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废陶瓷机制砂作为细骨料,研究废陶瓷机制砂取代率与细度模数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废陶瓷机制砂表面粗糙,因此采用适量废陶瓷机制砂取代河砂可增大颗粒间摩擦力,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但工作性能变差,最佳取代率为50%.废陶瓷机制砂取代率为100%时,降低其细度模数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同时使得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细骨料品质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强度的影响规律,本文进行了砂率、不同细度模数细骨料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砂率存在最优值,最优砂率时,混凝土的工作性与强度均达到最佳;细骨料品质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影响较大,好级配的机制砂工作性最好,河砂工作性也可以,但低品质机制砂严重影响到了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细骨料品质对抗压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2014,(7)
尾矿和天然河砂可以填补机制砂中细颗粒的不足并与机制砂组成级配良好的混合砂。本试验研究了河砂和铜尾矿取代机制砂制备混合砂的MB值、级配及不同水灰比下砂浆的性能。结果表明:混合砂MB值随河砂取代量的增加而降低,随铜尾矿取代量的增加而增加;河砂使混合砂中粉料含量降低、细度模数略有降低,而铜尾矿使混合砂粉料含量增加、细度模数降低;砂浆稠度随着河砂取代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随铜尾矿的增加而增大;河砂或铜尾矿掺入机制砂时,砂浆抗折抗压强度均有所提高;相同流动度下,掺入河砂砂浆的干缩率减低,而掺入铜尾矿则使其增加。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2016,(1)
分别采用不同品质的I类、II类和III类再生细骨料按照不同的取代率制备再生细骨料混凝土,通过试验重点研究再生细骨料的品质和取代率对不同水泥用量体系下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天然河砂混凝土,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明显较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也较低,但随着再生细骨料品质的提升和取代率的降低,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明显得到改善,当水泥用量为500 kgm3且I类再生细骨料取代率为25%时,其混凝土的用水量仅增加1.2 kgm3,抗压强度仅降低5.4%。最后由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制备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再生细骨料的取代率宜取到50%;制备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则应选取I类品质的再生细骨料,且其取代率不宜大于25%。  相似文献   

5.
使用不同中试工艺制备的全再生细骨料配制湿拌砂浆,研究制备工艺对砂浆性能的影响,在采用优选工艺基础上,探究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及部分取代胶凝材料应用于砌筑、抹灰及地面砂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制备工艺对全再生细骨料砂浆的稠度和抗压强度有一定影响;胶砂体积比相同时,能通过掺加附加水得到稠度和抗压强度与河砂砂浆相近的全再生细骨料砂浆;用全再生细骨料等体积全取代河砂配制砌筑、抹灰及地面砂浆3种湿拌砂浆是可行的,并可进一步取代10%以内的胶凝材料制备抹灰砂浆和地面砂浆。  相似文献   

6.
应用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旱砂含泥量、细度模数及取代河砂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砂各因素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的顺序为旱砂取代河砂量细度模数含泥量,旱砂的含泥量为6.0%、细度模数为1.8、取代普通河砂量为25%时混凝土的和易性最好,此时坍落度为230 mm;在试验范围内,旱砂各因素对硬化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张乔  习康 《山西建筑》2008,34(17):175-176
主要研究了粗、细骨料粒径、级配以及砂率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测定了在基准配合比下,砂的细度模数变化以及碎石颗粒级配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并就骨料粒径、级配的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细集料对砂浆抗渗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前 言水泥防水砂浆作为刚性防水材料 ,在防渗、堵漏工程中应用广泛。水泥防水砂浆的品种很多 ,抗渗性能也有所不同 ,但其组成材料不外乎为水泥、细集料和改性材料。细集料主要起骨架作用 ,本文研究表明砂子的细度模数大小对防水砂浆抗渗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2 原材料(1)砂子 :选用细砂、中砂、粗砂 ,其技术数据详见表 1。(2 )水泥 :选用 42 5R普通硅酸盐水泥 ,其主要性能指标见表 2。表 1 细度模数不同的河砂性能对比规格 细度模数μf含泥量/ %泥块含量/ %堆积密度/ (kg/m3 )紧密密度/ (kg/m3 )空隙率/ %累计筛余 / %筛孔尺寸…  相似文献   

