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氧探头作为传感器。实现了碳势微机控制,本文论述了建立这种数学模型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渗碳零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表面的碳浓度和渗碳深度,而零件表面碳浓度又取决于炉气碳势。分析了零件气体渗碳处理中的炉气碳势测量原理,提出了用测氧传感器测量碳势及碳热的自动化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低碳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城市绿地固碳释氧能力的研究是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文章以RS与GIS技术为支撑,运用生物量法对城市绿地系统固碳、释氧能力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济南市中心城区碳氧平衡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中心城区绿地斑块数量多、面积大小不一、绿地破碎度高、结构规划不合理;城市绿地面积小、绿地率低、固碳释氧能力不足;中心城区CO2释放量为66.86万t,氧气消耗量为49.35万t,释碳耗氧量大;碳平衡系数为6.96,氧平衡系数为6.48,固碳释氧能力达不到城市碳氧平衡需求,碳氧平衡失衡。  相似文献   

4.
多段法渗碳的数学模型及其物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最佳渗碳工艺方法,是在整个渗碳过程中对碳势进行台阶式控制。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多段渗碳过程。本文建立了多段法渗碳的数学模型,并讨论其物理意义。运用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可选加性质所求得的碳浓度分布函数能够描述多段法渗碳过程的物理本质。  相似文献   

5.
基于O2/CO2燃烧方式的烟气成分和换热特点,建立了O2/CO2气氛下单相介质换热器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开发了通用化的仿真算法模块.以某300 MW富氧煤粉燃烧锅炉概念设计中的过热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减温水、入口烟温扰动下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O2/CO2=30/70气氛下过热系统的动态特性与空气气氛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汽...  相似文献   

6.
基于O2/CO2燃烧方式的烟气成分和换热特点,建立了炉内辐射换热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以某300MW O2/CO2煤粉锅炉概念设计中的炉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BMCR工况下的静态仿真计算、O2/CO2容积比和摆角扰动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运行稳定,动态变化趋势合理,可为O2/CO2煤粉锅炉炉膛的控制系统设计和机组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笔者采用8031单片机为核心,设计研制了渗碳微机控制系统。用氧探头作为传感器,微流量电磁阀作为渗剂供给执行机构,组成炉气氛碳势模糊控制串级调节系统。解决了以往碳势控制回路中控制稳定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CO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浓度临界值,沿乘用车的排气管方向测试一系列点所得的实验数据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值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所描绘的曲线进行拟合,得到曲线方程,从而确定数学模型。考虑到车辆的使用年限和车型的不同,引入使用系数.从而确定不同车型在不同的使用年限后排放的危险临界域的数学模型。拟合所得到的数学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验数据描绘的曲线。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种立足于煤,适合国情,可以加速推进我国可控气氛热处理的新气源.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甲醇何以能够在约300℃的低温下充分裂解,900℃炉温下能得到1%的碳势,更新了甲醇只是一种中碳势载气原料的传统概念.甲醇低温催化裂解机比进口的甲醇高温裂解机有许多优越性,文章从5个方面用生产实例证明了它在高碳钢淬火保护、薄层渗碳、碳氮共渗和复碳等工艺上所取得的可喜效果.利用催化剂的多种功能,还可以方便地将气氛碳势在0.2~1.3%之间准确地调变.文章提供了调变碳势的方法和参考规律.降低碳势以满足低碳钢退火保护和回火保护的需求;提高碳势则是一种有前景的渗碳气氛。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甲醇裂化气对防止加热件氧化和脱碳的作用。这类气体有很强的抗工件氧化的能力。纯甲醇裂化气有相当高的渗碳能力。在实际工业炉中,由于空气和水气的侵入,适成碳势明显降低。炉内的金属构件在400~700℃区间会促使CO分解,增多CO_2含量,降低碳势,在密封性较好的炉内,甲醇裂化气通常可保证45铜不脱碳或保持相应的碳势。  相似文献   

