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2.
为充分挖掘智能电网需求侧与用户参与度的响应能力,探究电网需求侧的用电负荷影响,建立了智能电网需求侧用户参与度研究模型。采用聚类算法在噪声、模糊数据中提取特征数据,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智能电网的调配用电需求量,构建收益函数模型;将用户群体划分结果与博弈论相结合,建立不同类型用户博弈论模型,并组建电网需求侧用户参与度研究模型,定义电价收益、价格响应、智能调配用电时间等参数,为智能电网参与市场环境下的用户参与度调控提供了模型支持。以河北电网为测试对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以及电价的降低,用户参与比例为89%,用户满意度均值为90%。智能电网需求侧的响应特性受用户参与度的影响,所提模型可以准确完成智能电网需求侧下的用户参与度计算,确保电网需求侧电力市场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3.
电力物联网(PIoT)是实现万物互联共享、全面协同可持续的电力产业升级变革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智能电网向透明电网和零边际成本电网有序演化的可行方案.为了推进PIoT标准体系建设、指导PIoT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从物联网、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电网互联、电力信息通信5个方面对PIoT相关标准现状进行了梳理概括,结合PIoT...  相似文献   

4.
智能电网元件引入配电网和市场系统,对电网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智能电网国家实验室LAB+i已经拥有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智能电网的案例研究,其中包括电力需求侧管理。介绍了哥伦比亚国立大学的应用案例,在LAB+i平台实施基于3种需求响应技术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能够为校区每个建筑找到最佳负荷曲线。  相似文献   

5.
浅谈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需求侧管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技术人员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需求侧管理的内容特点和技术措施,分析了智能电网对需求侧管理的影响,从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对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用户侧互动模式下发用电一体化调度计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针对大规模风电反调峰特性和空调负荷等因素造成的系统负荷高峰谷差给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带来的挑战,在分析商业、工业负荷移峰潜力的基础上,设计了用户侧自愿申报用电意愿和移峰成本的新型用户侧互动模式。基于该互动模式,建立了能够充分反映用户意愿的用户侧互动负荷模型,并将其嵌入传统的安全约束机组组合模型中,提出了发用电一体化调度计划模型。实现了用户侧互动负荷作为可调度资源参与电网运行,减少了高成本机组启停,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新英格兰39节点系统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式和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汤墨竹 《电力学报》2011,26(4):322-324
从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我国电网实际情况,在分析了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构筑基础技术支持条件后,对智能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功能单元的硬件逻辑结构及软件功能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智能电网建设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智能需求侧管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中合理供配电的重要决策系统,已经成为许多电力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了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现状后,对实际运行中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完善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综合功能,有效保障社会、电力公司和用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电网中配置用户侧储能是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不足、局部过载等运行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提出了一种考虑多运行场景的城市电网储能需求评估方法。通过出现频率与危害性来量化城市电网不同场景间的权重构成,选取正常运行、可再生能源消纳不足、局部过载场景构建城市电网用户侧储能需求评估模型。使用浙江省某区域城市电网37节点模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估城市电网用户侧储能需求,提高用户侧储能在不同运行场景下的复用率,与单运行场景储能需求评估方法相比,能够显著减少城市电网的用户侧储能总需求,并节约其投资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0.
肖静  吴宁  冯玉斌  林锐  韩帅 《电气技术》2021,22(3):20-25
夏季用电尖峰时段,用户侧储能参与需求侧响应可以提高用电经济性.本文首先对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用户侧储能参与峰谷套利、需求响应和最大需量管理的数学优化模型,获得储能最优充放电策略,并优化用户参与需求响应时上报的响应功率;然后建立用户侧储能全周期成本收益模型,比较参与需求响应前后的储能成本回收年限;最后...  相似文献   

11.
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形态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在电力物联网是当前智能电网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首先,总结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主要作用和价值体现;其次,从智能电网各个环节概述了物联网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已有研究和应用基础;进而,构思并提出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形态,包含现阶段智能电网、透明电网和零边际成本电网3个阶段的技术发展趋势,为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深化提供一些思路;最后,提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若干技术挑战,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技术渗透到电力系统所形成的电力物联网承载着海量数据流,通过电力业务数据化和电力网络信息化,促进电力数据业务化目标的实现。目前电网基于云计算的集中式数据存储与处理,使得海量细粒度的用户侧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基于云-边-端协同的用户侧数据应用框架,以打破由于计算资源有限而导致用户侧与电力系统的交互壁垒。利用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互补性,以预测预警、分类聚类和需求响应3类用户侧基础数据应用为例,设计了用户侧数据应用框架,以期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数据流、业务流的协同循环,从而达到对用户侧数据进行广而深的价值挖掘的目标。最后,从物理层、平台层和业务层3个维度对实现该框架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具备感知终端海量接入、网络计算集成协作和业务应用按需定制等特点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设计了泛在电力物联网背景下包含感知设备层、网络传输层和平台应用层的变电站基本架构,并结合变电站常规业务与发电企业、电网等新业态的实际发展需求,从感知设备层、网络传输层、平台应用层提出了泛在电力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物联网的基本定义及概念,分析了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并从智能家居领域展望了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为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物联网是智能电网发展的终极规划,而包括智能电表在内的高级量测体系(AMI)是实现智能电网的第一步,其功能设置影响到智能电网的“智能”程度和实现“物联网”的可能性.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物联网”构想中与电力有关部分的功能,探讨AMI可能发生哪些变化,为智能电表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物联网和智能家居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技术构架和特征,并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总体设计,其中家庭子网内部设备之间是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的,外部网络则是通过Internet进行通信。该系统实现了人到物和物到物的通信连接,从而能够实时、有效地控制家居设备。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了IEC PC118成立的背景、建立过程、组织机构情况,以及推进标准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国际标准化方面主要介绍了PC118的历年全体大会、工作组会议过程和讨论情况。国内标准化方面重点描述了支撑PC118国际标准的科研、标委会及标准化试点工作。同时介绍了PC118已经取得的标准成果以及最新进展。最后对我国在参与PC118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为未来的国际标准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物联网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电网应急指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月 《电网技术》2013,(6):1632-1638
首先深入分析了智能电网应急指挥对电网环境、电网运行等信息全面实时感知、智能分析、多维可视化及综合服务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配电网故障定位,并对应急人员、物资的调配实现全过程自动感知、识别、跟踪、指挥。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结合对称三角模糊数模拟计算应急物流中的最优物流路径,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的电网应急资源调度方案。基于物联网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设计构建了集灾害监测、预警、查询分析、资源调配、指挥决策于一体的可视化应急指挥支撑平台。最后结合某省电力公司电网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传输的可信任性与安全性开始成为其在关键领域中应用的基本前提。然而大多数现有的方案不适用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环境。文中在分布式密钥管理与边缘计算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群组密钥加密算法。这种算法通过使用基于相同主题的节点群组构建算法构建分组,并且通过使用基于群组密钥管理的密钥分配算法等算法,减少了随着分组内节点增减而产生的重新派生新密钥以及节点之间传递密钥所需的系统开销,密钥生成节点无需和所有物联网节点建立通信链路。文中还对方案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证明了文中提出的密钥管理算法可提高设备性能,降低功耗,适用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各种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