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中试规模(3 m3/d)悬浮生物滤池A/O/混凝沉淀/O3组合工艺,对纱线印染企业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稳定运行条件下,COD、色度和铁离子的去除效果以及处理出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色度、铁离子分别为127 mg/L,532倍和0.24 mg/L时,相应的出水指标为51 mg/L,4倍和0.055 mg/L。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回用率可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2.
介绍电气浮-二级生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方案优选,工艺机理及其特点,采用这种工艺方法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单一的工艺处理印染废水方法比较,具有流程简单,操作管理方便,投资省,建效快,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宇  李健  徐竟成 《印染》2010,36(22)
针对印染废水难降解、有机物成分复杂、色度高等特点,通过各种处理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处理效果。降低回用成本的目标,是国内外印染废水回用深度处理研究与应用的重点。介绍了吸附组合工艺、高级氧化组合工艺和膜分离组合工艺的主要类型和技术特性;指出通过印染生产工艺的清洁生产,完善废水处理回用系统,进而提高回用效率是印染废水回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计建洪  庄惠生  李雪萍 《印染》2007,33(20):28-29
应用物化+厌氧/二级好氧(A/O2)新工艺处理某纺织企业的废水,其出水CODCr,、BOD5、SS和色度分别小于65mg/L、17mg/L、50mg/L和40倍,达到纺织印染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4287-1992)中的一级标准。介绍了该工艺的特点、研究了该工艺的控制和经济指标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纳滤(MBR-NF)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在进水水质COD 372~1121 mg/L,氨氮16.17~26.85 mg/L,总氮19.18~46.54 mg/L的情况下,采用HRT 30 h,回流比300%的MBR处理后,出水COD、氨氮和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95.8%和70.2%,达到GB 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再经NF处理后的水质可满足印染工艺回用要求.该组合工艺耐冲击负荷,处理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6.
吴宗君 《印染》2005,31(23):38-40
分析了该公司污水的水质情况.在凝聚和生化二级处理中,前者采用硫酸亚铁作凝聚剂,石灰、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剂;后者则采用挂膜接触氧化.介绍了预曝调节池、混凝沉淀池、生化挂膜氧化接触池和澄清池的技术参数设置,以及处理中的注意事项.经二级处理后的出水,可养殖鱼类,或回用.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向禹 《印染》2010,36(18)
采用二氧化氯催化氧化法对沉淀后的印染厂废水进行处理,讨论了影响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各种因素;确定了该方法最佳的反应条件:二氧化氯投加量100mg/L,催化剂用量1g/L,溶液pH值6.5,反应时间45min。氧化后的废水CODCr120mg/L,色度≤40倍。  相似文献   

8.
史亚君  许佩瑶 《印染》2005,31(20):27-29
采用自制试验装置,用电解法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通过正交试验,讨论了电压、pH值、处理时间、NaCl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依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电解法处理印染废水的机理。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即在电压25V、pH值8.0、NaCl投加量0.3g/L、循环8次、时间104min时,COD系统去除率可达90.40%,色度去除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9.
印染用水的臭氧脱色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从军  潘煜 《印染》2000,26(12):26-28
针对地表水体污染而引起的用水色度超标问题,对水厂水力循环澄清池出水进行臭氧氧化脱色自理研究。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色度去除率与进水流量、臭氧投加量,进水色度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工程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0.
CASS法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永辉 《印染》2000,26(4):33-35
采用CASS系统对某印染厂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运行参数条件下,CODcr的去除率达87% ̄94%,BODcr的去除率达94% ̄98%,NH4-N的去除率达91% ̄94%,色度的去除率达91% ̄93%。出水水质指标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文章初步探讨了该处理系统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1.
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剩余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徐节  孙芮  陈季华 《印染》2007,33(17):45-47
阐述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产生大量剩余污泥的处理和处置方法以及有关技术,系统介绍了目前剩余污泥的主要处理和处置技术及其优缺点。一般处置方法为土地利用、焚烧和卫生填埋;处理新技术有湿式氧化法、超声波处理技术、高速生物反应器和利用矿山采空区消纳剩余污泥;污泥减量化技术则包括膜生物反应器、臭氧法、微生物捕食法和水解酸化工艺。  相似文献   

