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利技术装备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武装水利行业势在必行.实施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技术装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泰安市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就是要用现代先进的水利科学理论、发展理念武装水利工作者的头脑,指导工作实践;将现代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充分运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去,提升水利行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大力发展先进、实用、高端水利科学技术,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难题;弘扬水利行业精神,促进水文化建设和文明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保障,为全省现代水利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后世能够享有资源的分配权和使用权,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建设事业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水利事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要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使用,文章论述了水利绿色现代化的概念,分析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的特征,阐述了促进我国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继年初中央制定出台一号文件、专门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在制定出台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又召开了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全省水利改革发展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对加快构建现代水网、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读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构建现代水网、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新跨越,研究落实措施。  相似文献   

5.
水利信息化迅速发展达到相对高级阶段便相应提出了智慧水利的现代概念。从“十五”以来,水利信息化至今取得了诸多的建设成果,为水利智慧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简要阐述了智慧水利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智慧水利的发展现状,对智慧水利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如高精度、低成本物联网传感技术,水利大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处理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省的水利正在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过程之中。要实现水利现代化.就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理性思维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利科技.用现代水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改革水利管理的动态过程.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有力节约、积极保护和有效管理.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持与保障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李良庚 《水利电力科技》2007,33(1):30-34,48
现代水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治水理念是人们对现代水利的映射反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水利及其治水理念在观念上、技术上和管理上必然会得到不断深入和外延。水利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研究现代水利及其治水理念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方略,也是今后水利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就江苏而言,过去的传统水利主要依靠工程措施来解决问题,这在生产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为保障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工程水利没有很好地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  相似文献   

9.
水利技术装备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装备武装水利行业势在必行。现代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洪抢险、河湖整治、水土保持、环境和生态保护、节水灌溉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均需要大量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技术装备。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之初,水利部党组及时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全面推进“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此后,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推进水利现代化等提法逐步在全国叫响。至今,现代水利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然而,如何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现代水利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内涵,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初,国家在总结长期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宏大构想,为新世纪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现代水利? 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不同对现代水利的理解和定位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领会现代水利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现代水利是传统水利的延伸和升华,现代水利涵盖了传统水利防洪减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确定了新的治水原则和理念。即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手段,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最终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高目标。深入学习和研究现代水利的内涵,结合各地区水利现状,积极寻找建设现代水利的切入点,对黑龙江省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利现代化建设就是要用现代的水利科学理论、发展理念武装水利工作者的头脑,指导水利工作实践;将现代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去,提升水利行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大力发展先进、实用、高端的水利科学技术,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难题;弘扬水利行业精神,促进水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保障。  相似文献   

13.
潘杰 《中国水利》2003,(1):75-77
把文化品位放在现代水利的核心要素这个高度去认识,这是用与时俱进、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理念去探索、研究水利现代化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水利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整个社会科学文明程度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绿色水利及其与节水型社会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姜文来 《中国水利》2005,(13):44-46
绿色水利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全过程中保护生态和环境且节水高效地利用水资源的行为与文化.它在兼顾水资源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环境属性的基础上,包含了保护环境、水资源生命周期、节水高效和"绿色 水利 文化"四个基本思想,绿色水利是我国水利发展的方向.节水型社会是以最少的水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服务的社会,它能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绿色 水利 文化"融合,同时包含节水高效和生命周期的思想.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绿色水利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现代水利发展史上。李仪祉享有“百世之楷模”、“水利界泰斗”之称誉。他自1909年赴德国留学学习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之后的大半生.一直倾心水利教育、躬亲水利实践、倡导科学治水、首创水利社团、终生著述宏富。为中国近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成为中国近现代水利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试论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确定了现代水利的治水思路。现代水利的内涵厦如何实现现代水利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实现现代水利首先应突破两个障碍,一是应树立水利做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全方位服务的思想,消除发展现代水利的思想障碍;二是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步伐,解决体制方面障碍。在此前提下,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统领水利工作,加大对水利的资金、人才的投入,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测算模型, 对 2017 年我国 31 省( 自治区、直辖市)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并引入空间自相关和空间热点探测分析法对我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进行分析, 从准则层和指标层识别水利绿色发展空间分异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 我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 的态势, 优良等级的省份主要位于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 我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异质性, 热点区包括北京和天津两市, 冷点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黑龙江等 5 省( 自治区) ;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主要受水土流失治理率、水利信息化水平、生态用水比例、生产用水综合经济效率和大专以上管理人员比重等指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正>水利发展的转型问题是在20世纪末提上议事日程的,转型方向明确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如今,这个转型理念不仅被广泛认同,而且大力付诸实践,并初见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把水利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并作出重要部署,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时期治水方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但是,目前的水行政执法工作显然不能良好地适应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必须尽快实现转型,而转型的方  相似文献   

19.
认为21世纪初叶的现代水利,将会发展成为包容六方面内容的整合水利或水务事业,即资源水利,工程水利,环境(生态)水利,经济(管理)水利,数字(信息)水利,流域整合管理。  相似文献   

20.
李士秋 《山东水利》2000,(10):35-35,38
人类兴水利除水害的漫长历史,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水利阶段、工程水利阶段和现代水利阶段。现代水利的显著特点是,从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变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即从人类向大自然的无节制索取,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山东省经过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水资源不足己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过度开发、水体污染所引发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