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隔离桩对土体深层位移的影响及用于控制一定埋深的邻近既有隧道的作用机制尚缺乏研究。针对天津市采用隔离桩保护邻近既有隧道的某深大基坑工程,实测地下连续墙、坑外土体、隔离桩及隧道的变形。后在工程实测基础上,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对隔离桩的作用机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隔离桩对土体深层位移及隧道位移的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隔离桩在控制坑外土体、隧道水平位移时同时存在阻隔作用和牵引作用,当牵引作用较大时,隔离桩反而可加大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及该范围内隧道的水平位移;由此提出埋入式隔离桩的形式,可减小其牵引作用从而主要发挥其隔离作用,并减小隧道水平位移。同等条件下,隔离桩距隧道较近时隔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采用咬合桩围护方案的邻近高填土基坑工程进行分析,当咬合桩作为围护桩时,可采用等效刚度法计算围护桩的桩身变形;作为隔离桩使用时,忽略素混凝土桩的作用,仅考虑钢筋混凝土桩的抗弯能力。现场实测表明,邻近高填土基坑工程在开挖时,咬合桩明显地降低了基坑开挖对紧邻高填土的扰动,满足了高填土自身的稳定,保证基坑工程在高填土作用下的安全。而咬合桩作为一种新型排桩围护结构,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应力隔离作用,有效地分担了邻近超载的影响,确保了高填土的稳定和基坑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3.
以宁波地铁1号线某深大基坑工程为依托,研究了地铁隧道与基坑不同距离条件下隔离桩控制隧道变形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隔离桩设置条件下,隔离桩对地铁隧道变形的控制效率会随着隧道与基坑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当隧道与基坑距离在22~28 m之间时,设置隔离桩控制地铁隧道的变形最有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坑开挖会对邻近隧道产生变形、破坏等不利影响,这已成为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以在基坑与邻近隧道之间设置隔离桩为主的方式来减小基坑开挖产生的影响。文中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归类为现场实测、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理论分析4种研究方法,总结归纳了隔离桩对基坑外既有盾构隧道变形保护效果。对实际工程案例、数值模型建立、模型试验、理论问题求解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隔离桩设计参数、基坑开挖方式等对保护盾构隧道变形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结论,以及现有实际工程案例较少、模型分析误差大、理论解研究较少等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基坑开挖下隔离桩受力变形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阶段法分析基坑开挖条件下隔离桩受力变形的规律,即先采用地层补偿的方法计算基坑开挖导致隔离桩设置处出现的土体位移场,再建立隔离桩的变形方程,根据土体位移场、上部超载的共同作用与实际对应的边界条件得出隔离桩变形、受力的解析解,对基坑工程中隔离桩的设计、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于本工程基坑距居民楼较近,PHC管桩施工过程和基坑开挖过程对居民楼基础影响较大。为此,在基坑围护工程施工前,采取在基坑与相邻建筑物之间设置隔离桩的方法加以解决,隔离桩为钻孔灌注桩。介绍了隔离桩的设计和施工情况及起到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隔离桩在深基坑开挖保护相邻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控制深大基坑开挖卸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坑边建筑设施,已经成为非常迫切而重要的课题。目前,隔离桩在深基坑相邻建筑保护的工程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缺乏可靠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本文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对隔离桩的作用机理、桩长取值以及隔离桩结构形式选择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隔离桩桩长、结构形式等对隔离桩实践效果的影响规律。最后本文结合了上海地区几个深基坑工程实践,分析评价了隔离桩在坑边建筑保护工程中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CFG桩复合地基在软土路基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能够为CFG桩在高速公路不良地基改良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某地高速公路软土路基为对象,通过设计离心模型试验,对不做处理的软土路基以及CFG桩加固后的软土路基的水平位移、沉降量进行研究,并发现:未做处理的天然软土路基整体不稳定,沉降量较大,路基容易受到破坏,而通过CFG桩加固后的软土路基沉降量能够控制在要求范围内,CFG桩对路基的沉降有约束作用;天然路基随深度的增大,下层的水平位移较大,路基整体稳定性较差;CFG桩加固后的软土路基对路基水平位移能够有效控制,随深度的增加,水平位移得到明显控制,表明CFG桩对路基的水平位移也有较大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9.
