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单模聚焦微波合成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金松  孔德林  张金生 《江苏化工》2005,33(1):33-34,46
用Discover微波精确有机合成系统,以邻苯二甲酸酐、正丁醇为原料,一水合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合成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微波辐射的功率和时间、反应物料配比对苯酐的转化率的影响。当n(正丁醇):n(邻苯二甲酸酐)=0.13:0.05,催化剂0.60g,微波辐射功率150w,辐射时间15min时,转化率达97.8%。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催化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硫酸氢钠为催化剂、邻苯二甲酸酐与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佳合成条件为以0.05mol邻苯二甲酸酐为基准、醇酸摩尔比为4、甲苯15mL、催化剂用量2.0g、反应时间1.5h,酯收率达94.2%。该催化剂具有价廉易得,催化活性好,反应时间短,使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以硫酸氢钠为催化剂,邻苯二甲酸酐与正丁醇为原料,加入二甲苯做带水剂,合成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比了硫酸与硫酸氢钠做催化剂时的产品收率,探讨了正丁醇用量、二甲苯用量及分水时间对成品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邻苯二甲酸酐30g、正丁醇60mL,硫酸氢钠0.6g,二甲苯25mL,在200℃回流分水反应2h,产品收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4.
单模聚焦微波辐射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Discover微波精确有机合成系统,以一水合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合成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微波辐射的功率和时间、反应物料配比对苯酐的转化率的影响。当n(异辛醇):n(邻苯二甲酸酐)=0.065:0.025,催化剂0.3g,微波辐射功率120W,辐射时间8min时,转化率达98.6%。  相似文献   

5.
用一水合硫酸氢钠催化邻苯二甲酸酐和正丁醇酯化反应,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最佳反应条件为:正丁醇与苯酐的摩尔比为2.5∶1,催化剂与苯酐摩尔比为1∶500,反应温度195℃,反应2h,酯化率98.5%,DBP的产率96%,纯度>99.8%;苯酐消耗定额<0.6,正丁醇消耗定额<0.7.催化剂安全、经济,不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合成化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微波辐射硫酸氢钠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微波合成技术,在水合硫酸氢钠存在下由邻苯二甲酸酐和正丁醇合成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佳反应条件为:邻苯二甲酸酐、正丁醇与硫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4∶0 22,微波功率为650W,功率百分比为30%,微波辐射时间为35min,此条件下产率为98 0%。  相似文献   

7.
以乳酸和正丁醇为原料,以催化剂NS-2催化合成乳酸丁酯。探讨了酯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n(正丁醇):n(乳酸)=1.3:1,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料总量的1.5%(质量分数),反应2.5h,酯收率可达到94.5%。  相似文献   

8.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丙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硫酸氢钠为催化剂使肉桂酸与正丙醇酯化合成肉桂酸正丙酯,其优化条件为:n[肉桂酸]:n[正丙醇]:n[硫酸氢钠]=1.0:3.5:0.20,带水剂甲苯12.0mL,肉桂酸0.060mol,回流反应2.0h,酯化率达97.1%。  相似文献   

9.
王丽君  付涛 《河北化工》2004,27(3):34-35,38
以一水合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冰乙酸与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了乙酸正丁酯。最佳合成条件:以0.2mol冰乙酸为准.醇酸摩尔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1.0g,反应时间为30min,酯收率达94.09%。  相似文献   

