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电气节能与建筑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我国建筑节能与电气节能的现状,强调指出了电气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详细介绍了电气节能的主要内容。另外文章分别列举了发达国家节能建筑评估体系的同时,阐述了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包括电气节能在内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政策,哈尔滨市建设局5月13日颁发了《关于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凡在2002年6月1日以后报审施工图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旅游旅馆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等项目都应达到规定的建筑节能标准”。“建设(开发)单位必须按照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委托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设计单位必须按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总说明中应单独有节能设计说明书及热工计算表,节能部门应做出节能设计详图,同时应在施工图首页及建筑节能图纸上加盖‘节能建筑设计专用章’。凡未按规定进行建筑节能设…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为加强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的管理,规范其申报、检查、验收等工作,充分发挥节能建筑示范效应,推动全国建筑节能工作,建设部制定了《建设部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小区)管理办法》。办法要求,在示范工程的实施中,要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材料应用、运行管理、工程实践和经验总结等,推广先进适用成套节能技术与产品,实现节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进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示范工程应重点抓好新型节能墙体、保温隔热屋面、节能门窗、遮阳和楼梯间节能技术;供热采暖系统调控与热计量和空调制冷节能技术与产品;太阳能…  相似文献   

4.
建设部出台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 (小区 )管理办法  为贯彻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通过实施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 (小区 )推动各地建筑节能工作 ,建设部制定了《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小区 )管理办法》。不久前 ,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印发该管理办法的通知。该办法规定示范区工程应重点抓好下列成套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1 新型节能墙体、保温隔热屋面、节能门窗、遮阳和楼梯间节能等技术与产品 ;2 供热采暖系统调控与热计量和空调制冷节能技术与产品 ;3 太阳能、地下能源、风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5.
赵南玉 《山西建筑》2005,31(7):247-248
对建筑设计、选材、新能源利用等节能环保方面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应开发新的节能能源来代替电力,并指出成本高成为建筑节能的难题,应注重节能环保问题,才能使建筑节能环保工作出现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应欧洲建筑节能协会邀请,由常务副主任欧阳东带队.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节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电气节能专委会”)一行8人于2013年6月下旬对北欧进行建筑节能及智能化技术考察.参观了丹麦SHL事务所、瑞典SWECO集团及相关的节能项目案例。  相似文献   

7.
吴思睿  曾红  胡陵 《建筑节能》2012,40(6):54-56,66
西安市近年来建筑节能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能源、新技术已逐步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建成了一些优秀的节能建筑工程.通过对西安市5个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案例的考察,探讨了适用于西安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提出建筑节能技术应形成一个系统的应用,突破当前节能建筑中采用的外围护结构加上单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模式,使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最大效率的节能.  相似文献   

8.
节能检测是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筑节能评价和节能工程验收的基础。为提高节能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建筑节能现场检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为节能推广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应规范,对既存建筑节能改造提出必要的要求与措施,并大力宣传人们在行为节能的过程中对既存建筑节能、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提供操作性较强的节能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与暖通空调系统节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建筑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进行了探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与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是建筑节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同等对待。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建筑节能减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作了简要分析,就目前南方沿海地区气候特征提出了可行的建筑节能方式,即就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尽可能地"靠天、靠地、靠自己".同时,从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建筑物的能耗,提出建筑节能应包括建筑物本体节能、建筑用能系统节能及行为节能,从而提出应对项目咨询、监理及能源管理、节能改造大力扶持,并提高物业管理者的运行管理能力,在全社会提倡推广行为节能.提出了建筑节能评估应更加科学,并能指导建筑节能减排朝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缓解能源紧张情况,减少环境污染,应采取节能措施,坚持低碳环保与节约能源思想,并将其渗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促进企业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比较大,应将其作为节能重点,重点探讨分析土木工程建筑的节能措施,首先明确土木工程建筑节能含义,分析了解其应用现状,明确节能建筑在土木工程实施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后提出建筑节能措施,促进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更好地开展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建筑节能不仅能改善居住热环境、利于人体健康、节约能源,还能带动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节能设备的使用。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将节能意识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探索建筑节能途径与技术措施,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比较详细的提出了建筑节能应考虑的节能措施与设计重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建筑节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节能是世界各国共同存在而又非常重视的重大问题。关于建筑节能的研究是多方面的 ,建筑规划设计方法、建筑物保温隔热技术、供暖系统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等等。其中研究隔热保温和供暖系统节能技术、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及其相关高新技术应是我国建筑节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九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我国在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研究与制定、节能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与实施、节能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今后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全面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们欣慰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还很落后,节能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需要广大节能工作者继续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16.
建筑节能工作,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应充分重视人为因素,体现资源、能源、建筑节能与人、健康、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符合高效节能、经济实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主要探讨资源、能源、建筑节能与人、健康、生态环境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含英咀华     
广义建筑节能与综合节能措施广义建筑节能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为启动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包括:①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②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③区域热电联产工程;④余热余压利用工程;⑤电机系统节能工程;⑥能量系统优化工程;⑦建筑节能工程;⑧绿色照明工程;⑨政府机构节能工程;⑩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这说明节能是个大体系,是全面的节能,建筑节能只是一个子系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建筑节能而言,它也是个大体系,也包括了许多方面和环节,应树立“广义建筑节能”的概念。建筑…  相似文献   

18.
西安地区宿舍楼建筑节能改造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宇  闫增峰 《建筑节能》2008,36(4):20-23
我国能源和资源面临从未有过的严峻的压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问题应受到广泛重视.节能改造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围护结构要考虑周边热桥的不利影响,同时注意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要以建筑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分析选择最适宜的节能改造方案,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新建建筑的节能方式,这样才能使既有建筑在发挥原有作用的同时达到建筑节能的标准.西安数以百计的院校,学校宿舍楼数量众多,其中大部分存在很多建筑节能漏洞,并以西安某大学学生公寓为例进行旧建筑节能分析与改造.  相似文献   

19.
建筑节能就是在保证和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通过节能设计和具体实施,达到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节能检测是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建筑节能评价和节能工程验收的基础。为提高节能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建筑节能现场检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建筑节能是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节能潜力大、涉及面广、关系民生的特点。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经过数年的推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2005年开始建立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建筑节能指标逐年提高,施工阶段贯彻节能强制性指标增长迅速,建筑节能工作卓有成效。本文通过总结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应在加大各级财政激励政策的情况下,不断推进各项节能工作,并着力抓好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这一重点,同时全力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从而加快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