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迪  李嘉祥  崔亚楠  周磊 《园林》2022,(8):30-36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政府、村民、专业者和社会力量多方共治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基于现有乡村治理模式,分析影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因素,提出以外生型为主,中介型与内生型同步的乡村环境参与式营建模式,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及职责,阐述参与的原则、机制、流程和具体方法等,为促进乡村社区共治和共享提供系统性、可操作的实施路径。通过参与式营建模式的引入,发挥乡村集体智慧,凝聚价值共识,唤醒场地活力,实现可持续管理、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2019,(6):55-63
乡村集中社区建设蕴含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其建设类型也深受乡村治理模式的约束。基于乡村集中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之间内在关联,建立了一个理论动态分析框架,并以苏南为例,从乡村治理变迁的视角,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社区类型演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模式出现由"汲取型政权"下的乡村有限自治,向"财政下乡+土地资本化"下的项目治理,再向乡村多元治理方向转变。在乡村治理变迁推动下,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呈现由"村社自主建设"到"政府主导建设",再到"多元主体共建"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一系列的乡村建设难题都会归结到乡村治理,因此探讨乡村治理变化中的内在逻辑和趋势尤为必要。回顾广州市乡村治理的历史,可以发现乡村治理的变迁经历了传统乡村阶段、政权挤压阶段、改革开放后阶段,在后农业税时代背景下,乡村表现出权力格局重构、治理主体多元及生产规则重建等异化特征,出现了组织型、精英型和项目型3种类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以平衡的方式将国家权力嵌入乡村以稳定基本盘,对主体和资源进行重组升级以提升治理的运行逻辑,而项目资源的倾斜则是推进当前乡村治理升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后,城镇化再次被提到重要高度。随着农村"被城市化"的异化现象,城镇化的乡村工业化路径被重新提出。但乡村工业化历史上的珠江模式、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都曾陆续遭遇城镇化困境。是否如现代化理论的论断,后发国家难以通过乡村工业化来实现城市化?本文阐释河北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生,认为其重现了英国工业革命时的景观。这对我们有两个启示:第一,城镇化需要以乡村工业化为基础,不能完全依靠外部产业和自上而下地"被城市化",而需要培育内在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第二,城市化并不是有了乡村工业化就能自然进化,而是多种力量有意识共同规划和建设的结果。因此,政府应顺应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并尽量避免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景观作为农村地域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源,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其对于乡村振兴的价值,并提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发展路径。文章在分析乡村景观建设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乡村景观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乡村景观与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等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乡村景观与产业融合发展、与村民生活创新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路径,重塑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景观,有效提高村民经济收益,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实现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国城乡发展从“乡土中国”演变到“城市中国”,正逐步向“城乡中国”转变,乡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聚落结构等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亟待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乡村空间治理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江苏省作为全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已进入了“城乡中国”时期,并积极在一盘棋谋划空间、“三生”空间联动治理和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实践。以江苏实践为例,通过对江苏乡村空间治理的历程回顾,总结提出江苏三个不同时期的乡村空间治理阶段及其重点、逻辑和特征,认为江苏探索出了“规划统筹—行动协同—政策合力”的乡村空间治理系统路径,为新时期的乡村空间治理提供了现实样本,并从理论框架、治理模式和治理规则对江苏乡村空间治理实践的模式特征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丰富完善乡村空间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主要包括遵循乡村发展“人—地—产”耦合运行系统的理论框架、针对四类乡村探索了与其相适应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发挥了村庄规划作为乡村空间治理基本规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发展阶段,黄土沟壑区乡村治理的空间范畴、配置动力、行动主体已发生变化。面向生态安全到生态持续、经济脱贫到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变化,针对乡村治理载体、治理动力、治理主体呈现的空间要素分散治理、资本价值诉求冲突、参与治理意愿减弱等问题,基于乡村空间流域化特征,依托次沟流域构建乡村治理单元,文章提出功能协同、价值协调、主体协作3大治理路径,以促进乡村空间要素、资本要素和行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业界研究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弘扬新乡贤文化,鼓励、支持新乡贤参与基层自治,符合当前政策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农村政治参与多元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市新乡贤参与下的乡村治理实践,思考如何让新乡贤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最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类型划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指导”是 制定乡村规划的基本原则,其前提是对“地” 的属性和村的“类”别划分进行深入研究。 文章首先通过归纳分析法,从乡村类型划分 的视角、方法、结果三个方面对我国乡村类 型划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归纳与 全面的分析,发现研究视角可分为单一视角 及复合视角两大类,划分方法可分为质性研 究方法为主及数理分析方法为主两类,研 究视角与研究结果对应模式可分为“组合矩 阵”模式、“突出特征”模式、“典型”模式 三种;其次在分析中国乡村类型划分的主要 成果和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在这一领域 涌现出一批实证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 题,有一定提升空间,提出应在注重乡村类型 研究、完善类型体系构建、创新划分方法技 术、加强划分结果应用四个方面得到完善和 提高。  相似文献   

10.
