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雁章 《微电机》1994,27(4):46-48
双通道旋转变压器的零位偏差陈雁章(福建工业学校)1概述在双通道旋转变压器中,粗机和精机都有各自的基准电气本位,二者通常不会重合。两个电气零位之间存在一定的角度差,称零位偏差。从使用的角度来看,除XBS型电机要求精机零位超前粗机零位90°精机电角度外,...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为了缩小体积,双通道旋转变压器一般都采用粗机(极对数为 1)和精机(极对数为 p)共磁路式结构,即粗、精机绕组同放在一个铁心的槽内,磁路是共用的.其优点是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加工工艺性好,但由于绕组设计和工艺加工的不完全对称性,存在粗、精机零位不一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张文海 《微电机》2006,39(2):83-85
1双通道多极旋转变压器,为什么要增加一个单极的粗机配合工作? 多极旋转变压器精机的电气误差很小,精度很高,通常只有几个角秒.但在随动系统中,它却无法定位,因为它有多少对极,就有多少个不稳定的电气零点.粗机不一样,粗机的电气误差虽然大点(通常几个角分),但一周之内只有一个稳定的电气零点.这样,增加一个单极的粗机与精机配合后,才能在系统中定位,即在粗机电气零位下那对极的精机电气零点,才是真正的电气零点.在随动系统中,通常先让粗机工作,粗机找到零点后,因电气误差大,已无信号输出,伺服机不能工作,找不准目标.此时通过粗、精机转换电路,转换到精机让精机工作.由于精机电气误差很小,此时还有很高的信号输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正弦绕组的分布函数及其产生的感应电势分析了共磁路双通道旋转变压器中粗、精机零位位置差,阐述了该位置差产生的原因,计算了不同极对数配合时误差的大小,并提出了减小该位置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电机》1980,(2)
一、自整角机1.自整角机2.自整角机系统3.力矩式自整角机系统4.控制式自整角机系统5.力矩式自整角机6.控制式自整角机7.自整角发送机8.自整角接收机9.自整角变压器10.差动自整角发送机11.差动自整角接收机12.多极自整角机13。双通道自整角机14。粗机15.精机16.无接触式自整角机17.激磁绕组18。整步绕组19.输出绕组20.阻尼绕组21.交轴绕组三2.协调位置23.失调角24.电气零位2:.基准电气零位26.粗精机零位偏差 synehro synehro synehro system torque synehro system eontrol syllehl·0 system torque synehro eontrol synehro synehro transm…  相似文献   

6.
张文海  杨铭 《微电机》2002,35(5):42-43
多极旋转变压器电气误差计算方法 ,GJB2 1 43— 94国家军用标准《多极和双通道旋转变压器通用规范》规定 ,以基准电气零位为参考点 ,在所测正、负各点偏差中 ,取其中绝对值最大偏差作为电气误差。而多极旋变老技术标准却规定 ,取其中各点正、负最大的偏差绝对值之和的 1 /2作电气误差。二者误差计算方法截然不同。本文对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1 误差表示方法在误差测量中 ,有两种误差表示方法 :一种是绝对误差法 ,一种是相对误差法。绝对误差法 ,一般只说明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偏离程度 ,不能说明测量的准确度。而多极旋变老技术标…  相似文献   

7.
在多对极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结构双通道粗精耦合共磁路径向磁阻式旋转变压器基本结构框架,同时指出该种结构双通道旋变可以进行粗精信号解耦原理上的可行性。采用磁场有限元法对其解耦效果及可行性进行了计算验证。依照该种方法设计了粗机为1对极,精机为15对极的粗精耦合共磁路环状转子旋转变压器,激磁绕组采用环形绕组,粗机、精机的信号绕组采用集中正弦绕组结构,并制造加工了样机,同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设计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张文海 《微电机》2004,37(4):57-58
双通道多极旋转变压器,有的出线方式,即粗、精机激磁绕组Z1Z2和Z5Z6内部并接以后,只引出两根激磁引线。粗机的激磁补偿绕组Z3Z4也在内部短接,外部没有引出线。这种出线方式,虽然有使用接线方便的特点(有的用户专门提出这种要求),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补偿绕组Z3Z4如果内部断路,加工过程中根本无法知道。  相似文献   