11.
增加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作为电厂锅炉燃烧调整的参数,可以有效避免局部不完全燃烧,提高锅炉经济性。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反映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至关重要。为此采用软测量方法,利用与之相关的一些参数作为输入变量,对一氧化碳含量进行BP神经网络建模。根据对模型的训练仿真和验证样本的相对误差计算,该模型具有较好地泛化能力,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一氧化碳含量。利用该模型预测结果可以快速调整燃烧工况,得到CO/O2变化关系,使锅炉处于最佳过量空气系数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煤矿井下一氧化碳的含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飞思卡尔56F8346的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的设计方法.在对一氧化碳传感器中气敏元件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高性能的DSP控制器,研究并设计其软硬件系统,能够实现对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中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实时检测并显示以及超标声光报警和上位机通信等功能.通过实验可知,所设计的传感器性能稳定、可靠,精度和灵敏度完全能满足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3.
A carbon monoxide gas sensor based o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WCNT)has been developed for detection of carbon monoxide(CO)at room temperature.Copper chloride(CuCl)was mixed with SWNT by mechanical blending.The thin film was deposited on interdigitated electrodes by using airbrush technolog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fabrication of the sensor for detecting carbon monoxide with concentrations from 20 ppm to 100 ppm.The performance of CO gas sensor was measured by using relevant apparatus to obtain the continuous sensor electric resistance change on exposure to CO and air atmosphere at room temperature,respectively.The results exhibited that the senor presented a larger sensitivity and a good recoverabilit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ed the potential use of CuCl doped SWCNT for CO detecting.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气相和固相的质量和能量的竖炉一球团(块矿)法直接还原炼铁的一维数学模型.含铁原料的还原采用三界面未反应核模型,并考虑了热量损失,得到了各物质的组成和温度在炉内的分布.以Gilmore厂Midrex作为对象进行模拟,模型结果与生产数据相符,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结果表明:Midrex竖炉的绝大部分区域内气利和固相的温度基本保持在还原煤气的入口温度.对高度为9.75m的Midrex竖炉,炉内绝大部分为浮氏体的还原,含铁原料运行约0.5m即可完全变成磁铁矿,运行约2m即可完全变成浮氏体.在竖炉7.0~9.75m深度范围内,随着还原气的上行,H2的体积分数迅速减少,而CO的体积分数变化不大.在竖炉2.0—7.0m深度范围内,H2和CO的体积分数缓慢降低,在竖炉0~2.0m深度范围内,H2和CO的体积分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具有自定位功能的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具有自定位功能的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装置.该系统通过三电极电化学传感器7E/F和GPS模块LEA-5S对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和装置地理位置进行测量,电化学传感器输出的电流信号经调制后进行AD转换,微处理器ARM芯片通过数据分析处理,完成一氧化碳浓度判断,并通过GPRS实现对一氧化碳浓度、报警信息和装置地理位置信息的远程无线传送.基站总机根据一氧化碳浓度、装置地理位置信息、预判断事故类型及程度,为安全、准确救护提供保障,弥补了工业常用检测装置不能提供远程事故报警和详细救护地址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测量一氧化碳含量、且满足超低功耗的需求,设计了模块化的一氧化碳智能传感器,其包括模拟信号采集、电源管理、模拟信号调理、单片机和温度采集等单元.通过全天候温度补偿、通用命令集控制和电源管理,不仅提高了一氧化碳检测精度和稳定性,而且可满足普通电池供电的一氧化碳监测节点的低功耗需求.实验表明:超低功耗智能传感器具有较好的温度补偿功能和更低的功耗,在给定实验条件下,0℃时误差最大为3.0%;采样周期为30S时的功耗为5.94mW,采样周期为150S时的功耗为1.49mW.  相似文献   

17.
某商铺火灾热和烟气危害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商铺火灾中热和烟气对人体的危害,以实际火灾案例为背景,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起火店面进行数值重构,再现火灾过程.通过与燃烧现场取证及逃生人员的描述比较,计算结果很好地预测了火灾发展过程.探讨了高温、低氧以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通过构建人体模型研究热通量对人体的影响,并引入危害性指数这一概念,综合温度/浓度和作用时间两方面因素分析各参量的危害性大小,确定了人员致死原因.研究表明:燃烧造成室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但未达到短时间致死浓度,其危害性指数远小于1,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温度危害性指数最高,氧气次之,高温和过低的氧浓度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与法医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长春、沈阳、北京的3个典型地下停车库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与测试得知,在没有机械通风的条件下,一氧化碳浓度并未明显超标。在严寒或寒冷地区的冬季,热压作用形成的自然通风量较大,基本能满足地下停车库的通风要求。在夏季,自然通风量减小,但汽车在冷启动与怠速情况下的污染物排放量远比冬季的小。提出了利用示踪气体法计算地下停车库的自然通风量,并论述了如何确定室内一氧化碳允许标准及小汽车的一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9.
Gas products from the process of coal oxidization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have been studi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ith FTI spectroscopic tests. With temperatures rising to about 30~100 ℃, water and carbon dioxide gas were formed and from about 105~150 ℃, carbon monoxide was produced. Using the DFT B3LYP method with a 6-311G basis set, the reaction system, wher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between coal and oxygen occurs and produces water and monoxide, has been studied, with the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for all stagnation points on the potential reaction energy surface optimized. With a frequency analysis and an IRC method, transient formations were teste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reaction of coal oxidization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oducing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oxygen molecules attack carbon atoms of the terminal of the propyl alcohol group on the lateral chain of benzene rings, which causes this propyl alcohol group to produce the acid (-CH2-CH2-COOH) group and water. This acid group continues its break up into carbon dioxide and the (-CH2-CH3) ethyl group. We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is water-and-carbon dioxide-production reaction is spontaneou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nergy released by the reaction.  相似文献   

20.
多缸汽油机怠速时HC、CO排放的缸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与排放的常规测量方法(通常为排气总管取样)、不同的各缸分别取样测量方法,对492QC发动机怠速时的HC、CO排放及其缸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用发动机各缸的CO排放差异不大,HC的排放差异很大,HC排放最大的为HC排放最小的10倍之多.如能使各缸的HC排放水平都能达到排放浓度最小,则发动机的HC排放可降低为由排气总管测得的HC体积分数的3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