乡村地方性景观在复杂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呈现着动态的生态适应与分化重构,揭示其重构机制是乡村多元特色保护和宜居化发展的基础。以受生态约束的兰考县典型乡村为例,梳理了生态适应视角下,兰考乡村地方性景观在县域集中性生态治理与适应、乡村地方性景观分化与重构2个阶段的行动者网络过程,分析了伴随着的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建筑分布格局、院落空间形态等景观特征演化;并对乡村地方性景观分化重构的机制进行了剖析,发现生态约束的程度变化主导着景观重构的阶段演替,且生态适应路径差异化变迁推动乡村景观分化为原生型、拼贴型和迁移型等地方性类型,为乡村的多元定位与转型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是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阵地之 一,对乡村建设的认知,对学科发展起着重要 的影响。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开启乡村 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使乡村建设面临了 新的机遇与挑战,城乡规划学科需发挥学科智 慧,积极应对。文章从狭义及广义的乡村建设 概念入手,指出乡村建设的内涵不仅是物质空 间建设,还包括“人”的建设。这种广义的乡村 建设在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和 建设重点。通过梳理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可看出乡村建设受到国家治理范式、城乡关系 语境、价值观念体系的影响,当前我国乡村建 设面临各级乡建主体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 点认识不统一、城乡人均可支配资源及其价值 差距日益增大、乡村建设对村民主体关注度不 够的挑战,进而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 下,预判乡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提出若 干策略建议,明晰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乡村策划:寻找乡村触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辉 《室内设计》2016,(2):15-17
针对近期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中 普遍存在的照搬城市规划理念、不切实际、 实效性弱等问题,借鉴建筑策划和城市触 媒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图通过强调乡村触 媒找寻乡村策划,寻求一条适合乡村自身 “系列发展”需求的、可以激发乡村活力的、 “反规划”的乡村建设之路:强调触媒的乡 村建设应该基于一村一策的、过程调适的 策划和界定,而非“八股”的、终结版的规 划和设计。  相似文献   

13.
郎嵬  陈金凤  陈婷婷 《室内设计》2023,38(3):134-140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 理主体经历了从一到多的过程。为了提高乡村治 理的持续动力,如何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值得深入探讨。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凤和村与 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山塘村作为案例,通过实 地调研对两村进行比较分析;从协同治理理论 出发,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与中国实际情况整理 适于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协同治理模式及机 制。研究发现,凤和村属于强劲外生资本介入模 式,经济实力的强劲使得协同治理进行得较为顺 利,清晰有效的协议是其首要保障;龙山塘村则 是较强内生实力支撑模式,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治 理趋于本土化。本研究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 治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当下民宿的发展诠释精品乡村民宿的定义,并借鉴生态系统的理论,提出提升村域环境和链接乡村产业的民宿生态系统营建策略,试图探索近年来精品乡村民宿因为缺乏对外环境建设的思考而产生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杨帆 《室内设计》2019,(5):49-55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 后,城乡规划学科迫切需要拓展对乡村的研 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指出目前 国内乡村规划领域的研究,还缺乏在法律支 撑、治理机制和规划技术表达手段三方面进 行探索和积累。其一,规划界未厘清宪法、物 权法、村组法、自治条例、土地法、环保法等 对乡村规划行为的影响和赋权关系,导致乡 村规划法律依据存在盲点。其二,规划界未 重视乡村社区的自治特征,对自治权力与行 政干预权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普遍忽视。其 三,规划界在乡村地区采用城市规划的调研、 编制和沟通方式,还未针对性地探索适用于 乡村地区的规划调研、空间表达手法和沟通 模式。这些都从根本上决定了乡村空间规划 的理论、体系与内容,以及乡村规划的实践效 果。指出,综合考虑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形成 一套逻辑自洽、适应国情的乡村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6.
闽北在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推进传统村落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资金和空间的限制,导致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动力不足,存在空心化发展和农宅闲置的现象,如何将其作为资本参与市场,推动乡村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南平市石圳村为例,对村庄的建设使用情况和村民意愿进行调研,分析了农宅闲置与流转困难问题的深刻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实现闲置农宅和宅基地合理流转和推动规划实施的相关制度机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汪洋  张淑芳 《室内设计》2023,38(5):54-58
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乡村人 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 容,同时也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领域。 基于我国广袤的山地自然基底,如何从山地人 居环境科学角度,有针对性的融入山地乡村空 间治理模式建构的国家任务,是一个具有时代 意义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近20年山地乡 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凝练并总结 了相关研究的主要领域、特点和研究趋势。立足 于乡村振兴国家任务,从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 内在要求出发,探讨了以村为基本单元的人居环 境区划空间治理模式,设计了山地村庄空间治理 的基本内容与优化框架,以期为西部山区乡村 振兴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Mark Scott 《Housing Studies》2009,24(6):755-774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lanning policies for rural hous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Ireland. Drawing 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to policy analysis, the paper examines competing narratives of ‘the rural’ within the policy arena that underpin a fragmented approach to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vidence points to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spheres of public policy marked by a stra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ommunities and regulatory planning, not least with regard to the preferred shape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 It is argued that any housing policy for rural areas must give full regard to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of rural life and not just the criteria of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In this context, partnership based local planning processes would enable the exploration of competing rural narratives to be re-orientated towards local needs, capacities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local people and the adop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values within the policy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乡村人居环境可以解析为秩序与 功能两大属性内容。从整体到局部,秩序可 细分为格局、肌理、形制、形式,功能可以细 分为面域、点域。有机秩序是传统乡村人居 环境的核心特征和差异优势。面对乡村有机 秩序退化、现代功能滞后的现状,应建立有 机秩序修护、现代功能植入的有机更新理 念,实行以低度干预、本土融合、原型调适 为核心的营建方式,以及“乡村更新共同体” 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 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汇聚力量推进乡村 建设行动。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和近年来我 国各地相关实践综述,并结合笔者8年来组 织同济师生团队参与浙江黄岩乡村建设的实 证,提出高校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具有6大优 势,即:以研究为先导汇聚科研力量精准施 策;以文化为视角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 导乡建适用技术应用;多学科交叉综合决策 咨询;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再指导实践;持续 跟进的在地化服务。展望“十四五”,以校地 合作更好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提 出6点启示,即:明确中央提出乡村建设行动 的特定目标;注重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以邻 近原则开展校地乡村建设行动;开展知识技 能培训;组织保障给予可持续校地合作政策 支撑;加强专业化指导和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