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中 ,烟气换热器的作用是降低进入吸收塔的原烟气温度 ,满足脱硫工艺要求 ;还可减轻烟道和烟囱遭受低温湿烟气的腐蚀。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中换热器的设置取决于烟囱出口排烟温度。湿法烟气脱硫装置采用湿烟囱排放可降低工程投资 ,降低电耗、水耗和年运行费。湿法烟气脱硫装置是否采用湿烟囱排放除考虑经济因素外 ,还应考虑烟流扩散、烟羽的黑度测量、烟气携带冷凝物等问题。采用湿烟囱排放对工艺装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8.
以某电厂燃煤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数据为基础,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锅炉效率与NOx排放浓度的双目标锅炉燃烧系统模型,并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产生优化型GA-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2种模型预测误差的比较表明,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锅炉效率平均预测误差由6%降至3.4%,NOx排放浓度平均预测误差由0.1%降至0.04%,泛化能力相对于BP神经网络模型大大增强,可适用于建立锅炉燃烧优化系统。 相似文献
9.
经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WFGD)后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特性会发生显著变化,具体与脱硫工艺有关。基于自行搭建的超低排放实验台及实际电厂测试数据,对WFGD超低排放工艺中细颗粒物的迁移转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入口烟温70 ℃下塔出口细颗粒物数量与150 ℃下相比降低约1×106 个/cm3;5层喷淋对细颗粒物数量及质量浓度的去除效率提升11.5%和18.9%左右;增设清水喷淋和托盘、采用双循环工艺均有效降低了塔出口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其中双塔双循环系统的去除效果最好,出口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可达10 mg/m3以下。 相似文献
10.
11.
在喷雾干燥塔内距顶部120mm处加装均流板以优化塔内流场及温度场,通过试验研究垃圾焚烧烟气在塔内的温度分布,考察影响其净化效率的参数。结果表明:烟气从塔上部进入,经净化后由下部排出,烟气温度在塔上部下降迅速,塔中部以后下降较缓慢,径向烟气温度分布均匀;随化学计量比和均流板开孔区域直径的增大,烟气净化率提高;随入口烟气温度的提高,SO2的脱除率明显增加,HCl的脱除率无明显变化;随烟气流速的增加,Ca(OH)2浆滴对SO2、HCl的脱除效率降低,其中SO2脱除效率的降低程度大于HCl。 相似文献
12.
对7个实现超低排放电厂的脱硫烟气中颗粒物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超低排放湿法脱硫技术协同控制颗粒物性能存在明显差异,采用管束式除雾器、高性能屋脊式除雾器等高效除雾器的复合塔湿法脱硫项目颗粒物脱除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除雾器的空塔湿法脱硫项目,测试结果表明超低排放下湿法脱硫技术协同控制颗粒物性能主要受除雾器性能、塔内强化气液传质组件影响,湿法脱硫可以实现颗粒物的高效协同控制,这表明超低排放脱硫技术革新也带来了湿法脱硫系统颗粒物控制性能的进步。建议选择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路线时,应结合场地、煤质、炉型统筹考虑,更加注重各系统之间协同控制。 相似文献
13.
14.
电厂湿法脱硫系统对烟气中细颗粒物脱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采用Andersen 8级撞击器对某300 MW燃煤电厂湿法烟气脱硫(wet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WFGD)系统前后的飞灰颗粒物进行采集,获得了烟气中飞灰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粒径分布特性。采样工况分别为100%和70%锅炉负荷。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对颗粒物进行了形貌分析和主、次量元素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WFGD系统入口飞灰质量粒径呈典型的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1和3 mm处,颗粒多呈规则球形,PM2.5与PM10质量比为0.434,飞灰总浓度约为85 mg/m3标准状态;出口处飞灰质量粒径分布也呈现双峰性,其中细颗粒比例增大,PM2.5与PM10质量比为0.764,细颗粒间相互聚集粘连形成不规则的块状结构,飞灰总浓度在23 mg/m3(标准状态)以下,总飞灰的脱除效率为74.5%,分级脱除效率随粒径减小而明显下降。经过WFGD系统后,细颗粒上S和Ca元素含量增大,而Al,Ba,Fe,Mn和Si元素的含量降低。计算表明,WFGD出口烟气中新增的石灰石与石膏颗粒分别占颗粒物质量的47.5%和7.9%。 相似文献
15.
