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有效地指导含油气盆地内下源上储式油气勘探,以源断盖空间配置油气侧向分流运聚机制及其所需条件为研究基础,通过厘定源岩成熟区、油源断裂分布区和盖层封闭区,研究出一套基于源断盖空间配置的油气侧向分流运聚有利区的预测方法,并用其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一段源断盖空间配置天然气运聚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  相似文献   

2.
为方便地判断断盖配置是否垂向封闭油气,在断裂破坏泥岩盖层封闭机理及其与断距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断裂停止活动时期、泥岩盖层厚度、压实成岩时间和下伏储层岩石泥质体积分数,建立了断盖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预测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F3断裂为例,利用钻井和地震等资料得到F3断裂在9条测线处断距,结果表明:南堡5号构造F3断裂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在不同测线处存在差别,在测线L1、L4、L6、L8和L9处F3断裂断距小于其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断盖配置垂向封闭,有利于油气在其下聚集与保存;而在测线L2、L3、L5和L7处F3断裂断距大于其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断盖配置垂向不封闭,不利于油气在其下聚集与保存。研究结果与南堡5号构造F3断裂附近东二段泥岩盖层之下油气分布相吻合,证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盖配置垂向封油气所需最小断距可行。  相似文献   

3.
当盖层受到断裂破坏后,其能否封闭油气不再取决于其本身的封闭能力,而取决于断—盖配置的封闭能力,即:断层岩石排替压力大于或等于下伏储层岩石排替压力,则油气被断—盖配置封闭;相反,油气则不被断—盖配置封闭。基于上述原理,研究了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从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入手,通过计算一条断裂不同点处的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大破坏程度值,比较断—盖配置破坏程度与其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大破坏程度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断—盖配置有效封闭部位的方法。该方法在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的NP5-1断裂与东二段泥岩盖层配置封闭部位的预测结果与已发现油气藏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地反映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之下油气富集规律,从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机理出发,由断盖配置古断接厚度与断盖配置泥岩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确定了断盖配置封闭油气部位;由泥岩盖层、断层岩和下伏储层岩石排替压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确定了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时期,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不同部位封闭油气时期的预测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大张坨断裂与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泥岩封闭油气时期(东营组沉积中期至现今)主要在其中西部,少量在其东部的中部,且时期相对较长,有利于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与保存;断层岩封闭油气时期(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现今)主要在东部泥岩封闭油气时期的两侧,且时期相对较短,不利于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与保存,这与大张坨断裂处沙一下亚段目前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时期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可为断盖配置之下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穿过断盖配置渗滤散失条件及断裂输导油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气穿过断盖配置渗滤散失区和输导断裂凸面脊,将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油气穿过断盖配置渗滤散失主要部位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留楚地区下伏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穿过东二段、东三段断盖配置渗滤散失主要部位主要分布在留楚地区南部和少量分布在留楚地区北部留楚背斜核部的局部地区,有利于下伏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过东二段、东三段断盖配置之上的馆陶组中运聚成藏,与目前留楚地区馆陶组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北部留楚背斜核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气穿过断盖配置渗滤散失主要部位是可行的。该预测方法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楚地区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受断裂控制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盖层和砂体空间匹配同层侧向输导油气机理及其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盖空间匹配断接厚度和其封油气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相对大小比较,确定断盖空间匹配封闭区;通过砂体所在地层砂地比和砂体连通所需的最小地层砂地比值相对大小比较,确定连通砂体分布区,将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斜坡区油气输导有利区识别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西斜坡呼和诺仁地区南二段"断盖砂"空间匹配同层西侧向输导条件下油气有利区的预测中.研究表明:贝西斜坡呼和诺仁地区南二段断盖空间匹配封闭区主要分布在其北部和西南部局部地区,南二段连通砂体主要分布在其中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断盖砂空间匹配较好位置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中东部和北部局部地区,有利于贝尔凹陷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南二段侧向运移和聚集.目前贝尔凹陷贝西斜坡呼和诺仁地区南二段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其中西部、中东部和北部局部地区与研究结果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斜坡区同层侧向输导油气有利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处油气分布规律,在对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机制及其部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源断裂输导部位和下伏已聚集油气部位耦合,确定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再结合下伏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部位,确定下伏供油气部位,最后与上覆区域性泥岩盖层封闭部位相组合,建立一种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预测方法,并利用此方法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上覆馆陶组—明化镇组储盖组合港东断裂运聚油气部位。