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钢第二炼钢厂通过优化复吹转炉双渣工艺制度,提高转炉前期脱磷效果,在无预处理脱磷设备条件下,可以生产钢材磷含量在0.010%以下的低磷钢,满足钢种对钢质洁净度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宁钢180 t复吹转炉单渣深脱磷工艺,根据实际铁水条件,确定转炉吹炼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等方面影响转炉脱磷效果的关键工艺参数,并优化出钢模式,将转炉冶炼SPHD钢的出钢磷含量稳定控制在150×10-6以下。  相似文献   

3.
杨利彬  刘浏  焦兴利  邓勇  徐晓伟 《炼钢》2012,28(4):43-46
通过生产数据分析,研究了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300 t转炉冶炼过程脱磷反应规律。并对渣钢间LP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熔池碳含量、温度,炉渣氧化性、碱度及熔池搅拌对LP有重要影响。制定了大型转炉低磷钢冶炼的工艺措施。通过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终渣碱度由3.6提高到3.9;终渣w(T.Fe)降低了2.31%;终点LP由87提高到了109;终点钢水w(P)由0.009 2%降低到0.006 6%,实现了300 t转炉低磷钢水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4.
复吹转炉冶炼低磷钢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峻  刘浏 《炼钢》2009,25(6)
探讨了复吹转炉采用常规冶炼工艺和脱磷预处理直炼工艺冶炼低磷钢的工艺条件.A、B两厂采用常规冶炼工艺,当炉渣w(T.Fe)=16 %~24 %,炉渣碱度为3.5时,要稳定冶炼w(P)<0.01 %的低磷钢时,终点w(C)应控制在0.05 %以下.C、D两厂采用脱磷预处理直炼工艺,当一次倒炉w(C)<0.10 %时,钢水w(P)能控制在0.01 %以下.预处理直炼工艺脱磷、脱碳期的关键是控制总渣量和半钢磷含量,为使在冶炼低磷钢w(P)<0.01 %的同时吨钢总渣量控制在90 kg以内,当脱磷期倒渣率达到40 %~50 %时,半钢w(P)最高应控制在0.026 %~0.037 %.  相似文献   

5.
陈铭雷  代波 《宽厚板》2020,26(3):31-33,44
针对铁水成分波动所引起的脱磷效果不稳定问题,分析了吹炼终点倒炉倒渣操作、终点钢渣成分以及冶炼工艺制度对转炉脱磷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生产实践优化了转炉供氧、温度、枪位控制等工艺制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合理的脱磷工艺方案,解决了铁水成分不稳定带来的问题,满足了低磷钢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6.
《特殊钢》2017,(4)
石横特钢150 t转炉炼钢应用生白云石代替部分石灰和镁球进行少渣冶炼的工艺,采用优化的"溅渣+调渣"工艺改善了留渣的安全性;通过采用合理的造渣制度、吹炼制度、加入适量炉渣发泡剂、控制倒渣点,使得脱磷率约60%,排渣率约50%,有效保证了转炉的冶炼终点,各项指标得到了优化,石灰消耗从46.7 kg/t降低到30.2 kg/t;轻烧镁球消耗从13.3 kg/t降低到8.7 kg/t;氧气消耗为47.7 m~3/t;钢铁料消耗从1 075.3 kg/t降低到1 072.1 kg/t,实现安全、低成本少渣冶炼。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某厂原料特点和设备条件研究低磷钢的生产工艺,得出结论:终渣碱度R=3.4~3.7、出钢碳W(C)≤0.04%、底吹强度0.04~0.05 Nm~3/(min.t)、过程渣量控制在150 kg/t.is、出钢温度在1 640~1 670℃之间,可稳定生产出W(P)≤0.015%的钢,提高某厂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帘线钢因磷偏析而造成的拧股断裂,根据现有的设备及生产组织情况,在中天120 t转炉上进行双渣工艺试验,通过对加料制度、顶枪操作、底吹等工艺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前期倒渣温度、碱度、FeO等对脱磷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倒渣温度控制在1 320~1 400 ℃、炉渣碱度控制在1.8~2.0的工艺控制下,转炉终点脱磷率达到92.8%,平均出钢磷质量分数由0.011%降低至0.008 5%,平均终点碳质量分数由0.13%提高至0.205%。  相似文献   

