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确定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程度,在烃源岩、断裂和盖层配置及油气聚集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活动期、烃源岩排烃期和泥岩盖层形成期,建立了一套源断盖配置下的油气聚集期的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内油气聚集时期。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排烃、南大港断裂开启和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均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三者配置关系良好且时期较长,有利于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预测结果与勘探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地指导含油气盆地内下源上储式油气勘探,以源断盖空间配置油气侧向分流运聚机制及其所需条件为研究基础,通过厘定源岩成熟区、油源断裂分布区和盖层封闭区,研究出一套基于源断盖空间配置的油气侧向分流运聚有利区的预测方法,并用其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一段源断盖空间配置天然气运聚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穿过断盖配置渗滤散失条件及断裂输导油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气穿过断盖配置渗滤散失区和输导断裂凸面脊,将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油气穿过断盖配置渗滤散失主要部位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留楚地区下伏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穿过东二段、东三段断盖配置渗滤散失主要部位主要分布在留楚地区南部和少量分布在留楚地区北部留楚背斜核部的局部地区,有利于下伏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过东二段、东三段断盖配置之上的馆陶组中运聚成藏,与目前留楚地区馆陶组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北部留楚背斜核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气穿过断盖配置渗滤散失主要部位是可行的。该预测方法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楚地区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地反映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之下油气富集规律,从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机理出发,由断盖配置古断接厚度与断盖配置泥岩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确定了断盖配置封闭油气部位;由泥岩盖层、断层岩和下伏储层岩石排替压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确定了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时期,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不同部位封闭油气时期的预测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大张坨断裂与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泥岩封闭油气时期(东营组沉积中期至现今)主要在其中西部,少量在其东部的中部,且时期相对较长,有利于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与保存;断层岩封闭油气时期(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现今)主要在东部泥岩封闭油气时期的两侧,且时期相对较短,不利于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与保存,这与大张坨断裂处沙一下亚段目前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时期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可为断盖配置之下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处油气分布规律,在对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机制及其部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源断裂输导部位和下伏已聚集油气部位耦合,确定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再结合下伏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部位,确定下伏供油气部位,最后与上覆区域性泥岩盖层封闭部位相组合,建立一种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预测方法,并利用此方法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上覆馆陶组—明化镇组储盖组合港东断裂运聚油气部位。结果表明:上覆馆陶组—明化镇组储盖组合港东断裂油气运聚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和东部,有利于下伏沙三段已聚集油气在上覆馆陶组中运聚成藏,与目前港东断裂处馆陶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是可行的。该成果为推测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方便地判断断盖配置是否垂向封闭油气,在断裂破坏泥岩盖层封闭机理及其与断距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断裂停止活动时期、泥岩盖层厚度、压实成岩时间和下伏储层岩石泥质体积分数,建立了断盖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预测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F3断裂为例,利用钻井和地震等资料得到F3断裂在9条测线处断距,结果表明:南堡5号构造F3断裂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在不同测线处存在差别,在测线L1、L4、L6、L8和L9处F3断裂断距小于其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断盖配置垂向封闭,有利于油气在其下聚集与保存;而在测线L2、L3、L5和L7处F3断裂断距大于其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断盖配置垂向不封闭,不利于油气在其下聚集与保存。研究结果与南堡5号构造F3断裂附近东二段泥岩盖层之下油气分布相吻合,证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盖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浅层油源断裂的油气富集规律,全面考虑了影响浅层油源断裂运聚油气的三方面因素:油源断裂输导性、下伏被油源断裂断穿的所有区域性泥岩层的渗漏性、上覆浅层泥岩盖层的封闭性,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受油源断裂控制的浅层砂泥岩地层油气运聚时期的预测方法。明确了浅层油源断裂运聚油气的时期应是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下伏被断裂穿过所有区域性泥岩层渗漏时期、以及上覆浅层泥岩盖层封闭性形成时期三者的叠合时期。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浅层馆陶组地层,明确港东断裂油气运聚时期为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至沉积结束。油气运聚时期的确定对指导含油气盆地浅层油源断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附近不同部位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及其配置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和评价其输导油气能力,确定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较强部位;通过确定断裂凸面脊和评价其输导油气能力,确定断裂凸面脊输导油气能力较强部位,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断裂不同时期输导...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广  王浩然 《石油学报》2018,39(2):180-188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地震资料确定油气成藏活动期油源断裂古活动速率相对较大部位和停止活动-封闭期油源断裂古凸面脊位置,建立了一套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的确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油源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的确定中。结果表明:旧州油源断裂6条分支断裂在油气成藏活动期(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期)发育6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其中F1断裂发育3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2断裂发育2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5断裂发育1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旧州油源断裂在停止活动-封闭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发育12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其中F1断裂发育4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2和F3断裂各发育3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4和F5断裂各发育1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旧州油源断裂有4个停止活动-封闭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与油气成藏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重合,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目前旧州油源断裂附近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均分布在此4个重合部位这一现象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确定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规律,通过源岩和输导断裂空间位置关系、源岩排烃期与输导断裂活动时期之间关系及其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对源断时空匹配关系类型及特征和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断空间匹配关系可以分为多源断、单源断和无源断3 种,前2 种油气沿输导断裂发生垂向运移,多源断匹配较单源断匹配更有利于油气大规模运移,后1 种源岩生成的油气不能沿输导断裂发生垂向运移,只能对侧向运移起调整作用。源断时间匹配关系可以分为源早断晚、源晚断早和源断同期3种,只有源断同期匹配有利油气沿输导断裂大规模运移,其他2 种匹配关系皆不利于油气沿输 导断裂大规模运移。源断时空匹配关系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源断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部位和聚集数量;源断时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成藏时期及聚集量。  相似文献   

11.
