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自来水厂一期工程设计规模9×104 m3/d,建于1995年,采用平流沉淀池工艺,2010年改造为平流斜管复合沉淀池。由于絮凝效果差、斜管沉淀区底部排泥不彻底“、跑矾”等原因导致实际产水量仅为7×104 m3/d,亟需进行优化改造,以提高产水量。采取延长絮凝时间、将机械+网格絮凝改为网格絮凝并优化布置、用桁架式吸泥机替代穿孔管排泥、增加配水区高度等技术改造措施后,产水量提高至10.5×104 m3/d。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发电领域、建筑陶瓷领域天然气与煤炭排放量,分析天然气利用对佛山大气环境的贡献以及预测排放量。“十四五”期间,佛山市天然气的总消费量预计为200×108 m3, NOx、SO2、烟尘、CO2减排量分别为20.7×104、75.3×104、17.8×104、5 605×104 t。在发电领域,与燃煤相比,每利用1×108 m3天然气约可减少能源消耗(以标准煤计)5×104 t,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可降低30%左右。天然气在排放绩效、减排成本、占地面积等方面均优于煤炭,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3.
舟山LNG接收站在极端情况下可靠泊常规薄膜型、舱容16×104 m3以上Moss型LNG船,但不能靠泊舱容16×104 m3以下Moss型LNG船,分析了原因。通过进行不同LNG接收站码头橡胶护舷设计参数对比,开展橡胶护舷优化研究,提出橡胶护舷优化方案。运用OPTIMOOR软件进行护舷优化前后系泊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优化方案的适用性。码头护舷优化完成后,舟山接收站安全靠泊接卸了6艘次舱容16×104 m3以下Moss型LNG船,从实践上验证了护舷优化方案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王光凯  白云  刘波 《矿产勘查》2022,13(10):1533-1540
浅层地温能作为绿色新能源,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开发与应用,通过对龙口市主城区展开水文地质调查、地温场调查、现场热响应试验及热物性试验等工作,查明了工作区浅层地温能的赋存条件,得到了地埋管型地源热泵的开发利用潜力分区,并通过等效计算获得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经济、环境效益价值。根据调查与计算分析可知:考虑土地利用系数时,(1)工作区地下水换热系统夏季可制冷面积1082.00×104 m2,冬季可供暖688.55×104 m2;地埋管换热系统夏季可制冷面积1573.43×104 m2,冬季可供暖1677.81×104 m2。(2)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总能量为755.79×104 GJ/a,折合标准煤15.06×104 t/a,节煤量43.04×104 t/a,热资源价值10543.51万元/a。(3)可减少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悬浮质粉尘、...  相似文献   

5.
青岛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原设计规模25×104 m3/d,为满足李村河流域污染物削减及生态补水需求,四期工程需扩容至30×104 m3/d,同时将出水标准由一级A标准提高至地表水Ⅳ类标准(总氮≤15 mg/L除外)。提标扩建工程采用原厂减量分流扩容的建设方案,污水处理采用改良Bardenpho+MBR工艺,原厂分流后出水增设高速气浮工艺,与MBR出水一并经臭氧氧化及消毒后排放。另外,为减少邻避效应,新建厂区采用半地下全覆盖建设方式。工程建成运行以来,在进水浓度冲击较大的情况下,各项出水指标均优于设计指标,同时为李村河上游提供了最大20×104 m3/d的生态补水,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规模为45×104 m3/d的某污水厂进行异地新建,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高至准Ⅳ类标准。新厂选用污泥浓度高、出水水质优、运行稳定的“速沉池+多级AO+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DN生物滤池+高效澄清池+V型滤池+臭氧催化氧化+紫外消毒”处理工艺。工程设计总规模为60×104 m3/d(其中一期为45×104 m3/d),占地面积33 hm2,一期工程费16.79亿元。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各出水指标可稳定达到天津市地标A标准(准Ⅳ类标准)。该工艺可有效应对北方地区污水的高排放标准处理,该污水厂实际吨水电耗0.27 kW·h/m3,运行成本约1.31元/m3,属低能耗环境友好型污水厂。  相似文献   