12.
UV/Fe3+/H2O2体系降解活性艳橙X-GN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湛  铁柏清  孙建  张亚平  韦朝海 《印染》2006,32(2):12-16
在自制的光催化反应器中,采用UV/Fe3+/H2O2体系光解活性艳橙X-GN模拟废水,考察了X-GN、Fe3+和H2O2初始浓度、初始pH值及温度对光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 W低压汞灯(λ=254 nm)照射下,UV/Fe3+/H2O2能够有效地降解结构稳定的X-GN.在pH值3.0,温度为50 ℃,时间为120 min,Fe3+和H2O2初始浓度分别为2.5×10-5 mol/L和1.5×10-4 mol/L时,含200 mg/L X-GN模拟废水的色度去除率和矿化率分别达到100 %和90.15 %.依据离子色谱 (IC)和GC/MS对X-GN降解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鉴定,证实了X-GN氧化和TOC降解不同步的中间产物存在.  相似文献   

13.
印染废水电化学脱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然唐淑娟  刘桂英 《印染》2004,30(14):27-29
用自行开发的筒形电极进行染料溶液和工厂印染废水的电化学法脱色试验,研究了极板间距、溶液pH值、助凝剂用量、搅拌转速以及电解电流对脱色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工艺参数。本方法装置结构简单实用,体积小,处理印染废水后脱色率达97%以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印染废水治理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尤近仁 《印染》2004,30(8):23-25
结合印染厂废水处理改造工程的要求,分析探讨了目前国内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提高生化处理中可生化性、降低污泥产量,以及碱减量、退浆废水局部预处理等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夏冬 《印染》2009,35(23)
印染废水深井处理回用系统高效低耗,文中结合常州市某印染公司的实际运行效果,论证分析了深井处理回用系统在印染企业应用的可行性和运行效果,包括深井处理的主要构筑物,以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效果,包括COD去除率,主要构筑物的DO(沉降比)和SV(溶解氧),以及氨氮、总磷、色度等的去除.深井处理的经济效益可观,6~9年即可回收改造成本.  相似文献   

16.
郭春芳  张淑芬 《印染》2013,39(8):14-16,21
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纳米ZnO催化剂,通过XRD、EDX、SEM和FT-IR等进行表征,并测定了其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0.4 g/L,pH值9.0,反应时间60 min时处理效果最佳;太阳光照下,纳米ZnO催化臭氧氧化对印染废水处理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废水COD去除率能从42.98%提高到90.51%,达到印染废水回用和环保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凤  何劲松  李戎 《印染》2012,38(8):35-38
在不加任何助剂的情况下,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的高能粒子、臭氧以及紫外光的联合作用,可以有效地降解各类有机物.试验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技术(DBD)对初始浓度40mg/L的雅格素红3BF进行脱色和降解处理5 min(放电间隙为10mm),雅格素红3BF的脱色率可以达到91.7%.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首先是偶氮基团的破坏,随后是芳香类基团的降解.染液初始浓度越高,最终脱色率越低;放电间隙越窄,越有利于脱色.  相似文献   

18.
高浓度印染废水的电解-内电解法复合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解法和内电解法复合处理高浓度和高色度印染废水。结果表明,在达到同种处理效果情况下,复合法比两种方法单独使用节约时间和电能,效率提高,是一种高效价廉、值得推广的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回用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根据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现状,介绍了若干深度处理方案,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出发,提出重视推广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的回用方案;继续开发膜集成技术是印染废水回用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主要对光催化剂氧化机理,光催化降解影响因素,TiO2光催化剂改性和其实际应用中固定化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