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流域为我国灌溉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2300年的唐堯时代,山西省已进行凿井灌田;陕西关中地区,在公元前1千多年已举办了沟洫灌溉工程;河南洛河下游的灌溉事业,也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秦汉时期,唐代与清代是黄河中游灌溉事业比较发达的时期,在宁夏平原、后套地区、湟水流域都纷纷引河水灌溉农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便开始了宁厦渠道的兴建,秦渠就是这个时候挖掘的。以后汉朝修建有汉渠及唐俫渠,元朝建有美利渠、太平渠、明清建有通济渠、中济渠、七星渠、惠农渠、昌润渠、  相似文献   

2.
唐代郑白渠渠首及渠系工程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我国古代引泾灌溉工程,始于秦而盛于唐。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兴建的郑国渠,和公元前95年汉武帝太始二年修建的白公渠,按史料记载均为引洪灌溉,并留下了“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千古名谣。关于郑国、白公二渠,水利史志和考古学界已发表了不少的研究论述;作者也有幸参与过现场考察工作,并提出过一些见解。在已有著述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所差别和争议,主要是历史文献记载的欠缺且说法相悖,  相似文献   

3.
2019年,王晓斌的《郑国渠边的水文——张家山水文站设立和发展研究》一书,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该书讲述陕西省泾阳县郑国渠遗址旁泾河张家山水文站创建和发展的历史. 郑国渠开创了引泾灌溉的先河,2016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史料记载,郑国渠兴建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略晚于举世闻名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兴...  相似文献   

4.
我国方志优秀传统的传承和意义历史悠久的地方志地方志也称方志,是代表一方的文字资料,是记载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历史和现状的综合著述,因此是地情、民情和国情的表达,并载入史册。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公元前1066~前771年)就有“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记载,有《郑志》、《晋乘》、《楚杌》等已失传的古方志(很遗憾,迄今尚无考古发现)。在我国现存的史志文献中,最早描述地理景观的全国性区域志《尚书·禹贡》,作者不详,成书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最早论述河道水系的《水经》,传说是西汉公元前206~公…  相似文献   

5.
关于引泾灌区的灌溉管理的资料,秦汉记载极少,唐宋以后记载较多,但不系统。本文拟就古代引泾灌溉管理方面的资料作一初步探讨。 (一)管理组织和制度我国最早的灌溉制度是西汉时期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倪宽开六辅渠后制订的“定水令,以广溉田”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利史》作为一门科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司马迁写成的《史记》中,就以《河渠书》的专篇,记载了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以前,我国人民变水害为水利的历史。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水利史。继后,历代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法典─—《水部式》德惠,牛明方在我国,水利法的出现可追朔到春秋时期。最初的水利法,多是单项工程或某个水利门类的单项法规。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防洪法规,包含在公元前651年各诸候国订立的盟约中。其中就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建危害他...  相似文献   

8.
古时,我国劳动人民曾在江河湖泊之上建造了无数的桥梁。据史料记载,仅著名的古桥就有1.3万多座,至今尚有400多座岿然犹存,它们包孕了现代桥梁结构中的梁式、拱式、索式三大基本体系。其中许多无论在建筑技术上,还是在造形艺术上,都堪称世界创举,有的虽经历千年苍桑,如今仍傲然屹立,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国建桥始于何年,已难考证。但据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桥,是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为了迎亲,用船在渭水上搭建的浮桥。又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57年),在山西蒲州(今风陵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早在殷末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就有了养鱼的记载。至到公元十三世纪,我国养鱼技术才传入欧洲,较欧洲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奥地利(公元1227年)和德国(公元1258年)要早两千多年。从殷(公元前1783~1122年)墟出土的1169条甲骨文中,有关渔猎的多达197条,如“癸未卜,丁亥渔”,“在圃渔,十一月”等,可知当时已利用占卜(用火烤甲骨,  相似文献   

10.
李冰父子     
《山西水利》2009,25(1):63-63
李冰(生卒年不详),山西运城人,战国时期水利专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一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作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李冰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内开凿滩险,疏通航道,  相似文献   

11.
水利名渠     
寒风辑 《水利天地》2003,(12):36-36
郑白渠 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泾惠渠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西汉太始十年(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干渠长200里,灌溉面  相似文献   