9.
《国外建材科技》2015,(5):11-14
对比分析了珊瑚礁砂细骨料与天然河砂、机制砂之间性能差异,并采用微观测试方法分析了珊瑚礁砂的化学成分与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珊瑚礁砂细骨料具有细度模数小、轻质、多孔与吸水率高等特点;其主要岩相为方解石,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其表面粗糙,布满孔隙,具有多层状结构与笼状结构。采用珊瑚礁砂配制混凝土较天然河砂混凝土需提高单方用水量与外加剂掺量,适当降低容重。  相似文献   

10.
再生细骨料采用强度比作为技术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压强度比能够反映再生细骨料的品质,可作为区别再生细骨料品质的技术指标.水泥品种和再生细骨料的细度模数会对强度比产生影响,在测定时需规定水泥品种并考虑细度模数的影响.笔者给出了强度比的概念和试验方法,并据此对再生细骨料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质量分数风积砂代替河砂配制风积砂混凝土,研究其基本力学性能和影响机理.用核磁共振(NMR)技术、CT切片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混凝土内部孔隙演变特征、受荷面的初始损伤、界面过度区(ITZ)结构形态及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基于美国ACI经验模型,构建了考虑砂子细度模数或者比表面积变化的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风积砂掺量为20%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最优;适量风积砂改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机理在于其优化了颗粒级配,改善了混凝土内部孔径分布范围及ITZ结构,减小了受荷面的初始损伤;建立的抗压强度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机制砂混凝土在单轴应力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分别以广西地区石灰岩、卵石、玄武岩3种岩性机制砂为细骨料,以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制作了24个150 mm×150 mm×300 mm标准棱柱体混凝土试件和24个150 mm×150 mm×150 mm标准立方体混凝土试件,以河砂混凝土为对比试件,进行了单轴抗压试验,获得了试件在单轴受压下的抗压强度和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通过拟合得到了适用于机制砂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本构方程。基于试验数据,提出了机制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不同岩性的机制砂混凝土破坏形态大致相同; 机制砂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趋势与河砂混凝土相似,在曲线的上升段,机制砂混凝土与河砂混凝土基本重合,但在下降段,机制砂混凝土脆性较大,曲线比较陡峭; 基于Sargin模型拟合得到的机制砂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与试验全曲线吻合较好; 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不同岩性细骨料的物理特性有关,随着细度模数的增大或石粉含量的增多,机制砂混凝土试件峰值应力与峰值应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当水灰比在0.3~0.4之间时,建议机制砂混凝土换算系数取为0.77; 卵石机制砂混凝土弹性模量均高于石灰岩和玄武岩机制砂混凝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风积沙等质量替代河砂来配制风积沙混凝土,并对其进行抗冻性试验,同时借助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其冻融孔隙演变特征.研究表明:评价风积沙混凝土抗冻性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指标比质量损失率指标更为精准;经冻融循环后,风积沙混凝土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增大,其中风积沙替代率为40%的风积沙混凝土束缚水饱和度增大、自由水饱和度减小,其抗冻耐久性最佳;风积沙混凝土的孔隙分布会影响其抗冻性的优劣,冻融循环后若孔径小于10nm的孔隙增多且大于100nm的孔隙减少,则可延缓混凝土冻融损伤,若孔径小于10nm的孔隙减少且大于100nm的孔隙增多,则会加剧混凝土冻融损伤.  相似文献   

