际运用中研究改造工艺的必要性和改造后工艺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成本。结果说明,若不断增加石灰投加量会导致水质余铝升高,必需在出厂水前再次补加液体氢氧化钠;改造工艺后系统运行情况正常,出厂水氨氮都0.02mg/L,浊度控制在0.50NTU以下,pH值能达到7.0~7.4范围,工艺调节pH更加灵活,并且可以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4.
赵云  张珲  丁强  刘晓玲 《供水技术》2021,15(1):13-16
当水源地藻类或水草大量生长时,原水出现pH过高、溶解氧饱和、总碱度降低的变化,此时仍采用聚合氯化铝(PAC)处理,出厂水存在铝和pH超标风险.试验研究得出,当硫酸铝投加量为55 mg/L或组合投加45 mg/L硫酸铝+10 mg/L PAC,以及调节原水pH值至8.5后投加20 mg/L PAC时,可使出水中铝和pH均...  相似文献   

15.
根据水厂出厂水浊度和翻板滤池出水浊度内控指标的区间要求,建立回归分析方程,做出拟合直线,通过回溯法确定了高效澄清池出水浊度区间,并探索出PAC、PAM投加量及污泥回流比的优化区间。生产性试验表明,根据滤后水浊度内控指标为0.5~0.9 NTU,反馈控制高效澄清池出水浊度区间为1.8~3.1 NTU,探索出PAC投加量为14~22 mg/L、PAM投加量为0.08~0.16 mg/L、污泥回流比为2%~6%的最优药剂组合,从而指导水厂科学生产,达到了优质供水、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龚淑艳  郑君  王晓红 《供水技术》2014,(1):15-18,25
结合生产工艺现状,天津塘沽中法供水有限公司所辖水厂采用二次微絮凝工艺,在原有加药方式基础上增加了沉淀后二次投药点,以期改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FeCl3作为二次微絮凝混凝剂,在投加量为4 ~6 mg/L的条件下能保证出厂水浊度≤0.2 NTU.在实际应用中,二次微絮凝工艺可使滤后水浊度降低40%,同时制水药剂单耗较一次加药方式可降低18%左右.由于该絮凝方式对滤池的运行周期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滤池运行及反冲洗优化管理,以保持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次氯酸钠消毒效果,控制三氯乙醛生成量,深圳某水厂对次氯酸钠投加系统进行了软硬件升级改造,包括计量泵重新选型、投加管道优化、自控系统升级等。改造后,提高了药剂投加精确度;提高了对细菌的消毒效果,清水池末端菌落总数检出率为13.6%,较改造前下降了52.4%,最高检出值为6 CFU/m L,检出平均值为2.3 CFU/m L,检出平均值下降了50%;出厂水三氯乙醛最大检出值为0.003 6 mg/L,检出平均值为0.002 0 mg/L,总体检出水平较改造前降低了53.5%,运行期间未检出超公司内控情况。  相似文献   

18.
鹿燕 《供水技术》2012,6(5):18-21
分析了辛安水厂原水水质问题及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通过在常规混凝单元增加投药量、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氯化以及在过滤单元投加助滤剂等强化措施,探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各种强化措施可以提高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去除效果,进一步提高常规工艺的处理效能,保证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9.
南方地区低p H值、低硬度和低碱度的水质特点加剧了供水管道的腐蚀,导致管道渗漏、爆管以及"黄水"现象频繁发生。某水厂设计了清水池投加石灰上清液的再矿化系统对出厂水进行再矿化处理,以改善出厂水水质,提高水质化学稳定性。介绍了该水厂再矿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在调试运行期间对再矿化实施前后出厂水p H值、浊度和余铝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再矿化系统根据进水量动态投加石灰水的运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出厂水p H值,且对出厂水浊度及其他常规指标影响较小。再矿化系统投入使用后石灰消耗量同比有小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清水池投加石灰减少了前段工艺的石灰投加量。  相似文献   

20.
以模拟铁超标的水源水作为研究对象,在水厂常规工艺的基础上增加预臭氧工艺,考察了该组合工艺对含铁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铁的去除效果有限;臭氧—沉淀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原水中总铁,原水中总铁含量为7.5~8.0 mg/L时,臭氧投加量提高至5 mg/L即可保证出水铁含量达标,但对浊度去除效果差。结合经济性原则,当原水总铁含量为5~8 mg/L时,最佳工艺参数如下:O_3投加量为4 mg/L,PAC投加量为20 mg/L;当原水中总铁含量为8~10mg/L时,最佳工艺参数如下:O_3投加量为5 mg/L,PAC投加量为2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