12.
兴水利除水害,历代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我省在兴修水利防治水害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期修建大规模的堤防是在河北境内.战国西门豹修建了引漳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是最早有记载的防洪、灌溉工程.  相似文献   

13.
汉朝是我国古代水利大发展的时期,司马迁、班固在《史记》和《汉书》中留下了有关治河、漕运和灌溉等工程建设的许多记载。而在水利立法方面,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倪宽“穿凿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召信臣在南阳大兴水利,“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纷)争”,这两件事。汉朝法令滋章,有“禁网浸密”之称。萧何作律九章,叫做《九章律》,叔孙通作《旁章》,据《汉书·刑法志》,律令  相似文献   

14.
孙叔敖姓芍名敖,字孙权,春秋末年期思人。他在楚庄王(公元前613~590年)时官居令尹(宰相),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水利专家。他在为相先后除了在今安徽寿县兴建芍陂(安丰塘)灌溉工程外,还在其家乡创办了期思雩娄灌区。1957年毛主席视察南方路过信阳时,还专门询问期思孙权敖的古迹,并高度评价了孙叔敖的治水业绩,称他是一个水利专家。  相似文献   

15.
战国末年,翟阳(今河南禹县)大贾吕不韦,因有立主之功,被秦庄襄王封为相国.秦庄襄工死后,秦始皇即位,吕不韦继任相国.吕不韦官至丞相,地位显赫,他效法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大兴养士之风,“门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9年,他今门客著成杂家学说《吕氏春秋》一书,悬于咸阳城门,言能改一字者悬赏千金,这便是“一字值千金”的来历.该书分“八览”、“六论”、“十二记”三部分,共计161篇.其中《吕氏春秋·孝行览·长攻》记有“堀地财,取水利”之说,这是我国文献中最早提出“水利”一词的记载.这里所说取水利指取  相似文献   

16.
水井的故事     
我国的水井历史悠久。一九七三年在发掘浙江余姚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迄今历史最古老的水井遗迹——一种上大下小的木结构浅水井。由此推算,我国水井已约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水井真正有文字记载是在夏商时期。在河南省安阳县殷墟出土的文物中,甲骨文上已有了“井”字。在古籍记载中,我国最先掌握掘井技术的人叫做伯益。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由于当时兴建水利工程的需要,伯益经常率众在江湖附近“挖土取深”,发明了“穴地求水”技术。他因此跟大禹一道辅佐舜帝治  相似文献   

17.
对灵渠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灵渠开凿初期的工程面貌灵渠开凿于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二一年至二一四年),迄今已两千二百年。这期间屡经兴废,面貌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开凿当时的情况,只能通过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察现在工程情况,进行一些推测。从灵渠开凿到唐代后期的一千余年,史籍中关于灵渠只有“凿渠”以及几次用于军  相似文献   

18.
<正>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一个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灌区,灌溉着西安、咸阳、渭南三市146.5万亩(9.77万hm2)农田,灌区总人口120万人。灌区灌溉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246年的秦郑国渠,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多次改建扩建,屡次兴废,几易其名,距今已有2261年历史。1932年我国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主持在古代灌溉工程基础上建成了泾惠渠。目前泾惠渠灌区有水库、灌溉渠道、排水沟道、泵站等四大类工程设施,其中各级灌排渠道(沟道)总长逾5 000 km。  相似文献   

19.
陂塘是一种蓄水灌溉工程,在我国西汉后期开始,各地修建了许多陂塘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里介绍几个主要的陂塘工程。 1、芍陂: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公里的地方,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知名的古平原水库。东晋时,安丰县设置于此,又因芍陂的水利作用。使陂周连年丰收,以后改名为安丰塘。据《后汉书·王景传》记载,芍陂建于楚庄王时代(公元前613——591)年,是著名的政治家孙叔敖主持修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当地利用本区的丘陵地形,在低处环湖筑堤,拦蓄以淠河为主的几条小河,形成周长120多  相似文献   

20.
战国初期,魏国邺地(今河北省临漳县和河南省安阳县一带),由邺令西门豹带领,在漳河之畔,修建了一处大型灌溉工程——引漳溉邺十二渠.这项工程的兴建至今已有2400多年,比李冰所筑的都江堰还早160多年.古邺地,西靠太行山,东临大平原,北距赵国都城约40公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