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涛  温巧燕  张华 《软件》2011,32(6):93-96
无限传感器网络需要一种有效的、灵活的入侵检测方法来抵御入侵。根据无限传感器网络的特征,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动态入侵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四种Agent,监控Agent、检测Agent、响应Agent和管理Agent。多个Agent分部合作,并采用异常检测算法进行检测,从而提高了无限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降低了入侵检测时的能耗。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MA的无线传感器网络IDS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分簇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将入侵检测技术与移动Agent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MA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方案,采用多个Agent模块分布协作,运用一种基于聚类的入侵检测算法,从而达到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降低入侵检测能量消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异构网络具有结构复杂、多重覆盖面积大等特征,使得网络入侵检测较为隐蔽,为网络安全运行造成威胁,为此,设计基于Agent人工智能的异构网络多重覆盖节点入侵检测系统。通过检测Agent和通信Agent装设主机Agent,以Cisco Stealthwatch流量传感器作为异构网络传感器检测攻击行为,采用STM32L151RDT6 64位微控制器传输批量数据,由MAX3232芯片实现系统电平转化,实现硬件系统设计。软件部分设计入侵检测标准,利用传感器设备捕获网络实时数据,通过Agent技术解析异构网络协议并提取数据运行特征,综合考虑协议解析结果及与检测标准匹配度,实现异构网络多重覆盖节点入侵检测。通过系统测试得出结论:设计的基于Agent人工智能的异构网络多重覆盖节点入侵检测系统入侵行为的漏检率和入侵类型误检率的平均值仅为6%和5%,能够有效提高检测精度,减小检测误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目前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代理的分布式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并分别从主机Agent、分析Agent和中心Agent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展望了当前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目前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代理的分布式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并分别从主机Agent、分析Agent和中心Agent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展望了当前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移动Agent的智能化入侵检测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IDS及移动Agent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基于Agent的入侵检测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结构.本结构模型在充分利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优点的基础上,利用移动Agent技术,克服目前入侵检测系统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合作方面的弱点,使二者结合在一起,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安全性能.分析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和移动Agent自身的安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入侵检测技术难以适应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动态性和资源有限等特点的问题,本文将人工免疫原理和Agent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簇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入侵检测机制(IMAIDM);给出了免疫Multi-Agent模型描述、多Agent的功能定义以及相关算法。实验表明,IMAIDM具有检测率高、自适应能力强、能耗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智能代理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通用入侵检测系统的存在的缺陷,分析了Agent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模型利用Agent的移动、自治特性,将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结合起来,增强了入侵检测系统对分布式网络的协同检测能力,有效降低网络通信负荷,提高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文章阐述了该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免疫系统特性及其无线传感器网络Multi-Agent系统相似性的基础上,将生物免疫机理同入侵检测技术相结合,搭建了一个基于生物免疫原理的Multi-Agent入侵检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并引入了疫苗提取与接种技术,增加了记忆免疫细胞的多样性,提高了系统检测率。针对分簇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该模型采用分层结构组织各种Agent,不同层次的Agent分工与检测任务都不同,通过对仿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系统有利于降低节点的能耗,延长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当前的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缺陷,介绍了移动Agent的概念及其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MABDIDS。MABDIDS利用移动Agent的优点,设计了针对主机和网络两种环境而分别具有不同运行机制的两种检测主体,通过将多个监控节点组织成层次结构来协同实现分布式入侵检测,解决了当前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CIDF(Common Intrusion Detection Franlework,通用入侵检测框架)的基础上,引入了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Agent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模型通过静态智能Agent和移动Agent技术实现了分布式的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相结合的入侵检测,在技术上采用模式匹配和协议分析,并且采用了PGP技术和数字签名方案进一步实现了入侵检测系统自身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虚警率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用户,其原因可以部分归结为知识表示能力不足和IDS缺少协同工作。针对上述问题,融合Agent和本体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入侵检测本体知识库,提出一种基于Multi-Agent和本体的分布式IDS系统。该系统采用以本体为核心的多层次、分布式体系结构,从功能上分为探测器层、协同分析器层、知识管理层,从结构上由知识管理Agent、主机入侵检测Agent、网络入侵检测Agent、日志入侵检测Agent以及其他入侵检测Agent组成。各入侵检测Agent间协作采用合同网模型和熟人模型的协作算法。经过实验分析验证,该系统一方面提高了各检测器的协同工作能力,降低了虚警率,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各检测器的通信量,提高了其协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述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移动Agent的优点,并将移动Agent技术与分布式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新型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BMA,它具有传统入侵检测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可测量性和容错性,真正实现了分布式入侵检测。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实现HIDS和NIDS的互补,充分利用Agent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有效解决了传统集中式处理的单点失效问题,同时降低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了入侵检测系统计算的分布化,提高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性能及其可靠性,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更好的满足大规模网络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实现HIDS和NIDS的互补,充分利用Agent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有效解决了传统集中式处理的单点失效问题,同时降低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了入侵检测系统计算的分布化,提高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性能及其可靠性,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更好的满足大规模网络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入侵检测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使得基于移动Agent的入侵检测技术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从讨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出发,分析了入侵检测系统中主机检测器基于移动Agent的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目前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该模型的入侵检测系统MABDIDS。系统在设计上采用分层和网络混合的体系结构,有效解决了集中处理数据所带来的网络负载问题;通过在关键节点间建立网状结构,能够较好地解决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单点失效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对大型分布式网络进行有效的入侵检测。  相似文献   

18.
陈锐 《计算机时代》2009,(10):18-20
提出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讨论了该系统的结构及其Agent机制;深入探究了移动Agent技术在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预测了未来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中的Agent模型,对Agent的设计、通信机制、知识表达、入侵判断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针对当前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系统将新型分布式处理技术移动Agent与入侵检测融为一体,实现了基于该模型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