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交停靠站对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交停靠站是公交系统实现其功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路段及交叉口附近设置公交停靠站后,对其通行能力会产生影响,而对此一直缺少定量分析.研究了设置在无信号交叉口附近的公交停靠站对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并按照公交停靠站的设置位置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公交停靠站对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北京市快速路、主干路与次干路的基本路段上的14处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和7处非港湾式停靠站的调查与分析,定量地探讨了公交停靠站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公交影响时间的概念,建立了2种停靠类型的公交到达频率与公交影响时间关系模型,进而得到公交到达频率与停靠站处路段通行能力的关系模型,最后采用仿真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公交到达频率和影响时间来描述停靠站处路段通行能力,更能反映北京实际情况且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路口上游停靠站影响下的公交延误分析问题,考虑路口上游停靠站位置、信号配时、停靠时间、输入流量等因素,将建模场景按照是否设置公交专用道以及停靠站位置是否大于路口最远排队点分成3类,基于交通波理论对各场景分别建立停靠站影响下的公交延误模型. 通过数值模拟,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测算. 结果表明,BL场景下的期望公交延误仅与周期和绿信比有关;NBL1场景下的延误随着流量、周期、红灯时长的增大而增大,且与公交停靠时长无关,NBL2场景下的延误随着站点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相同条件下,随着流量的增加,NBL1下的期望公交延误最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城市干路路段实际通行能力计算与服务水平评价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开展平行式公交停靠干扰条件下城市干路路段交通调查,分析给出了邻近车道与间隔车道平均行程车速、小客车饱和车头时距随公交停靠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相应的关系模型.基于所建理论模型,给出了城市干路路段实际通行能力计算与服务水平评价的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修正系数与阈值建议,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的增加,平均行程车速与小客车饱和车头时距分别降低与增加,均满足二次函数关系.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越多、设计速度越高,实际通行能力的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修正系数越小,说明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越大;在平行式公交停靠数量相同的情况下,邻近车道的修正系数小于间隔车道,说明平行式公交停靠对邻近车道交通运行的影响要大于间隔车道.  相似文献   

5.
公交停靠站停车泊位确定可以为城市公交系统设计、改建及道路交通流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依据。首先概述公交站泊位数确定的研究意义,而后以哈尔滨市松雷中学东侧多线路公交停靠站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例,将该停靠站分主辅并列式和不区分主辅式两种情况,在分析公交车辆在站停靠特点基础上,选用排队论模型,分别对两种情况下松雷中学东站现有施划泊位是否满足需求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6.
针对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及车辆排队问题,通过车辆换算、公式推导,综合分析交通事故视频中车流量数据、上游路口交通组织方案及信号配时方案和交通事故位置示意图,建立实际通行能力、事故影响力指数、交通波模型、排队长度分段函数等模型,分析道路通行能力变化过程,并给出了排队长度与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车流量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站点处非机动车对公交车辆停靠过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公交停靠站处,非机动车对公交车辆停靠过程的交通影响为研究对象,分析由于非机动车的干扰导致公交车辆进站、停靠、出站延误增加的机理。在停靠时间与上下客数量之间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非机动车辆的干扰影响,分别构建公交停靠站点处的车辆服务时间、停靠时间,以及单个停靠车位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以郑州市2处公交站点为例,验证计算模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对直线式公交停靠站和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处,非机动车干扰影响程度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非机动车对公交停靠的影响是显著的;直线式公交停靠站点处,单个停靠车位通行能力降低13%;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处,单个停靠车位通行能力降低6%。直线式停靠站点处受到的非机动车干扰影响更大;若考虑人均延误最小原则,对于直线式公交停靠站而言,公交车辆的最佳停靠位置为非机动车道宽度的1/3至2/3处。从而为公交停靠站点的设置及运行状况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公交站台线路容量优化可以为城市公交系统的改建及道路交通流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依据。首先概述公交站台线路容量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哈尔滨市会展中心东西2个公交站台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例,运用排队论模型和公交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在分析公交站台现状线路容量是否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不同的优化方案及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9.
