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电压型变频器和异步电机二相/三相制动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和控制策略经实验和实际运行证明是解决电压型变频器制动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并根据异步电机本身非线性的动态数学模型,构造出两相静止坐标系α、β下基于MATLAB环境的异步电机二相/三相制动的仿真模型。通过对动态过程仿真,详细分析了变频器进行二相/三相制动的原理,同时验证了这一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变频器的应用及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交 -直 -交电压型变频器的应用领域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了我国变频器市场及国产变频器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无环流交鄄交变频器最大的缺陷是对电网产生无功功率冲击和谐波公害,为此提出了高性能绿色交鄄交变频器的概念。通过交鄄交变频器与电力无源滤波器组合,合理控制变频器环流的大小,可实时补偿无功功率。滤波器使新型交鄄交变频器系统的谐波得到抑制,环流不但使系统最高输出频率从33%的输入频率提高到80%输入频率,而且基本上消除了输出电流畸变。通过传统的交鄄交变频系统和高性能绿色交鄄交变频系统性能的对比证明,后者明显具有更高的输出性能,同时消除了对电网的污染,达到了绿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文华 《东方电机》2004,32(4):64-67
本文介绍了我公司首台900kW 交-直-交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的设计和研制过程。随着可控硅电子技术的发展,该类电动机已逐渐成为传统直流电动机的替代产品,在钢厂和矿山等行业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5.
宋昌林  李治 《电机与控制学报》2002,6(2):105-107,114
交-直-交电力机车相对于直流机车有着更优越的运行性能,但其开发却是一个慢长的过程,原因是异步电机的控制系统比较复杂,开发难主工大,并且电机的控制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机车的运行性能。结合电力牵引调速系统的特点,介绍了牵引电机在低速、高速以及弱磁条件下的控制方法,结合定子磁链定向理论提出了电机在低速下的转差计算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用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马小亮 《电气传动》2012,42(10):3-8
有两种常用的4象限变频器交-直变换电源:晶闸管整流/回馈电源及AFE,它们各有优点及问题,都不令人满意。介绍一种新的电源IGBT整流/回馈电源,性能和价格都居于上述两种之间,给使用者多提供一种选择。它的许多特点将使它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特别是在中压变换、公共直流母线及4象限H桥级联中压变频领域。  相似文献   

7.
交-直-交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轧钢工艺场合较多地采用交流同步电动机传动的情况,论述了利用6SE70系列逆变器、6RA70直流调速器及可编程控制器研发同步机交-直-交传动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安阳、北台、宁波1 780 mm热连轧卷取机上,此方案的研发及成功实施,为中型容量交流同步电机提供了一个性价比很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9.
讨论了采用电力电子仿真软件SABER建立同步电机交-交变频调速系统的模型与仿真方法。分析了系统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运行特性,对交-交变频器输入电流及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进行了谐波分析。指出了输出频率、死区等对交-交变频器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ABER的同步电机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模型是正确的,反映了电路实际工作情况,概念清晰,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全数字化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矢量控制系统大多采用多微机控制。而本设计采用由两片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的同步电机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方案。并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的交-交变频器装置。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是正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电压注入的新型电压源换流器,该换流器由一个12脉动换流器和一个附加电路构成.附加电路通过变压器向12脉动换流器中点注入直流电压,将12脉动换流器变为60脉动换流器,换流器输出电压、电流的谐波水平很低,不需要滤波器就可以满足系统的谐波要求.换流器主电路采用基频触发,降低了开关损耗,更适合于高电压、大功率的应用场合.分析了该换流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使用PSCAD/EMTDC软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为将来的实机制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VSC—HVDC)这种新型直流输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介绍了VSC-HVDC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原理,总结了其基本控制方式和技术特点,指出了该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VSC—HVDC的特点证明,该技术在风电、输配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电压源换流器(VSC)的高压输入取能电源的需求,提出了满足3 300 V电压等级的双管反激式高压输入取能电源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和工程应用证明了设计的高压输入取能电源具有输入电压范围宽、启动冲击电流和损耗小、性能可靠等优点,完全满足VSC的子功率模块供电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介绍了以电压源换流器、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和脉宽调制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详细阐述了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回顾了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工程应用现状,以及在我国的研究动态和应用于风电场并网的首个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设情况。相关研究表明,电压源换相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输电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电网电压不平衡时电压源型变换器的参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际电网常有三相电压不平衡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大功率电压源型变换器(VSC)的稳定运行能力,在VSC参数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已有研究表明VSC参数选取与电网相电压幅值有关,文中对此分析了表征电网电压不对称状况下的不平衡度与相电压跌落深度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电网电压不平衡程度的VSC参数设计方法。给出了与不平衡度、系统容量等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相关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参数设计方法的合理性,为VSC的参数选择提供了工程实用算法。  相似文献   

16.
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是基于电压源换流器技术的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具有小型、高效,控制灵活的特点,经济效益和环保价值可观,能有效的减少输电线路电压降落和闪变,提高了电能质量。文章介绍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VSC-HVDC)的基本原理、控制策略和技术特点。综述近年来VSC—HVDC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永磁直驱风电系统电压源型变流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电压源型变流器能在风电系统中的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建立了电压源型变流器的数学模型,将其应用于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中,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双闭环变流控制方案,双闭环采用是速度外环和电流内环控制。在Matlab/Simulink中对该种控制方案进行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变流器的控制能实现最大风能俘获功能,使发电机能向电网稳定输送功率,其电能频率与电网能频率能保持一致,并实现了单位功率因数传递电能。  相似文献   

18.
功率损耗影响电压源换流器的效率,是实际工程应用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采用多项式方法拟合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itor)厂商提供的特性曲线,建立多项式损耗模型,给出了适用性强的IGBT模块损耗计算方法.在LabVIEW下编写了损耗计算程序,对两电平电压源换流...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电压源变流器(VSC)在输配电领域应用的几种拓扑,指出工作在高电位的VSC控制单元可靠供电是核心技术之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电位VSC供电需求,通过对几种常用的直流转直流(DC-DC)拓扑进行了比较,指出双管反激拓扑更适合于高电位VSC供电。最后设计了基于双管反激的DC-DC变换器。仿真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将其应用于配电静止无功补偿器(D_STATCOM)。  相似文献   

20.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为多电平换流器家族中的一员,其技术特点非常适用于电压源换流器型高压直流(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输电领域。为了分析MMC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MMC的拓扑电路及其工作原理,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比较了其相对于传统2电平和3电平VSC拓扑的优势所在。然后分别从MMC的数学模型、调制策略、子模块电容均压、预充电、内部环流、控制方面、换流阀试验以及其在VSC-HVDC系统中的工程应用等方面,回顾了MMC目前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工程应用现状,并指出了MMC自身的缺点和今后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MMC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