结果表明:上覆馆陶组—明化镇组储盖组合港东断裂油气运聚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和东部,有利于下伏沙三段已聚集油气在上覆馆陶组中运聚成藏,与目前港东断裂处馆陶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是可行的。该成果为推测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伏油气藏分布区、下伏油气藏断盖配置不封闭区、上覆油气藏断盖配置封闭区和油气沿断裂运移有利部位,四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贝尔凹陷霍多莫尔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油气藏的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霍多莫尔鼻状构造核部的3个局部区内,有利于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上覆油气藏,与目前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大磨拐河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研究方法对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的上覆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堡凹陷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南堡凹陷断裂对油气分布规律的影响,以断裂为主线,结合成藏地质条件,系统研究了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并通过建立断裂输导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地垒或半地垒、背斜负花状组合和背斜断阶等正向局部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小于90~95 m时,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大,油气可跨越盖层在中、浅层聚集成藏;且盖层段断裂密度越大,油气穿越盖层富集的层位越浅。Ⅴ型和Ⅵ型断裂为油源断层,且两条或多条交叉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并选择砂地比大于20%的储层中发生断储分流运移。充注到断层圈闭中的油气在断层古、今封闭性均较强下才能大规模聚集和保存。与Ⅰ型、Ⅱ型和Ⅳ型断裂相关且高砂地比储层的正向局部构造,以及与Ⅴ型和Ⅵ型断裂相关且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大于90~95 m的高砂地比储层的正向局部构造,是深层油气的有利勘探方向。与Ⅴ型和Ⅵ型断裂相关且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小于90~95 m、高砂地比储层以及断层侧向封闭性好的正向局部构造是中、浅层油气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确定位断裂附近油气藏的空间位置,从油源断裂优势运移通道和被断裂破坏后盖层垂向封闭能力2方面入手对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横向、纵向油气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源断裂有效断面脊作为优势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横向富集部位,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主要油气储量均分布于有效断面脊附近;②火山岩类(脆性)盖层被断裂破坏后垂向封闭能力可用盖层残余有效厚度(H′)来评价,南堡1号构造馆三段火山岩盖层残余有效厚度垂向封闭油气阈值(Ho)约为79~93m,当H′>Ho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下部富集,而当H′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气分布和油气运聚过程之间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其油气运聚过程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层位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均可分为垂向输导运移和侧向分流聚集2个过程.油气垂向输导运移过程主要受到2个因素的控制:油源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区域性盖层断接厚度大小控制着油气富集层位;油气侧向分流聚集过程主要受到3个因素控制:区域性盖层上下高砂地比地层有利于油气侧向分流,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断裂组合方式不同导致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盆地内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的分布规律,针对目前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研究这一薄弱环节,通过确定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和砂体侧向输导油气时期,确定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期,再与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对比,建立了一套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老爷庙构造东二段和东三段油藏。结果表明,老爷庙构造东二段和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期为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晚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第一次排油气高峰期(馆陶组沉积中期),不利于该高峰期油气运移,但略晚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第二次排油气高峰期(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末期),能输导烃源岩该期排出的一定量油气,较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目前东二段和东三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已发现的油气藏多为构造型油气藏,但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不明确,无法有效地指导勘探。通过分析,揭示出地质相、流体势和烃源灶是南堡凹陷油气分布的3个主控因素。应用相-势-源复合的方法,对南堡凹陷的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地质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优相-高孔渗"控藏,流体势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低势"控藏,烃源灶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近源"控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源-优相-低势"控藏的综合模式,并运用该模式对南堡凹陷的油气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背斜类油气藏的潜在勘探目标位于北堡构造带的Ⅰ级有利区和南堡4号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断块类油气藏的潜在勘探目标位于北堡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南堡3号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南堡4号构造带的Ⅱ级有利区和南堡5号构造带的Ⅲ级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春国  付广 《天然气工业》2007,27(10):24-27
