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聚落、佛殿、住宅共同存在"双中心"空间特征,根据"寨心与寺心""双中柱""主人柱与女柱"在不同仪式场景中所表达的涵义,论述傣族以"圣与俗""上方位与下方位"为核心的传统空间感知观念,并从社会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方位体系和象征意义3方面解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黄河晋陕沿岸中原官话区汾河片的风土聚落,与相邻的晋中及晋东南地区相比,呈现自然的有机形态,并存在"村寨分离"特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口述史研究,从"村-寨"关系及边界限定方式出发,根据村落本体是否设防,总结"村-寨"和"堡-寨"两种模式,并在组合数量上有一村一寨、一村多寨和多村一寨等不同类型;进而借助族谱等民间文献的历史信息,还原聚落从建村到筑墙、再到陆续建寨的历程;最后总结"村-寨"组合的地域分布规律,即"村寨分离"布局集中在黄河沿岸,越往东"村寨合一"布局更为多见,聚落形态特征整体呈现从关中地区向晋语方言区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林晓丹  蔡宣皓 《新建筑》2023,(5):96-102
基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存筑寨碑刻中的历史信息释读,深入分析韩城地区党家村泌阳堡与西原村凤翼砦营建的历史过程,讨论韩城地区风土聚落中“村寨分离”现象的成因。跳出惯常的建筑学的物质空间类型范式,经过族群追溯与产权落位,发现两堡是家族内部阶级分化之后合股建造的产物。寨子以巷道为主要形态控制要素,以“窄院”为地块划分的模数单元,祠堂等仪式空间反而重要性不强,并且与普通聚落同构。进而通过与华南地区聚落的比较,揭示了“弱宗族”或“残缺性宗族”的关中风土聚落的发生与扩张逻辑。  相似文献   

4.
李靖  徐永利 《华中建筑》2008,26(3):11-14
该文通过对西兴风土街区的初步研究,揭示出萧绍聚落地脉结构和风土特征的特定历史价值、目前,京杭大运河周边的聚落文化已逐渐受到重视,而萧绍运河作为杭州南部漕运孔道和重要近海商道,历史上曾对周边聚落产生过巨大影响,所以研究萧绍运河文化与聚落空间特征的关系,将为浙东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视角与机遇.  相似文献   

5.
徐粤 《建筑与文化》2023,(3):202-204
岭南粤系地区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多样,留存了大量独具特色的风土建筑;粤系风土建筑谱系是其建筑特征的集中表现。而聚落的特征要素作为风土建筑最宏观的层级是风土谱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聚落的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粤系风土聚落的形态类型和组成要素,并对反映聚落功能性的防御与排水系统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6.
伍国正  周红 《华中建筑》2014,(9):167-170
乡村传统聚落为当代人居文化研究和地区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文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四种类型:"四方印"型、"曲扇"型、"街巷"型和"寨堡"型,揭示了永州地区"四方印"型和"曲扇"型聚落景观在空间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地域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整体研究中突出个体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城沿线军事寨堡聚落,作为长城防御体系一部分,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本文采用地图分析法总结明宣府镇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当前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存问题,明确采取的整体性活化视角,提出"区域-聚落-单体"整体性、多层次的明宣府镇军事聚落的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徐钰彬 《建筑学报》2022,(S1):225-230
对1960年代和当前时期关中传统聚落L村的生活场景、公共空间、空间形态进行叠合对比分析,探讨聚落公共空间的社会行为、生活场景及其蕴含的风土文化特质。空间与行为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生活场景的动态系统,揭示了社会组织、社会网络等力量在聚落演变中的作用。旨在以场景视角重新审视聚落的公共空间及空间形态,回归地域文脉特征及风土文化本质,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活化及风土再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韩国济州岛城邑民俗村落是留存至今的活态的自然与文化景观遗产,更是"乡土建筑遗产",构成了一种未经规划的可持续的空间布局形态.文章参考人类学方法,以客位方法为主线,结合本土主位观察法,形成研究概念.在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的目标下,城邑村的现状体现了作为遗产的空间本身,体现了建筑学视域中对此类型村落的继承、保护与理解.在挖掘相关联想与无形文化的同时,文章也探寻其对于当代语境下传统民居与聚落价值取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韩国济州岛城邑民俗村落是留存至今的活态的自然与文化景观遗产,更是"乡土建筑遗产",构成了一种未经规划的可持续的空间布局形态.文章参考人类学方法,以客位方法为主线,结合本土主位观察法,形成研究概念.在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的目标下,城邑村的现状体现了作为遗产的空间本身,体现了建筑学视域中对此类型村落的继承、保护与理解.在挖掘相关联想与无形文化的同时,文章也探寻其对于当代语境下传统民居与聚落价值取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蔚  梁蕤 《风景园林》2021,28(2):109-115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研究对象,从因人口迁徙、生存空间差异、历史政治和宗教文化植入等因素干扰所导致的聚落与建筑文化景观形态差异现象入手,指出不同族群通过对"神山—聚落"关系、"神圣景观—聚落"关系的建构以及对神圣路径的演绎行为建立自身的族群身份与边界,并在建筑空间中以"中柱通天,火塘驻祖"的观念再现聚落中的"圣–俗"观念。归纳出"神圣中心""人—署分界"和"多元融合"等"圣–俗"文化景观模式,深化对藏彝走廊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景观"同源—异形"发展历史与演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民族之间"和而不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景观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景观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桐 《风景园林》2021,28(3):10-15
