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仿生感知技术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结合微型气体传感器与智能算法的电力嗅觉技术,通过检测绝缘介质的特征分解气体,可以有效评估电力设备的故障类型和严重程度。因其成本低、体积小和集成度高的优势,电力嗅觉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因此,该文针对SF6气体绝缘设备、空气绝缘设备、变压器、电力电缆和储能电池的应用背景,梳理了当前电力嗅觉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首先,总结了不同电力设备状态劣化的产气特性及内在机理,分析了特征分解气体的异同;之后,针对不同特征分解气体,总结了电力嗅觉敏感材料的研究进展与改进方向;然后,对比了陶瓷基底、柔性基底和硅基底的封装差异性,提出了电力嗅觉传感器件的芯片化、集成化发展方向;最后,讨论了基于特征工程和数据驱动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算法,点明了边缘计算技术在电力嗅觉智能算法方面的应用潜力。该文对电力嗅觉传感原理与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归纳,强调了在气体分析方法、气敏材料开发、传感器制备技术和智能算法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潜力,为电力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2.
赵振兵  熊静  李冰  王亚茹  张帅 《高电压技术》2022,36(3):1060-1067

输电线路中典型金具及其缺陷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巡检任务。针对由于金具尺度变化大且部分金具为小尺度目标进而导致金具检测精确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级联区域卷积神经网络(cascade reg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ascade R-CNN)的典型金具及其部分缺陷检测方法。在Cascade R-CNN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递归特征金字塔结构进行特征优化,纵向优化层级高级语义特征,横向反馈连接增益主干网络特征图;同时提出使用神经架构搜索(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NAS)获取空洞卷积的空洞率来扩大感受野的方式使卷积对多尺度金具特征提取更有效。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递归特征金字塔与NAS搜索空洞率的空洞卷积相结合改进Cascade R-CNN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具检测精确度低的问题。其中性能指标值提高了6.72%,最高检测精确度达到了92.34%。该研究为进一步对典型金具进行故障诊断,实现智能巡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电力IT的含义,对目前国内电力IT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市场机制导入电力工业等社会大背景下,预测电力IT及其各个侧面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4.

随着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和远程监控系统在输电、变电、配电、安监等电力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利用电力视觉技术完成对海量巡检图像的自动处理,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智能化运维水平,对我国源网荷储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通用视觉大模型的兴起,电力视觉技术正处于从传统深度学习时代向大模型时代跨越的重要节点。该文首先综述了电力视觉技术和通用视觉大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视觉大模型在多种公共场景的应用先例,探讨视觉大模型在电力视觉领域将面临的3重能力边界问题。从初步探索通用视觉大模型的潜力,到逐步构建电力视觉大模型的过程,提出4种模型应用范式以突破视觉大模型能力边界。最后分析了视觉大模型对电力视觉研究者的影响,并对大模型浪潮下电力视觉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超导电力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肖立业 《电网技术》2004,28(9):33-37,41
超导电力技术将是21世纪具有经济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超导电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和促进电力工业的重大变革.我国的国情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固有特点决定了:采用超导电力技术解决传统电力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中介绍了高温超导材料和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展望了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最后指出了我国在发展超导电力技术方面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江峰青 《上海电力》2003,16(3):191-193
建国后上海市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90年代浦东开放开发以来更是突飞猛进,由此带来了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1990年~2002年用电量增长2.4倍.生活用电量增长4.5倍,最高负荷增长3倍。上海正由一个生产型城市转向都市型、生活型城市,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在逐步淘汰污染严重、能耗大、附加值低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精尖行业;第三产业和生活用电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结合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形态,借鉴世界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轨迹,以目前日本东京用电水平作参照,对上海市的远景电力负荷作预测,并以负荷密度作校验.得出上海市的远景电力负荷将达34000~40000MW。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力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郭剑波 《电网技术》2006,30(18):1-7
在简述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电力工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和论述了我国电力科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由于我国电力需求将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而且需求规模大,作者提出当前我国电力科技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可靠性要求高、实用性强;经济效益突出、便于推广应用;加强技术先进研究、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简介了现代电源技术创新与发展的主流趋势,概述了现代电力的功率变换、灵活交流输电、定质电力、新型直流输电及同步开断等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电力电子这门新型科技正在迅速发展,专家预测,它将在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中开拓越来越大的应用范围。文章介绍了电力电子元器件发展状况,综述了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前途。  相似文献   

11.
未来NGN技术将替代传统电路交换技术实现调度交换网组网,如何结合NGN技术,实现全网调度交换组网技术的演进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文章以NGN调度交换组网个性化设计为基础,结合IP承载网的组网技术、路由技术、网络双归属等技术手段,完成调度交换网组网的安全性设计,对未来调度交换组网设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无人值守表针实时视觉自动识别与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实时表针方位自动检测方法及其在变配电无人值守中表针指示数据自动读取中的应用.在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迭代阈值法对表盘图像二值化,对二值化图像进行细化处理,利用HOUGH变换求取表针的当前位置和方向,依此在子像素分辨率下实时计算表针指示数据和越限报警.该方法可用于变配电无人值守视频监控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和众多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给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储能是电力系统实现高比例新能源发电消纳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简要分析主要储能类型的转换原理、技术优缺点、适用范围,重点探讨了热能储能以及电制氢气、电制天然气等储能技术。在此基础上,对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储能系统在发电、输电、配用电以及多能源系统互联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对储能应用面临的挑战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赵影  李超  信建国 《电气传动》2007,37(9):29-31
传统的电力变换器中的高次谐波,污染电网成为电力公害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防止电网遭受到污染,在高功率因数电力变换器方面的研究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根椐电流追踪控制技术,采用新型的控制器件,设计了以高性能的DSP芯片TMS320LF240A为核心的全数字控制系统,根椐电力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对电力变换器进行控制。由于控制系统对输入电流进行了实时的控制,可以改变输入电流的相位和大小使电力变换器的功率因数提高,从而改善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动汽车动力驱动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云 《微电机》2003,36(3):52-54
论述了当前阻碍电动汽车普及和发展的关键技术——动力驱动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及其对整车动力性能的影响 ,并从类型、原理和结构等角度重点讨论了动力驱动系统各主要部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火力发电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略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发展较快的火力发电新技术,包括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大型CFB电站技术的应用、IGCC洁净煤发电技术、大型空冷发电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和生物质发电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GIS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目前国内GIS的应用尚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提出了在电力系统深入应用GIS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可能性及其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江苏电网电能质量管理工作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近几年江苏电网电能质量的基本情况,并就江苏电网的电能质量现状和问题作了简要分析,针对电力系统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改善和提高电能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综述国外大型风电机组发展规模与设备制造技术现状,阐述国内风电产业特点与技术现状,分析风轮叶片与传动机构设计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开展风电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维氏硬度测试是一种精度高、应用范围广的硬度测量方法,但人工操作测量误差高、局限性大。本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方法,搭建维氏硬度测试平台,通过采集压痕图像并对其进行处理、运算得出被测物硬度值。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