9.
刘成义 《微电机》1989,(1):52-53
110DXFD4/4—1多线多极旋转变压器应用到经纬仪测风系统中,目前已装备100套,每套两台多线多极旋转变压器(以下简称多线旋变)。多线旋变在测风中主要作为角度传感器,对于转换角度的精度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多线旋变的精极零位误差和线性误差。零位误差已明确提出为±1'的精度,而对其线性误差并没有定量提出确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多极旋转变压器、多极自整角机和感应整步机的精度,以机械角度表示,其量极小。例如,多极旋变的电气零位误差可小于5秒,感应整步机的电气零位误差可小于3秒。这样小的角度误差,除需要精密的分度设备外,精确的测试装夹方法也必不可少。精密的分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本文所述的多极角度传感电机(简称多极电机)系指:多极自整角机,多极正、余弦旋转变压器和多极感应移相器。通常所述的单相自整角机,正、余弦旋转变压器和感应移相器,都是极对数 P=1的单(对)极电机,当把这些电机的极对数做成 P>1的整数时,就构成相应的多(对)极电机。多极电机的定、转子冲片上有较多的齿、槽数,它随着极对数增加而增加。在定、转子铁  相似文献   

12.
多极元件(多极旋转变压器,多极自整角机)由于在磁路和电路方面都能相互补偿,所以在同样工艺条件下,多极元件的电气精度远比二极元件高。通常,二极元件的电气误差为几个角分,而多极元件的电气误差可达几十角秒以至几个角秒。将多极绕组与二极绕组嵌放在同一铁芯之中,构成“磁路组合式”双速同步器。而用双速同步器组  相似文献   

13.
伺服系统中,需将双通道旋转变压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经粗精组合编码转换变成表征角度位置的数字信号。如双通道旋转变压器使用不当或产品自身有缺陷,会出现编码错误。本文对编码错误现象进行归类,推导出接线不正确对粗精机组合编码的影响,并给出了双通道旋转变压器在系统中出现编码错误的检测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文海 《微电机》1992,25(1):44-46
自整角机定电气零位和检查接线正确性非常繁琐。《电世界》1981年第3期,曾发表笔者的“旋转变压器正确接线的简易测试”一文。文中介绍了用简单相敏整流放大电路,把旋转变压器的激磁信号、正弦输出信号、余弦输出信号三者放在一起进行相位比较,两步即可完成旋转变压器的接线正确性检查和定子电气零位。最近,笔者把该电路用于自整角机的接线正确性检查和定电气零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和磁阻式旋转变压器同样用途的磁阻式自整角机。介绍了磁阻式自整角机的原理和设计原则,主要分析了齿槽数选择和绕组形式选择的原则。简单分析了影响电气误差的主要因素,以及电气误差与转子形状的关系。研制了磁阻式自整角机极对数p=5的实际样机,测试了电气误差和其它基本参数,并与同尺寸、同极对数的磁阻式旋转变压器作比较,两者性能基本相似,磁阻式自整角机在设计和工艺上更具优势。分析了与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相比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想想看     
《电世界》2016,(2)
正上期想想看答案1.分装式旋转变压器转子可以反装吗?不可以。分装式旋转变压器转子反装后虽然也能输出正弦和余弦转角信号,但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励磁方向反了180°,原有的正、余弦函数关系已不存在。若要保持原有的函数关系,应重标基准电气零位。反装基准电气零位标注位置应与正装基准电气零位标注位置相差180°。并且,励磁的两个正交绕组(或输出的两个正交绕组)首、尾标识还应互换。二是两种情况的误差不一  相似文献   

17.
多极旋转变压器零位误差试验和电气误差试验,由于理论机械角度多数不是整数度数,这就给机械理论角的计算增加了麻烦。例如,128对极90°电气角度时,对应的机械角为42′11.25″,15°电气角度时,对应的机械角为7′1.875″。而32对极,90°电气角度时,对应的机械角为2°48′45″,15°电气角时,对应的机械角为28′7.5″。但理论机械角度又是计算误差的依据,必须逐点计算。这样,在多极旋转变压器试验中,理论机械角度计算的工作量是相  相似文献   

18.
基于AD2S80A的高精度测角测速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通道多极旋转变压器和AD2S80A构成的测角系统可以实现角位置和角速度的高精度动态测量.介绍了这种测角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采用单片机实现角位置的动态监控,使用CPLD完成了AD2S80A与DSP通信的接口逻辑设计,并采用DSP实现双通道角位置粗精耦合及测速算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完成单极旋转变压器、多极旋转变压器、双通道旋转变压器、自整角机、线性旋转变压器、交轴误差和函数误差等多种旋转变压器实验数据采集,保证数据采集精度的基础上,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保证了产品检测的质量,为产品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共磁路双通道旋转变压器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尺寸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在设计、加工中采取一定措施后,其精度并不亚于分磁路方案。但由于粗、精机共用一个磁路,相互间容易产生干扰和影响,图1即是粗机对精机精度影响的典型误差曲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提出一些减少粗、精机影响的措施,以减少精机的附加误差,使共磁路方案达到更为完善的目的。一、设计因素的分析 1.过去曾认为粗、精机相互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粗、精机二个磁场迭加,使铁芯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