14.
当前,机制砂是代替天然河砂最普遍的材料,但机制砂存在级配不均匀、石粉含量过高、生产过程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等问题。该文结合我国西部地区沙漠砂资源丰富的情况,开展了沙漠砂+机制砂混凝土(Desert sand +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DMC)的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不同沙漠砂替代率对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规律:DMC的强度与弹性模量随龄期逐渐增长,养护14d和28d时DMC轴心抗压强度随着沙漠砂替代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沙漠砂替代率为20%时达到峰值。试验发现,DMC抗压强度受沙漠砂替代率的影响要大于弹性模量的影响。基于混凝土可压缩堆积理论,考虑沙漠砂和机制砂混合后堆积密度的变化及机制砂与沙漠砂在外观几何形状上的差异,并将混凝土二元混合料堆积模型扩展到细骨料堆积物理参数的分析中,建立了DMC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模型精度较高。通过案例分析,在保证车站结构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前提下,当采用20%DMC时,由于减少了细骨料中机制砂的使用,案例的材料碳排放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天然河砂资源紧缺,基于叙毕铁路川滇段某标段隧道工程大量采用机制砂施作隧道衬砌混凝土的现状,为揭示铁路隧道衬砌机制砂与河砂混凝土耐久性能方面的差异,考虑细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养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电通量与碳化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强度等级的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高于河砂混凝土约6%~10%,且混凝土耐久性能随强度等级的提高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耐久性能明显优于隧道内自然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分别提升约43%、37%。根据试验结果,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加强衬砌混凝土养护以增强其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风积沙等质量替代河砂,制备了不同风积沙替代率的混凝土,并探究了其在清水和质量分数为3%,6%的MgSO4溶液中经历冻融循环后的损伤失效规律.借助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风积沙混凝土内部微观孔隙变化及水化产物.结果表明:在6% MgSO4溶液中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的损伤最小;随着风积沙替代率的增加,混凝土孔隙度降低,自由流体饱和度下降,抗渗性增强;MgSO4与水化产物反应生成的钙矾石会填充试件孔隙,进一步抑制MgSO4参与反应;风积沙混凝土具有合理的孔隙结构且渗透率较低,其在不同冻融介质中的抗冻耐久性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因素重复试验的方法,考察橡胶粉等体积取代不同比例砂子(取代率)及橡胶粉的粗细程度(细度模数)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规律,即只考察橡胶粉的取代率和细度模数两个因素,其余的试验条件基本保持不变。方差分析表明:橡胶粉掺量对混凝土7,28 d的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影响都特别显著。橡胶粉粗细程度对混凝土7,28 d劈裂抗拉强度影...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粗骨料(石灰石碎石、再生粗骨料)、细骨料(河砂、人工砂、再生细骨料)两两相组合,共配制6组高性能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测试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收缩和徐变4个性能指标并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骨料类型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弹性模量、收缩和徐变性能都有显著影响。粗骨料对弹性模量和收缩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细骨料对徐变的影响较为显著。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收缩、徐变早期发展较慢,而中后期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普通混凝土;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发展速度始终远快于普通混凝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粗、细骨料类型和骨料种类的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9.
Typical effects of coarse and fine aggregates on the long-term properties of sea san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SSRAC) are analyzed by a series of axial compression tests.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ine (coarse) aggregates are considered: sea sand and river sand (natural and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s). Variations in SSRAC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ages are investigated. A novel test system is developed via axial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and th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method to obtain the deformation field and crack development of concrete. Supportiv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SSRAC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replacement percentage and increasing sea sand chloride ion content. The elastic modulus of SSRAC increases with age. However, the Poisson’s ratio reduces after 2 years. Typical axial stress–strain curves of SSRAC vary with age. Generally, the effect of coarse aggregates on the axial deformation of SSRAC is clear; however, the deform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oarse aggregate and cement mortar reduce by adopting sea sand. The aggregate type changes the crack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agation of SSRAC. Finally, an analytical expression is suggested to construct the long-term stress–strain curve of SSR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