受断陷盆地地质条件复杂性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使得人们至今对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楚,从而妨碍了对该凹陷油气勘探的深入进行。为此,在区域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平衡剖面技术、源岩排烃史模拟、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含氮化合物等地化指标的测试分析和油气运聚的三维模拟等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构造传递带、源盖时空匹配、断裂和油气运聚特征是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盖源质量空间匹配、断源匹配、断层封闭性、源岩条件和油气运聚形式的不同则是造成该凹陷南北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南堡凹陷馆陶组三段火山岩盖层之下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在掌握了馆陶组三段火山岩发育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数据及油气井实测资料,开展了针对其封气机理、封闭能力和对天然气聚集与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馆陶组三段火山岩整体破碎程度较高,对油气运聚未能起到有效遮挡作用,但火山喷发期次多、强度大,且具轻微含泥蚀变作用,导致垂向上玄武岩与泥岩及玄武质泥岩频繁互层,层段内的泥岩及泥质岩含量较高,泥质岩含量与单井天然气日产量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真正对下伏天然气起到封闭作用的是馆陶组三段火山岩盖层内的泥质岩夹层,且封闭能力与泥地比呈正相关关系。通过井震结合的方法,预测得到研究区内馆陶组三段盖层泥地比由凹陷西南端向东北缘逐渐减小,表明其封闭能力也由凹陷西南端向凹陷东北边部逐渐减小。进一步对凹陷内天然气垂向分布特征、盖层厚度及泥岩含量的拟合和分析可确定,泥质体积分数30%是馆陶组三段盖层封闭住下伏天然气的下限值,另外考虑到断裂对盖层的破坏作用,划定断接厚度大于180 m的区域为馆陶组三段有效封盖区,结合泥质含量下限值与断接厚度下限值,可给出馆陶组三段盖层厚度与泥地比互补关系的定量公式。根据上述参数与指标,刻画出南堡凹陷内馆陶组三段火山岩盖层下的天然气成藏分布有利区。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下组合已见到了油气显示异常,勘探潜力巨大。迪坎尔地区构造位于吐哈盆地台南下含油气系统南北双前陆前缘隆起的叠合部位,海西-燕山期古隆起背景有利于储层孔隙的发育和油气汇聚,是下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的有利方向,也是鲁克沁古油藏后期调整运移的有利方向。台南凹陷残存有桃东沟群烃源岩,最大厚度400多米,也可能为迪坎尔构造提供低熟油气源。借鉴大庆、新疆和三塘湖火山岩油气勘探研究经验,采用非地震技术刻画火山岩分布,综合利用烃源岩、磁力二次导数、火山岩岩性、地震局部构造“四图”叠合对火山岩有利区带和有利目标进行分析和预测。迪坎尔地区碳酸盐岩储层也十分发育,预测迪卡尔1号构造圈闭可能形成构造-碳酸盐岩-火山岩复合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南堡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划分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属断陷型富油气凹陷,以往的油气发现集中分布在构造圈闭中,近年新发现-批岩性-地层油气藏.以富油气断陷盆地"满凹含油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依据,以油气成藏组合为区带划分单元,利用油源断层构造图、沉积相图、有效主力烃源岩分布图和油气勘探现状图"四图叠合"进行区带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南堡凹陷纵向上发育源上、源内、源下三大一级油气成藏组合体,平面上源上东营组一段油气成藏组合发育八大油气富集区带,评价出四大油气有利区带;源内东三段上亚段油气成藏组合发育六大油气富集区带,评价出四大油气有利区带;源下前第三系油气成藏组合划分为两大区和10个油气富集区带,评价出五大油气有利区带.图10参19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规律,在二叠系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分布与其侧向运移成藏条件之间关系,对台南凹陷二叠系油侧向运移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控制。(1)油运移路径控制着油平面分布部位,二叠系油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火焰山断阶带和东部火焰山断垒带油运移路径上;(2)断—盖配置控制着油分布层位,上梧桐沟组泥岩盖层封闭区油仅分布在其下二叠系,不封闭区油上调至其上三叠系,少量分布在其下二叠系;(3)封闭断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聚集部位,凹陷西部油聚集主要是因鲁北断裂侧向封闭,而凹陷东部油聚集除了库北断裂侧向封闭外,上二叠统底不整合遮挡也起了重要作用。二叠系油侧向运聚成藏存在断层遮挡和断层—不整合遮挡2种侧向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油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火焰山断阶带和鲁克沁断垒带,少数分布在火焰山断垒带,断层—不整合遮挡油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主要分布在火焰山断垒带。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输导断裂附近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输导-封闭转换机制及部位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期断裂有利与不利输导部位和确定停止活动后断裂封闭与不封闭部位,建立了一套预测断裂输导-封闭转换部位分布的方法,应用其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封闭转换部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板桥断裂输导-封闭转换有3种部位,有利输导-封闭转换部位分布在其西部和东部绝大部分部位,有利于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不利输导-封闭转换部位仅分布在其东部端部,不利于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不利输导-不封闭转换部位仅分布在其中部局部,更不利于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预测结果与板桥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分布一致。研究成果可准确预测断裂输导-封闭转换部位,可为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通过研究断裂对盖层破坏程度及其对下伏油气封闭能力,剖析了断-盖空间配置类型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断-盖空间配置分为不封闭型和封闭型,其中不封闭型包括盖层完全被断裂错开和盖层断接厚度小于其封油气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的2种断-盖配置类型,封闭型是指盖层断接厚度大于其封油气所需最小断接厚度的断-盖配置类型。断-盖空间配置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封闭型断-盖配置对油气垂向运移起变径作用,对油气侧向运移起连接作用;不封闭型断-盖空间配置对油气垂向运移起减慢作用和部分变径作用,对油气侧向运移起变径作用。断-盖空间配置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封闭型断-盖空间配置油气均在其下聚集分布;不封闭型断-盖空间配置油气可在其上下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