路边停车(指占用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停车)会占用道路资源,对道路实际通行能力有一定影响。在分析路边停车对道路交通流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平行式路边停车的路段通行能力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停车后剩余车道数、车道宽度及侧向净宽、车辆进出泊位三个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路边停车剩余车道数的修正系数模型,通过公式推导构建了车辆进出泊位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模型,最后给出了考虑路边停车时提高通行能力的措施建议。以上研究可以为路边停车的设计和管理、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其他的路段虚拟瓶颈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更加准确的描述接运轨道站点的公交网络内通勤乘客的出行选择行为,以典型通勤OD、固定乘客总需求下,接运轨道交通站点的各公交线路客流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早高峰通勤出行为例,考虑不同出发时刻的乘客实际到站时刻与车辆到达时刻间的关系,对乘客在接运公交线路站点的候车排队过程进行较为细致的定量描述,改进了既有出行广义费用中对站点候车时间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Logit-SUE的公交线路配流模型,并通过算例与既有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模型中时间步长■及乘客对路径阻抗感知系数θ对配流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中■的取值变化不会引发配流结果较大程度的改变.■越小,对候车时间的计算越贴近现实情况,当■增大到乘客可在一个时间步长内全部出发时,配流结果与既有文献一致.同时,模型中,当θ较小时,乘客对路径阻抗的感知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配流结果随机性较强;θ越大,乘客对阻抗的感知越贴近现实,实际阻抗越小的线路选择概率则越大.  相似文献   

11.
双车道路段公交车辆对交通流延误影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路段上公交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公交车辆行驶及停靠对车流的影响。流量较小的情况下,将公交车看作服务台,利用排队理论、间隙理论建立了公交车影响产生的延误模型;流量较大的情况下,结合车辆到达与服务图示,建立了延误模型,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为评价路段服务水平、确定更合理的路阻函数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研究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本文根据所给条件,运用EXCEL和origin8.5等软件对视频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构建正弦函数模型描述道路通行能力的变化情况,建立小球堆积模型模拟不同车道被占用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差异。并由此分析了在给定条件下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施工围挡对道路通行能力的严重影响,对改善围挡瓶颈路段通行能力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视频数据采集和分析,获得瓶颈路段的车辆行驶轨迹,采用K-means算法聚类得到行车轨迹的质心,应用三次样条曲线拟合设计了围挡路段的车辆变道线形.为减少交通事故引发的延误,应用变道超车模型,计算出瓶颈路段车辆安全变道的限速值.最后运用Vissim软件,对围挡瓶颈路段应用车辆变道优化线形和车辆安全变道限速值措施进行了仿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车辆变道优化线形和限速管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瓶颈路段行车效率,行车速度提高了8.75%,排队长度减少了29.14%.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反映道路通行能力的流率、速度和交通密度为切入点,运用了Excel、Matlab、Eviews等软件,通过建立流率-速度、方差分析、车辆排队、多元线性回归等模型,综合分析交通事故所处横截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动态变化,同一横截面交通事故所占车道不同对该横截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差异,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流量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交通流模型估算车辆排队长度到达上游路口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车速离散性对高速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昊  王炜  陈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36(10):1389-1395
基于平均速差的车速离散度定义,研究了车速离散对高速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车速离散度与服务水平较高的纯自由流条件下的实际通行能力之间无明显关系,对于服务水平较低的状态,实际通行能力在车速离散条件下明显低于理论通行能力.基于车辆安全跟驰行为分析,建立了车辆速度、车头间距以及车速离散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速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的车速离散度修正因子模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峰期多线港湾式公交站点的公交车辆呈车队离站的重返延误特性,通过排队论和间隙理论计算车队离开的重返延误值,对HCM通行能力模型的重返延误进行修正,并给出车队重返延误、平均车队长度和平均等待间隙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修正模型和HCM模型计算八宝街港湾式公交站点通行能力,结果表明实际观察值大于HCM模型结果,修正模型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且其平均的离开车队长度1.3辆,重返延误值10.8 s。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环交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并加以分析、比较,简炼地指出各自相适应的运行条件与优缺点.关于对环交通行能力计算公式的理论基础——交织理论提出质疑这一点尤其值得考虑,对我国进一步研究环交通行能力的合理计算方法与参数会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措施规划方案优化决策过程的基础上,对决策目标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量化的决策指标,然后以决策指标为因素集,以被选方案为论域集,依据系统工程学原理,确定了道路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把层次分析法(AHP)与频率统计法组合起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结合灰色理论的改进综合评价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以此为判断依据确定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措施最佳规划方案.最后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并获得满意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尔科夫链建立了证券交易所操作流程的排队模型.并求得了其解析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优化配置的目标函数,并利用多目标分层评价法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20.
以可插车间隙理论和概率论知识为基础,对提前右转两种组织方式下右转机动车的理论通行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建立了设置交织区所能增加右转机动车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并且以平均延误为指标对比分析了两种组织方式的运行效果。在实行右转机动车提前右转的交叉口,如果只允许右转机动车在某一点处穿越非机动车流进入渠化开辟的右转机动车专用车道,就能够满足通行能力时,则采用该种组织方式。当出现右转机动车通行能力不足时,可以通过延长交织区长度来增加通行能力,减少右转车的平均延误。延长交织区长度虽然增加了冲突区面积,但是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