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6种制油工艺所得的普通油茶籽油进行了质量安全指标及活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明显的影响: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品质最好,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2 mgKOH/g和0.01 g/100 g,且油色较浅,色值R 3.0,Y 33.9,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从活性成分来看,油茶籽全籽液压所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和角鲨烯含量均为最高,为17.8mg/100 g,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所得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压榨方式所得的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风险很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制油方式;与螺旋榨相比,液压榨温度较低,较好保持了油茶籽油中固有的成分,保留了原有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油茶籽油的安全生产,针对目前部分油茶籽油产品中存在的苯并(a)芘、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品质不稳定,功能性营养物质流失等问题,通过对油茶籽油加工技术的深入调研,分析了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现状,提出了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包括油茶果前处理,油茶籽预处理、压榨,油脂浸出,油脂精炼,油脂包装、储存与运输等各生产加工过程的技术规范,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培训、设备与生产场所管理方面的技术规范。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提出,可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并通过及时更新技术将其应用于标准化建设中,实现对行业的升级改造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3.
4.
从油茶籽油生产的原料、工艺、设备、产品包装、储存等环节入手,研究了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来源及防范措施。结果表明:茶籽原果本身含有极微量的邻苯二甲酸酯,但不是油茶籽油邻苯二甲酸酯污染主要来源;油茶籽油加工环节使用的加工助剂均未检出邻苯二甲酸酯,不是油茶籽油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来源;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接触的塑料制品,油样温度越高,或油样与含邻苯二甲酸酯的塑料制品接触时间越长,塑料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向油样的迁移量会增加;对于受到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油茶籽油可以采用脱臭工艺将其去除,从而有效解决邻苯二甲酸酯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6.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7.
8.
9.
油茶籽油加工和油茶资源综合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油茶籽油的理化特征和油茶籽的组成,详细论述了油茶籽制油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油茶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及生育酚、角鲨烯等天然成分,是一种营养、安全的食用油。同时油茶籽油具有护肤、吸收紫外线等功效,茶皂素具有起泡、去污、止咳、利尿、杀虫等功效。因此,油茶籽油、茶皂素在化妆品、日用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油茶是值得我国大力发展的特有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探明我国贵州地区独特的高寒山区和低热河谷区2个自然环境下本地特有油茶物种的油茶籽油品质的差异性,同时选育优质木本油料品种,从威宁短柱油茶和册亨红球油茶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稳产、抗病的优株共计14份,对2种类型油茶单位冠幅产量、茶籽油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与功能性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油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威宁短柱油茶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册亨红球油茶,而单位冠幅产量低于册亨红球油茶;2种茶籽油的脂肪酸均由SFA、MUFA和PUFA组成,3种成分含量最高的分别为WN-8(14.72%)、QXN-5(84.75%)和QXN-4(11.17%);茶籽油功能性活性物质主要包括α-VE、总酚、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7.90 mg/100 g(WN-1)~34.27 mg/100 g(QXN-3)、3.41 mg/kg(WN-9)~40.46 mg/kg (WN-8)、79.33 mg/kg (QXN-2)~364.73 mg/kg (WN-7)、204.40 mg/kg (WN-6)~350.10 mg/kg (WN-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油脂质量排名... 相似文献
13.
14.
以羧甲基化茶籽多糖对O_2~-·的比清除率作为茶籽多糖羧甲基化修饰的衡量指标,优化NaOH、一氯乙酸钠反应体系对茶籽多糖进行羧甲基化修饰的条件,并探讨羧甲基化茶籽多糖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乙醇体积分数,茶籽多糖与NaOH、一氯乙酸钠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羧甲基化茶籽多糖对O_2~-·的比清除率的影响;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羧甲基化茶籽多糖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茶籽多糖羧甲基化修饰的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茶籽多糖与NaOH、一氯乙酸钠的质量比1∶3∶2,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 h。在最佳条件下,羧甲基化茶籽多糖对O_2~-·的比清除率为0. 600 mL/mg,取代度为0. 624。羧甲基化茶籽多糖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较茶籽多糖有明显提高。茶籽多糖羧甲基化修饰有利于提高茶籽多糖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特征组分。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84.4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2种油脂主要三酰甘油均为OOO、SLO、LOO,但相对比例各不相同;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927 mg/kg,主要组分为β-谷甾醇和Δ7-豆甾烯醇,占甾醇总量80%以上。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90%以上;前者角鲨烯含量为21~336 mg/kg,后者为108~198 mg/kg。研究可为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在植物的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及对环境因素的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构建油茶种子转录组数据库,以及油茶种子果实膨大期和油脂合成高峰期的表达谱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油茶种子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种子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非冗余基因Unigene序列共212条,包含PIK、PIPK、PIS、DGK、PLC等12种关键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显示,油茶种子果实膨大期和油脂合成高峰期调控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的关键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克隆、调控这些关键基因将有利于研究油茶种子发育过程中磷脂酰肌醇信号途径与其他信号途径的相互作用,为提高油脂含量、培育高品质油脂的油茶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贮藏条件下油茶籽品质及生理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延长油茶籽的加工期限,将含水量为6%、13%的油茶籽分别贮藏在25℃、室温、4℃,相对湿度(RH)50%~65%条件下,观察贮藏期间品质及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所有实验贮藏方法,油茶籽贮藏90d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劣变现象,贮藏品质下降。对不同处理贮藏效果的综合评价,最好的贮藏条件为温度4℃、油茶籽含水量6%,能明显抑制呼吸强度和脂肪酶活性,保持较高蛋白质、脂肪、糖等内含物质的含量,阻止油茶籽品质的劣变;其次为温度4℃、含水量13%,最差的为温度25℃、含水量13%。低温和低水分含量可有效提高油茶籽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湖南本地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茶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和消光系数的分析方法.方法 搜集30批次油茶籽油,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籽油的总黄酮值、多酚含量和消光系数,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测定油茶籽油中11种脂肪酸成分.结果 确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不同参数指标中茶... 相似文献
19.
20.
以油茶籽饼为原料,优化脂肪酶-蜗牛酶提取茶籽多糖的条件,探讨酶提茶籽多糖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酶解温度和p H、酶解时间、酶添加量、脂肪酶和蜗牛酶质量比对茶籽多糖得率的影响;测定和比较酶提茶籽多糖与水提茶籽多糖对O2-·、DPPH·、·OH、ABTS+·4种自由基的清除率;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酶提茶籽多糖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脂肪酶-蜗牛酶提取茶籽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35℃、p H 7.0、酶解时间2.5 h、酶添加量2.0%、脂肪酶和蜗牛酶质量比2∶3,在此条件下茶籽多糖得率可达5.83%;酶提茶籽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强于水提茶籽多糖。酶提茶籽多糖具有作为油脂抗氧化剂的潜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