7.
孙贵萍  祁泽学  杨丽茜  温川 《矿产勘查》2022,13(11):1695-1704
格尔木河冲洪积扇区有着巨厚的第四系砂卵砾石层,形成了良好的储水空间,研究其含水层系统特征、地下水循环演化及资源开采潜力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动态长观等资料,将含水层系统进行了划分,并对地下水的循环演化进行了阐述。运用补给量总和法、排泄量总和法以及断面径流量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潜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水与地下水经历三次转换,主要模式分为:中高山区模式、冲洪积扇区模式、冲湖积平原区模式;含水层系统可分为:局部循环系统、中间循环系统和区域循环系统三个子系统。研究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06.75×104 m3/d,开采潜力达103.38×104 m3/d,可为下游的盐湖产业基地提供水源保障。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低温干化板框压滤脱水技术应用于某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中,对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日均供水量为35×104 m3/d,生产过程中产生排泥水约2 000 m3/d,原泥水含水率约99.4%,干化后污泥含水率为43%,出泥量约为10 t/d,排泥水处理系统运行成本为264元/tDS。研究表明低温干化板框压滤脱水技术在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中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土建按30×104 m3/d规模一次性建成,设备按20×104 m3/d配备,针对预留用地不足、地形落差较大、周边环境敏感等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了全地下与半地下相结合的双层加盖的地下布置形式。污水处理采用“多模式A2/O+高效沉淀池+V型滤池”工艺,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并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该工程具有环境友好、土地集约、资源高效利用、工艺运行灵活机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排水洞施工过程中的大量的微震信息以及不同等级的岩爆实例,运用数值计算与微震信息相结合的手段的对岩爆灾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局部能量释放率可以作为高地应力条件下隧洞开挖过程中围岩能量释放的指标,将其与微震监测数据相结合可以对深埋隧洞开挖过程中岩爆的强度、发生位置及范围进行预警:当局部能量释放率指标达到4×105 J/m3以上,同时最大能量微震事件的能量值大于105 J时,将发生强烈岩爆;当局部能量释放率指标介于105~4×105 J/m3之间,最大微震能量值在104~105 J之间时,具有中等或轻微岩爆风险;当局部能量释放率低于105 J/m3,微震能量均值小于104 J时,无岩爆风险。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对上述预警指标进行运用,有效的抑制了岩爆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缓解武汉市东西湖区汉西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采用A RPIR+磁混凝沉淀工艺,新建2座共计13×104m3/d的应急临时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东西湖片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该工程主体构筑物均采用工厂模块化预制、现场焊接拼装形式,其中10×104m3/d污水厂建设周期约120 d,污水处理系统单位占地0.31 m2/(m3·d-1),远低于同规模用地标准推荐值。运行结果显示,该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一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综合运营成本为0.550 2元/m3。  相似文献   

12.
芜湖市某污水处理厂现状(一期)规模10×104 m3/d,出水执行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本次二期工程将污水厂总规模扩容至20×104 m3/d,出水水质提标至地表水准Ⅳ类标准。二期扩建采用改良Bardenpho生物反应池+磁混凝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对一期厂区现状多模式AAO反应池进行内部挖潜,投加悬浮填料,以强化硝化反硝化效果。实际运行表明,出水水质可稳定达标。本工程总投资39 737.47万元,新增单位经营成本1.47元/m3。  相似文献   

13.
平凉市某污水处理厂原设计规模5.0×104m3/d,采用传统A2/O+深度处理工艺,本次扩建后规模达到8.5×104m3/d。针对厂区用地紧张、进水总氮浓度高等问题,缺氧区采用生物转盘强化系统的脱氮性能,好氧区改造为限氧曝气区,并新建初沉池以确保出水指标达标。实际运行数据显示,在低温、低碳氮比条件下,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该工程总投资为10793.17万元,直接运行成本为0.72元/m3。  相似文献   