边载作用下隔离桩隔离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基础沉降控制研究为科研背景,为研究岛头边载作用下隔离桩隔离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8组室内模型试验,分别研究了隔离桩桩长、桩径、桩间距及隔离桩距减沉桩距离S1等因素对隔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减沉桩桩身最大轴力、弯矩随隔离桩桩长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当隔离桩桩长达到所需的嵌固深度时,对弯矩的隔离效果非常显著;隔离桩桩径的增加或桩间距的减小不仅提高隔离桩对竖向变形的隔断能力,同时也使得隔离桩之间土拱效应增强,减沉桩桩身最大轴力、弯矩随着隔离桩桩径的增加而减小,随隔离桩桩间距的减小而减小,同时,当隔离桩桩间距达到8D时,对轴力与弯矩的隔离效果可以忽略不计;减沉桩桩身最大轴力随S1的减小而减小,而S1的变化对弯矩的隔离效果影响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隔离桩的应用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工程实例,对SMW工法桩在软土地基条件下的施工质量控制和软土条件下的深基坑开挖工艺及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探讨了SMW工法桩在软土条件下作为深基坑围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格栅状水泥土搅拌桩挡墙常应用于基坑深度不大且基坑周边变形控制不严的软土基坑中,文中通过深圳某软土基坑工程实例,结合施工过程及监测数据,分析其施工变形的主要原因,认为该挡墙结构在软土地区基坑中应用是合理的,并提出相关建议,对同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工程实例结合国家有关规范,介绍深层搅拌桩、钻孔桩和锚杆的联合支护作为软土基坑支护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并根据测试结果和经济分析得出这是较理想的软土基坑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13.
文中依托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某圆形支撑双层地下室的基坑工程为背景,研究了单排隔离桩在不同埋深以及双排高低组合隔离桩的布置型式,对盾构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并给出了该依托工程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淤泥类软土基坑工程的工程特性,提出一种新型T型钢板桩。结合某淤泥类软土基坑工程实际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该T型钢板桩和普通单排钢板桩在软土基坑工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T型钢板桩能有效控制基坑的变形和位移,在淤泥类软土基坑工程中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李忠湧  黄轶 《建筑施工》2002,24(5):356-357,363
在软土地基超大型密集群桩沉桩施工中,以合理的沉桩顺序,采取消散孔隙水压力和减缓土体挤压作用的措施,并通过对地下孔隙水压力、桩体位移及土体变化的监测,动态调整沉桩顺序和沉桩速率,较好地控制了桩体位移。  相似文献   

16.
排桩是常用的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在深厚软土基坑设计中其通常按满足最不利安全系数的最长桩长布置,桩长应同时满足基坑整体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抗踢脚稳定性及变形控制等要求,造成排桩支护某些安全系数偏大、排桩的抗弯承载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偏高、工期偏长等问题。本文以福州某深厚软土基坑支护为例,采用长短桩组合围护结构设计方案,既满足设计要求,又降低工程造价,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邱黎 《广东建材》2004,(10):57-59
本文以工程实例,介绍钻孔桩、高压旋喷桩和锚杆的联合支护作为软土基坑支护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并根据监测结果和经济分析得出这是较理想的软土基坑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18.
陈勇  陈浩 《建筑施工》2024,(4):463-467
结合上海市密集城区某深基坑工程项目,针对采用拱形隔离桩对邻边老旧砖混建筑物进行保护的问题,采用实时监测手段对基坑围护桩、拱形隔离桩、砖混建筑物的变形规律进行全过程分析,对浅基础砖混结构的安全状态及拱形排桩的隔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 浅基础砖混建筑物的保护标准,应考虑建筑物的既有变形影响,并以附加沉降、整体倾斜、相对挠曲度等指标进行合理确定;(2) 不同基坑部位及不同开挖工况下的隔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基坑中部的隔离效果高于南北两侧角部,最高可达63.23%;浅层开挖的隔离效果高于深层开挖,最后一层开挖较首层开挖的隔离效果高出10%~17%;(3) 总体上软土地层拱形隔离桩的隔离效果可达40%~60%,邻近房屋累计最大变形仅3.65 mm,有效保护了建筑物的安全。研究成果对深基坑设计施工中合理考虑隔离桩的隔离效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苏荣臻  王宝齐 《山西建筑》2011,37(25):73-74
选择佛山地区典型软土地基条件,通过现场真型试验,对微型桩单桩及群桩基础抗拔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所设计的微型桩群桩基础具有良好的抗拔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工程需求,可在今后工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和群桩性状进行数值分析,给出了有限元计算中土体和桩体本构关系模型,分析桩长、桩身直径对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的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规律,为软土地基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