"景观"起源于地表形态研究,并作为地理学基本研究视野,经历了"区域特性""人地关系""文化史"等研究主旨的转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文化转向".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景观的文化认知,需要以理解性方法解析其地方情感和意义维度,以获取"知觉知识"作为新的研究范式.而几乎同时,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呼应了景观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维  关文灵  李东徽 《山西建筑》2011,37(3):195-196
针对目前全国各地农业观光园建设都存在的规划模式雷同、创新性不够、不具备鲜明民族特色等缺点,提出了西双版纳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中结合傣族文化的观点并作了具体阐述,以期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观光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han ethnic group in Myanmar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uth-east Asian architecture.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 system, village and houses that together form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river valley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The fieldwork is comprised of an architectural enquiry through geographic surveys of settlements and measurements of houses, and a social enquiry, including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about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architecture. The detailed spatial analysis embraces three tiers, namely settlements, villages and houses, together ide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lying concepts of Shan architecture, meanwhile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olis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ethnicity, geography, social system and the production of dwellings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16.
潘莹  韩加米  施瑛  白芮 《中国园林》2022,38(12):70-75
硇洲岛作为中国第一大火山岛,是中国南海生态景观和传统文化景观保留较好的岛屿。岛内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对可持续性岛屿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风景园林学、人文地理学、海洋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GIS对硇洲岛101个聚落进行落点,结合传统时期聚落的产业属性,分析海岛产业的开发时序。选取“滨海距离”“火山地质地貌”“岛屿土壤类型”“地下水资源”“岛礁空间分布”为敏感因子。探讨主要因子对聚落空间分布的机制,总结归纳出海岛聚落的景观格局特征。试图通过对硇洲岛传统聚落景观的分析,解析海岛先民是如何适应海岛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适宜的海岛产业景观,并建立较为宜居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民居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民居研究的两种方法 ,即文化人类学方法、社会人类学方法作了分析与比较 ,认为两种方法的学术取向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互为补充。并且指出中国民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人”规划理论是“人”在自存共存的平衡原则下创造的最优空间,而民族村寨作为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类聚居形式,具有典型“城市人”匹配典型人居的空间属性。因此,基于“城市人”规划理论,结合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族村寨典型案例,归纳民族村寨的空间特征,从传统的传承与现代性调整,塑造典型“城市人”匹配的典型人居、民族文化的还原与功能再造,促进典型“城市人”与文化活态关系的建立、关注多方利益主体,实现典型“城市人”自存-共存需求的最优平衡三个维度探讨“城市人”视角下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为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四川藏区是一个由多民族多文化组成的区域,有着独特的聚落形态。而康定作为康巴地区贸易枢纽交通重镇,是汉藏文化的交汇点,特殊的地理和文化区位造成康定聚落形态的独特性和建筑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该文以"聚落—街巷—建筑"的脉络结构,对康定县炉城镇传统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探讨聚落的街巷空间形态的同时,总结了聚落以藏族建筑为主的多种建筑类型并存和不同建筑文化兼容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