14.
济南东客站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0×104 m3/d,主体工艺为AAOA+MBR,出水BOD5、COD、NH3-N、TP等指标日均值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标准;剩余污泥经机械浓缩+高压隔膜压滤机工艺处理后含水率≤65%。通过采用高负荷的MBR工艺,同时将构筑物上下叠合、合壁共建于地下的方式,克服了用地紧张的限制并满足了高标准的景观环境要求,项目总用地面积仅为《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19年版)中规定值的2/5,地下箱体占地面积指标仅为0.2 m2/(m3·d-1),低于国内其他地下污水处理厂。通过设置速闭闸门及事故泵房的方式应对超量污水进入箱体造成的淹没风险,并通过抬高地坪、设置排涝泵房的方式使地下箱体免于洪涝威胁。基坑施工中采用了上部适当放坡+下部桩锚支护方案,并在采用管井+集水明排降水的同时设置止水帷幕与回灌井,共同保障了基坑周边输水管线和高压线塔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采用深层隧道排水系统,隧道末端为北湖深隧泵站,其设计规模为100×104m3/d,为压力流泵站,地下深度为46.35 m,净提升高度为16.1~22.4 m。泵组采用6台离心泵(4用2备),单泵流量Q=2.79~3.87 m3/s,水泵扬程H=196.3~304.4 k Pa。在北湖深隧泵站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分析、物理模型试验、水锤分析及结构振动分析等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6.
国内某特大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工程(25×104 m3/d)预处理系统的混凝斜板沉淀池和V型滤池单个工艺单体规模分别为7.5×104 m3/d和2.5×104 m3/d。设计中采用了多级分布配水辅以水力学模拟流场分析的方法解决了大规模工艺单体因配水不均匀而影响运行效果的问题;同时针对海水盐分高、密度大、黏度高、藻类污染严重等特点,采用了具有二次强化接触絮凝作用、雷诺数(Re)小、不易积泥、沉淀效率更高的V型斜板沉淀设备和截污量大、抗污能力强、过滤周期长的大粒径均匀级配粗砂深床滤料滤池。实际运行稳定可靠,出水水质优良,在不同进水水质条件下混凝沉淀池出水浊度均稳定在5 NTU以下、V型滤池出水浊度≤0.1 NTU、V型滤池反冲洗周期为48 h,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预处理系统投资约1.8亿元,单位运行成本为0.105元/m3。  相似文献   

17.
外水流量的估计和入流点查找是污水管网运行的难题。基于此,首先应用污水管网综合模型,建立了区域内生活和工业用水量、泵站液位、泵站流量和外水流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以估计外水流量;再应用污水管网机理模型,在不同外水入侵点假设条件下,计算管网水力状态,并与实际污水管网运行水力状态进行对比,估计污水管网外水入流点的位置。用此方法对某区域进行外水查找,并封堵外水源头后,该区域旱季污水平均流量从2.0×104 m3/d降低到与实际用水量相当的0.5×104 m3/d左右,COD平均浓度从92.4 mg/L提升至290.2 mg/L。其他污染指标如氨氮、TN、TP、SS和VSS等,均获得了3倍以上的提升;污水管网从高液位运行的满管流转变为低液位运行的非满管流。该基于污水管网模型的外水流量和入流位置的估计方法,有助于促进污水管网运行质态的提升和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针对武汉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在青山海绵示范区内构建了基于Info Works ICM的排水管网模型。利用Info Works ICM通过一维模拟实现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评估,通过二维模拟实现内涝风险评估。模型模拟得出,武汉市青山海绵示范区仅46.3 km、约15.2%的排水管涵可以满足3年一遇降雨重现期的设计要求,排涝泵站尚不足以满足3年一遇降雨重现期的设计要求;示范区内涝高风险区和中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示范区面积的2.7%和1.5%。  相似文献   

19.
青岛市城阳区某污水处理厂需在4.48 hm2的可用地范围内,完成规模10×104 m3/d扩建、5×104 m3/d改建工程,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且要求工程建设不影响污水厂的正常运行。设计中采用高效集约的“五段Bardenpho+MBR”工艺保证出水达标;采取拆旧立新的措施获取土地资源;采用拆分规模、将同功能构筑物(生物池、MBR膜池)布置于不同区域,区域内多组构筑物(预处理段、生物处理段)联建,以渠道连接进出水的方式提高空间利用率;设计优化施工顺序,实现了工程建设期不停产、水量水质达标的建设要求。运行实践表明,本工程所选取的处理工艺和设计参数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靠度高、处理效果优异,能够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20.
以基于天然气管道压力能利用的沼气提纯方法为研究对象,利用HYSYS过程模拟软件,选择单位能耗作为评价指标,在高压管道天然气体积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分析了天然气进口压力、天然气出口压力、待处理沼气流量、待处理沼气压力对单位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气体积流量为100×104 m3/d、进口压力为4 MPa、出口压力为0.4 MPa的情况下,可以将体积流量为30×104 m3/d、压力为200 kPa、甲烷摩尔分数为63.5%的沼气提纯至甲烷摩尔分数为95.4%,单位能耗为0.010 4 kW·h/m3。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天然气进口压力升高,单位能耗下降;天然气出口压力升高,单位能耗升高;待处理沼气流量增加,单位能耗增加;待处理沼气压力升高,单位能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