9.
崔弘  刁瑞荣 《包钢科技》2014,40(4):14-16
文章通过介绍双渣、留渣炼钢工艺在包钢150 t转炉运用的效果,及在实际生产中双渣工艺所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得出双渣、留渣工艺有降低渣料消耗、降低钢铁料消耗的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济钢条件下,采用常规的铁水脱硫加转炉双渣的冶炼工艺生产低磷钢,很难将成品w(P)稳定控制在0.010%以下。基于转炉双渣大渣量生产试验,采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影响冶炼过程脱磷效率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最佳的双渣吹炼时间、过程温度和炉渣成分控制,大幅度提高了冶炼过程的脱磷效率。该工艺在9Ni、高级别管线(X90/X100)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成品w(P)稳定控制在0.006%以下,最低达到了0.004%,实现了低磷钢的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包钢炼钢厂150 t复吹转炉的留渣双渣操作工艺。针对留渣操作冶炼中的喷溅,氧枪结冷钢等问题,通过优化转炉留渣冶炼的吹炼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等手段,使冶炼过程平稳顺行,从而降低了石灰消耗,提高了炉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唐钢150 t转炉双渣冶炼技术工艺试验的研究分析,结合不同吹炼时期冶炼特点,确立了操作控制的关键措施,对倒炉温度、碱度、炉渣中的FeO和MgO含量及熔渣流动性等因素的合理控制,是取得良好脱磷效果的重要保证,运用控制轻烧白云石加入造渣的双渣生产试验使唐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某厂120t顶底复吹转炉采用双渣法进行了超低磷钢冶炼的工业试验,采用高-低-低的枪位变化模式同时增加头批料中石灰和返矿的加入量,以提高转炉冶炼前期的脱磷效率。重点分析了熔渣成分和冶炼工艺对转炉脱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所制定的工艺方案,可稳定生产出w(P)低于40×10-6的超低磷钢。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八钢120t顶底复吹转炉采用留渣双渣炼钢新工艺实现了全量生产炉数为50%的比例,降低转炉石灰消耗38.6%,降低白云石消耗45%,钢铁料消耗降低4.53kg/t。重点介绍留渣双渣炼钢工艺中控制炉渣流动性的快速足量倒渣技术、高效脱磷技术、倒渣后快速成渣控制返干技术,以及通过缩短转炉辅助时间、合理匹配的生产组织模式,在冶炼周期延长4分50秒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降低转炉钢产量的实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复吹转炉铁水脱磷预处理,半钢倒渣后在同一转炉内进行少渣精炼冶炼超低磷钢的工艺。结果表明:在铁水磷含量0.13%条件下,半钢和终点渣碱度(CaO/SiO2)控制在2.0和3.6左右,TFe含量控制在18%左右,半钢倒渣量40%~60%,半钢脱磷率最高达65%,平均为50%,终点脱磷率最高98%,平均为94.6%,冶炼终点钢水磷含量控制在0.007%以下,最低0.003%,满足低磷钢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统计分析了转炉前期炉渣碱度和钢水温度,终点炉渣碱度、终渣全铁含量和终点钢水温度对脱磷率影响的基础上,优化了0.29%Si,0.085%P铁水180t复吹转炉的高磷钢冶炼工艺。200炉冶炼结果表明,通过使用低枪位使钢水快速脱碳升温,控制前期炉渣碱度≥2.2、终点炉渣碱度2.8~3.2,终点炉渣全铁含量≤17%,转炉出钢温度1 650~1 680℃,可控制脱磷率≤60%,终点钢水磷含量均值为0.03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出适合南钢的操作原则和控制目标,根据转炉脱磷反应基本热力学原理和复吹转炉双渣脱磷工艺特点,针对南钢铁水条件,分析了铁水硅含量、温度、磷含量对脱磷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冶炼方案.南钢120t复吹转炉双渣深脱磷工艺实践表明,通过优化造渣、供氧、一次倒渣及终点控制等工艺操作,能取得转炉终点钢液磷的质量分数 ≤ 40×10-6和脱磷率达97.3%的脱磷效果.按照优化后的方案进行冶炼能满足南钢超低磷钢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转炉脱磷和碳-磷选择性氧化转变温度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在铁水未经脱磷预处理的条件下,进行120 t顶底复吹转炉双渣脱磷生产实践。当铁水平均成分为(/%):4.81C、0.49Si、0.32Mn、0.127P、0.019S的情况下,在转炉冶炼前期(0~360 s),采用低温(1 330~1 350℃),较强底吹搅拌[0.030~0.040 m~3/(t·min)],中等炉渣碱度(2.0~3.0)和高氧化铁(20%~25%)工艺措施,实现一次倒渣的半钢(3.8%C)平均磷含量0.048%和平均脱磷率62.2%的脱磷效果。  相似文献   

19.
唐山不锈钢公司针对高炉铁水条件,为实现超低磷钢种的稳定生产,根据脱磷热力学三高一低条件,开发研究了适用于不锈钢公司的低磷钢冶炼工艺,优化了自动化炼钢碱度模型,实现了碱度的动态控制,确保转炉终点P符合钢种成分要求。标准的补吹法,即主吹和补吹有效结合,主吹过程结束P达到较低的水平进行倒渣,重新造渣后再次吹炼,此工艺提高了终渣的碱度,最终使得超低磷钢种(成品P含量≤0.005%)的工艺开发及试生产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炉铁水磷高,转炉脱磷率低、难以生产低磷钢的问题,通过优化转炉双渣工艺制度,采用留渣+双渣生产工艺,吹炼前期供氧时间4-5分钟,倒炉温度控制在1380-1450℃,转炉前期脱磷率可达到80%以上,转炉终点[P]含量可稳定在0.015%以下,实现了低磷钢的生产,满足了对钢质洁净度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