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改善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系统尾水有机污染物的进一步降解效果,以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曝气池污泥为菌种分离源,用渗滤液生化尾水和琼脂调配培养基,采用生物强化技术驯化和筛选出3种功能菌,经16S rDNA鉴定为海杆菌属(Marino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埃希式菌属(Escherichia)。将功能菌扩大培养,用物理循环吸附法投放于生物活性炭(BAC)反应器中。通过对照实验发现,自然挂膜的BAC仅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尾水中分子量M为10~5 kDa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而投加了功能菌的BAC对分子量M为100~30 kDa的有机污染物去除率为76.1%,对M100 kDa的有机污染物去除率为80.9%。投加功能菌的BAC可以提高垃圾渗滤液的生化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蚯蚓改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引入赤子爱胜蚓,构建蚯蚓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比较了蚯蚓人工湿地与对照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特性,并分析了投加蚯蚓对改善湿地内微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提高湿地防堵塞的效果.结果表明,蚯蚓的引入提高了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对照人工湿地相比,蚯蚓人工湿地对COD、NH_4~+-N、TN、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5.8%、23.2%、20.6%、16.2%;同时,还增加了人工湿地各层的微生物量.在表层,蚯蚓人工湿地的细菌总数、亚硝酸菌数、硝酸菌数、反硝化菌数分别为对照人工湿地的2.3、2.9、2.0、2.1倍;并且蚯蚓的引入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  相似文献   

3.
以常州市城北污水厂内的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厂尾水旁路试验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加反硝化除磷菌剂作为生物强化手段,考察低温、低碳源条件下人工湿地对尾水的净化效能,并以底泥的磷脂脂肪酸(PLFA)为生物指示指标,研究湿地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冬季低温(水温为9~11℃)条件下,对于COD、NH3-N、TN、TP分别为25.54~32.26、0.88~1.04、9.43~12.81、0.09~0.134 mg/L的尾水,人工湿地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当水力负荷为0.568 m~3/(m~2·d)时,投菌湿地单元对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78%、24.57%、22.17%、28.53%,未投菌湿地单元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82%、21.08%、17.60%、27.59%,投菌可明显提高对TN的去除效果。底泥PLFA分布特征表明,湿地沉积物中的微生物以好氧菌为优势种群,占总量的60.72%,而硫酸盐还原菌、放线菌分别占总量的21.14%、18.14%。  相似文献   

4.
周晓夏 《山西建筑》2007,33(16):189-190
结合国内外研究实例,综合阐述了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机理以及在此方面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提高人工湿地处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说明了利用自然过程进行污染物降解的人工湿地可以成为许多地区的污水处理方式,并且对这一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高铁酸钾本身具有的强氧化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反应原理。研究表明,高铁酸钾能够有效地净化水中微生物、无机以及有机污染物,且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与高铁酸钾投加当量、溶液pH、反应时间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用于废水处理是一项成本低且效益好的成熟技术。为了进一步优化该技术,降低建设成本,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人工湿地强化系统。在过去的10年,对微生物电化学技术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探索为强化湿地处理系统提供了新的选择,形成了一系列耦合系统,并以较低的占地面积保持高性能运行。基于这种理念,阐释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可能性和耦合系统效益。重点介绍了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人工湿地-微生物电解池、人工湿地-微生物电化学通气管等耦合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讨论了耦合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以期为微生物电化学技术与人工湿地耦合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过程中的生物作用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研究发现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是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物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对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湿地植物、微生物以及湿地酶活性等生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采用河道模拟模型,对受轻度污染河水进行了投菌法的修复研究,考察了投加方式、复投加参数以及停留时间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投菌方式为连续投加;最佳复投加时间间隔为13 d,复投量为初投量的1/3;从投菌点算起,投菌随水流8d时,对COD和NH3-N的降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多级串联人工湿地对城市地面径流的沿程净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水深(350、550、750 mm)条件下,水平潜流和复合流两组人工湿地对城市地面径流的沿程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深条件下,污染物浓度沿程降低,复合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要好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当水深为350 mm时,对TN和NH3-N的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湿地的前12 m;当水深为550和750 mm时,此降解作用则主要发生在湿地的前6 m。对TP、正磷(DP)和COD的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湿地的前6 m,两组湿地沿程均有磷释放现象。从经济和净化能力两方面考虑,建议湿地系统的水深保持在750 mm左右,长度至少为12 m。  相似文献   