当盖层受到断裂破坏后,其能否封闭油气不再取决于其本身的封闭能力,而取决于断—盖配置的封闭能力,即:断层岩石排替压力大于或等于下伏储层岩石排替压力,则油气被断—盖配置封闭;相反,油气则不被断—盖配置封闭。基于上述原理,研究了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从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入手,通过计算一条断裂不同点处的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大破坏程度值,比较断—盖配置破坏程度与其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大破坏程度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断—盖配置有效封闭部位的方法。该方法在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的NP5-1断裂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封闭部位的预测结果与已发现油气藏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指大量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运移的部位,主要受断裂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形态和砂体及裂缝发育特征的影响,能否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气勘探的关键。为此,在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确定了断裂的"凸面脊"和转换带发育部位,定量预测了断裂不同部位的活动速率,并通过"凸面脊"、转换带和活动速率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的6条分支断裂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分支断裂F1和F2上共发育4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有利于下伏沙四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三中下亚段运聚成藏,与已发现油气的成藏规律相符,说明利用文中方法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14.
埕北断阶区油源条件及油气运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础地质入手,利用有机地化资料与原油流体性质分布论述了油源方向,主要来自歧口、歧南两个富油凹陷,油气运移条件主要受断层、不整合面、渗透砂岩组成的油气运移立体疏导网络,为有利勘探提供了充足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在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源岩排烃分布区、倒灌式油气运移源岩超压分布区和输导断裂分布区,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平面分布区;通过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最大深度分布和输导断裂延伸长度分布,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纵向分布区,将二者组合,建立了一套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的预测中.结果表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分布广泛,平面上除了东北边部和东南边部局部地区外,整个凹陷大部分地区皆为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平面分布区;纵向上倒灌式油气运聚最大深度可达500 m以上,主要分布在其北部和中部地区,由此向其四周逐渐减小,在凹陷东南边部和西南局部地区减小至100 m以下.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有利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油气在超压作用下通过输导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运移和聚集,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盆地内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的分布规律,针对目前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研究这一薄弱环节,通过确定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和砂体侧向输导油气时期,确定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期,再与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对比,建立了一套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老爷庙构造东二段和东三段油藏。结果表明,老爷庙构造东二段和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期为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晚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第一次排油气高峰期(馆陶组沉积中期),不利于该高峰期油气运移,但略晚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第二次排油气高峰期(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末期),能输导烃源岩该期排出的一定量油气,较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目前东二段和东三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18.
为明确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伏油气藏分布区、下伏油气藏断盖配置不封闭区、上覆油气藏断盖配置封闭区和油气沿断裂运移有利部位,四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贝尔凹陷霍多莫尔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油气藏的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霍多莫尔鼻状构造核部的3个局部区内,有利于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上覆油气藏,与目前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大磨拐河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研究方法对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的上覆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斜坡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斜坡区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条件及路径构成研究基础上,通过确定砂体输导油气区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的汇聚线与断裂转换带、断裂不封闭部位的叠合关系,建立了一套侧向输导油气路径的预测方法,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区沙二段的侧向输导油气路径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文安斜坡区沙二段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路径仅分布在其西部的中南,北部、中部的侧向输导油气路径较南部发育;油气运移路径均是从西至东,延伸距离相对较短,主要由砂体输导油气区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汇聚线与断裂转换带构成,少数由砂体输导油气区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汇聚线与断裂不封闭部位构成。预测侧向输导油气路径上或附近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沙二段已发现的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
断裂转换带和断裂不封闭部位是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的部位。依据断裂断距—距离曲线特征,按照同一条断裂中间断距大、两端断距变小的规律,可以确定断裂转换带的位置;实际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小于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小填充物泥质含量的部位即为断裂侧向不封闭部位;根据油气势能等值线法向汇聚的延伸方向确定油气沿砂体的运移路径。将油气沿砂体的侧向运移路径与断裂转换带和断裂侧向不封闭部位叠合,可以确定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是断裂转换带还是断裂不封闭部位。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区沙一段、沙二段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的预测。结果表明:沙一段、沙二段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主要是断裂转换带,其中一部分断裂转换带又是断裂侧向不封闭部位,更有利于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只有几处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是断裂侧向不封闭部位,有利于油气穿过断裂侧向运移和聚集,与沙一段、沙二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侧接输导油气运移部位附近的断裂处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