10.
冰醋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催化,利用微波技术,在常压下快速合成醋酸正丁酯,最佳反应条件为:n(正丁醇):n(冰醋酸)=2.0:1.0(mol/mol),对甲苯磺酸用量0.25g,微波功率462W,辐射时间8min,产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1.
张云良  吴永忠 《山东化工》2011,40(11):13-15,23
研究了以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的负载金属氧化物固体超强酸WO3/ZrO2为催化剂,用邻苯二甲酸酐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酐醇物质的量比1:3.0,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2.0%,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150℃。在此条件下酯收率达95.75%以上;经过后处理,产品纯度可达99.65%,其折光率(n20d)为1.4896,与文献值一致;该催化剂不仅具有反应活性高,而且重复使用性好,可代替硫酸用于该类反应。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烯丙醇和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合成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并用IR1、HNMR对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进行了结构表征。系统研究了烯丙醇和邻苯二甲酸酐的摩尔比、对甲苯磺酸用量、阻聚剂种类及用量、带水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得到的较佳反应条件(以邻苯二甲酸酐0.1 mol计),即:醇酐摩尔比2.4∶1,对甲苯磺酸0.8 g,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0.32 g,甲苯35 mL,在回流条件下反应至无水生成,在该条件下产物收率可达96.5%。  相似文献   

13.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马来酸二乙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水硫酸氢钠存在下,马来酸酐与乙醇反应合成马来酸二乙酯。当马来酸酐、乙醇和一水硫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4∶0.36、环己烷为溶剂、回流分水40 min时,酯产率可达74.4%。利用折射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酯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苯酐和正丁醇为原料,用催化剂JY-0719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方法,探讨了催化剂用量、醇酸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对酯化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JY-0719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最佳条件是,醇酸摩尔比为1∶3,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8%,反应在回流温度下进行270 min。酯化反应收率达到94%以上,产品分布符合连串反应的规律。单酯酸的生成是快反应,单酯酸与丁醇的反应是慢反应,且反应速率常数为0.9×10-3 L/(mol.min)。  相似文献   

15.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邻苯二甲酸丁苄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邻苯二甲酸酐、丁醇和氯化苄为原料,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邻苯二甲酸丁苄酯,探讨出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最佳反应条件。该工艺简单,产率高。  相似文献   

16.
孙英杰  陈迪娟  张广友 《山东化工》2009,38(12):10-11,15
以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刑,由邻苯二甲酸酐和烯丙醇反应合成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邻苯二甲酸酐与烯丙醇的物质的量比为1:4,对甲苯磺酸的质量为邻苯二甲酸酐质量的13%,回流分水16h,产品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的收率可达95.7%。  相似文献   

17.
无机固体酸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水硫酸氢钠存在下,由正丁醇和对羟基苯甲酸高收率合成了的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酯。研究了一水硫酸氢钠用量、正丁醇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酯收率的影响。当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醇和硫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2∶0.072时,回流分水5 h,酯收率达92.8%。  相似文献   

18.
柠檬酸三丁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合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斌  韩运华  宋培文 《塑料工业》2003,31(7):4-6,42
以柠檬酸、正丁醇为原料,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了柠檬酸三丁酯。以柠檬酸三丁酯、乙酐和正丁醇为原料,采用共乙酰化-酯化法合成出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并联产乙酸正丁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操作条件,柠檬酸三丁酯收率≥98%,乙酰柠檬酸三丁酯收率≥98%。采用活性炭脱色技术对产品进行精制,明显改善了产品的色泽。  相似文献   

19.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合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常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可能诱发致癌,国内外都在寻找能够替代的无毒增塑剂,柠檬酸酯类增塑剂是安全的替代增塑剂之一.今以柠檬酸三丁酯和乙酸酐为原料,研究了硫酸氢钠、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过程,考察了原料摩尔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乙酰柠檬酸三丁酯收率的影响.在适宜条件下,两种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收率可分别达到99.5%和99.8%.精制后,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含量经气相色谱分析大于99%.催化剂重复使用情况的考察表明:硫酸氢钠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使用后经无水乙醇洗涤并干燥过的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也具有很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20.
王永红  张瑾 《化学世界》1999,40(11):596-598
研究了以聚乙二醇400(PEG-400)为催化剂,以邻苯二甲酸酐、正丁醇、月桂醇为原料合成邻苯二甲酸丁基月桂酯(BLP)的试验过程。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及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BLP收率高达9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