10.
杨利芬 《山西建筑》2010,36(26):173-175
通过实验结合不同条件下氨氮、硝氮去除率变化情况,验证了优势菌脱氮效果的优越性,并得出在适宜温度及酸碱度条件下降解能力最强的结论,从而可利用其大规模地处理目标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谭学军 《中国给水排水》2014,(11):148-150,155
通过实际工程系统,研究了人工湿地净化景观水体的性能和微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去除COD、TN、TP和浊度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当水力负荷超过0.6 m/d时,去除效果下降;人工湿地对TN和TP的去除性能与填料类型密切相关,填充氮和磷吸附能力较强的填料可显著提高脱氮除磷效果;人工湿地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较好,研究的水力负荷范围(0.2~0.8 m/d)未对除藻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微生物数量与人工湿地的植物搭配、填料种类和处理过程相关,并呈现不同的沿程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氮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人工脱氮菌剂分别与乙醇、乙酸钠、葡萄糖、白糖等组合应用,开展了对受NO3^- -N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乙醇、乙酸钠作为碳源时可对地下水中的NO3^- -N污染产生明显的去除效果,但由于地下水的自然渗流缓慢,导致投入物与地下水体的交换性能较差,对污染物的净化总量不大。对此可采取如下措施:在污染区中心至边缘的范围内实施人工抽水与注水。伴随注水按一定比例连续投加碳源,同时间歇投加人工脱氮菌剂。经此改进后可大大改善所投加营养物与地下水体的交换性能,取得更好的污染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微生物强化生物滤池处理硝基苯和苯胺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复合微生物菌群BCP35,对自制的大孔功能化载体FPU进行微生物的固定化,并与厌氧生物滤池和好氧生物滤池联用处理含高浓度硝基苯和苯胺的废水,研究了固定化微生物强化生物滤池处理污染物的运行效果、硝基苯和苯胺的降解特征,比较了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态微生物的除污性能,同时分析了载体上微生物的状态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强化生物滤池工艺对硝基苯、苯胺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硝基苯和苯胺的降解率可分别达到99.8%和99.9%;同时生物滤池还对污染物浓度变化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与游离态微生物相比,固定化微生物在去除COD、硝基苯、苯胺等方面更具优势;生物滤池内的微生物浓度较高,可达到38g/L.  相似文献   

14.
以玉溪海绵城市试点区人工湿地项目为依托,对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三种类型人工湿地净化能力进行了多参数评价。通过对多个污染物参数进行为期两年的污染物监测,对比分析了三种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通过试验研究发现,三种类型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机理不同,对BOD_5去除率最高;对水质中BOD_5、COD、TN、TP和高锰酸盐指数指标去除效果最好的为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次之,去除效果最差的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水质中NH_4~+-N去除效果最好的为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次之,去除效果最差的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植被的N含量、P含量、N积累量和P积累量方面,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均显著高于水平潜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15.
张霄峰 《山西建筑》2006,32(13):164-165
介绍了湿地的概念及其人工湿地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中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对废水污染物的去除机理,指出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传统生态浮床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中氮去除效果不佳的问题,在传统生态浮床(T-EFB)基础上引入植物碳源,构建植物碳源强化生态浮床(PCS-EFB),并通过中试考察了两者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以及植物碳源对根系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PCS-EFB可大幅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试验全程对浊度、TN、NO3--N、藻密度和叶绿素a(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46.52%、62.24%、92.84%、57.51%和63.86%。同时,植物碳源的缓释性与良好的可生化性使其在促进反硝化的同时不会引起水体COD的大幅增加。此外,植物碳源的添加还可提高浮床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同时增加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Firmicutes等功能菌的相对丰度,促进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和降解。因此,植物碳源强化生态浮床可用于以硝酸盐氮为主的景观水体净化,以保障水质和控制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7.
试验对蚯蚓生态滤床的滤料配比和厚度进行筛选,并就影响滤床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外界因子(蚯蚓投加密度、进水浓度和EM菌试剂投加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由木屑、谷壳和土壤等滤料组成的滤床更适合蚯蚓生存,并且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较好,实现最佳处理效果的外界条件是蚯蚓密度5g/L(滤料),进水COD浓度600mg/L,EM菌试剂投加量30mL。  相似文献   

18.
天津中心城区景观水体功能恢复与水质改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天津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的局面,开展了天津中心城区景观水体功能恢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的研究,并建成示范工程3项。其中,外环河水环境改善示范工程采用了投菌/浮床/沉床/人工湿地工艺,津河/卫津河示范工程采用的是化学/微生物/水生植物净化集成工艺,梅江生态园采用了人工湿地/稳定塘/循环河道旁路生态修复技术。各示范工程均稳定运行6个月以上,且处理效果良好,其中外环河水环境改善示范工程和梅江水环境改善示范工程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津河/卫津河水环境改善示范工程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王东  李岚波 《山西建筑》2006,32(2):172-173
介绍了人工湿地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净化机理,对在北方地区采用该技术处理城镇污水去除主要污染物COD、NH3-N及总磷的效果及运行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此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具有高效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如何针对不同污水水质、处理目标及现场操作条件,构建与之适应的微生物菌剂,掌握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菌剂构建方法,对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增强生化处理系统应对环境波动的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低温城市污水和难降解石化废水的高效处理为例,结合生态学一般原理,系统研究了微生物菌剂的构建方法及实际应用效果.工程实践效果表明:向城市污水中投加微生物菌剂后,在生化池平均水温为13 ℃的条件下,仅用14 d就完成了生化处理系统的启动,使污水处理厂得以提前投入运营;向石化废水中投加微生物菌剂后,系统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抵抗冲击负荷的能力都大大增强.微生物菌剂的成功构建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