蒸汽相变协同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烟气温湿度变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燃煤锅炉产生的含尘热烟气为对象,针对石灰石-石膏法湿法烟气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工艺,采用Vaisala-HMT337型温湿度变送器等测试仪器,考察了脱硫操作条件对脱硫净烟气温湿度的影响规律;借助MATALBA软件计算分析了脱硫净烟气与蒸汽在脱硫塔顶部的相变室内混合过程中过饱和水气环境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塔出口净烟气相对湿度随液气比和脱硫浆液温度的增大而提高,净烟气温度随液气比的增大而降低、随浆液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添加蒸汽后混合烟气的过饱和度随脱硫净烟气相对湿度和蒸汽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脱硫净化烟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通过优化脱硫操作条件辅以添加适量蒸汽,可以在脱硫塔顶部的相变室建立细颗粒物凝结长大所需的过饱和水气环境,促进细颗粒物核化凝结长大并脱除. 相似文献
16.
17.
结合扬子热电厂二期玛苏莱氨法脱硫工艺运行参数,采用模拟试验装置考察了氨法烟气脱硫工艺的气溶胶排放特性,并对该电厂气溶胶颗粒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氨法烟气脱硫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溶胶颗粒,从数浓度角度而言,主要属亚微米级微粒,但依据质量浓度分布,粒径呈双峰分布,以微米级及大于10 μm的颗粒物为主;同时,脱硫前后颗粒物物性发生显著变化,脱硫净烟气中颗粒多呈规则的晶体结构,含长方体、棱柱体等晶习,S、O元素含量显著增加,主要物相成分为(NH4)2SO4;由烟气带出的雾滴经蒸发析出固体微粒是该电厂气溶胶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火电厂2×330MW机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运用微元法对系统脱硫效率进行研究,建立了脱硫效率与原烟气量、原烟气二氧化硫含量、浆液pH值、液气比之间的仿真模型。对影响湿法烟气脱硫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对提高湿法烟气脱硫效率和降低运行费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燃煤电厂锅炉中颗粒物在选择性催化还原、静电除尘器和烟气脱硫入口处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承重撞击器颗粒物采样系统在国内某燃煤电厂4#锅炉进行颗粒物采集,采样点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入口、静电除尘器(ESP)入口和烟气脱硫(FGD)入口。对采集的颗粒物的质量粒径分布特性和无机成分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 SCR 入口,ESP 入口处 PM0.2~10的量减少24.45%,但主要减少超微米颗粒物;该锅炉ESP的效率很高,对 PM0.2~1.0、PM0.2~2.5和 PM0.2~10的脱除率分别达到99.52%、99.64%和99.79%;S在各采样点浓度差异明显,Al、Si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亚微米颗粒物,Na、Ca浓度几乎不变;FGD入口,PM0.2~1.0中各无机元素的排放总量分别为:Na 0.03 mg/m3、Ca 0.19 mg/m3、Al 0.11 mg/m3、Si 0.26 mg/m3和S 0.08 mg/m3。 相似文献
20.
细菌湿法烟气脱硫试验研究初探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寻找有效、经济的烟气脱硫技术是减轻电厂SO2排放的关键所在。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微生物技术与过渡元素金属离子催化作用相结合的新型的烟气脱硫方法,并在呼和浩特电厂进行了中试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此法的脱硫效率可以达到80%左右。试验中摸索出了一些影响细菌湿法脱硫效率的关键因素,如吸收液中细菌的数量、吸收液pH值、气液比及吸收液含氧量等,为理论上进一步探讨细菌微生物法脱硫的机理和最终工业化应用打下基础。此外,技术经济性分析表明,由于该方法的成本消耗低,可望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