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当前纸病检测方法中纸病特征量难分离以及难点纸病特征量难构建的瓶颈问题,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纸病辨识方法。该方法根据纸病图像的特点设计了纸病检测的CNN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CNN自动提取纸病图像的深层次特征,结合Softmax实现对纸病的辨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NN的深层次特征提取纸病辨识方法优于现有的纸病检测方法,能够对包括难点纸病在内的各种纸病进行精确辨识。  相似文献   

2.
基于几何及灰度特征的纸病检测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波  周强  张刚强 《中国造纸》2011,30(9):50-53
针对当前纸病在线检测系统实时性强和信息量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高效、灵活的基于几何及灰度特征的纸病检测算法.首先采用邻域均值法对纸病图像去噪,然后根据灰度直方图选取合适阈值将图像二值化,并运用边界跟踪法检测出纸病边缘,最后提取出纸病的几何及灰度特征并分析其特征量将纸病分类.按照该算法依次对常见5种纸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几何及灰度特征的纸病检测算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并分类常见纸病.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连通域标记的纸病检测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基于段的连通域标记处理算法,同时对纸病区域进行连通域标记和形状特征值提取,旨在提高纸病检测的准确率和效率。该算法利用纸病区域为简单连通图像的特点,采用段技术实现了纸病区域的标记处理,探讨了在标记处理同时快速统计与形状特征值计算有关的中间参数的方法,利用标记结果及形状特征值实现了纸病的快速检测。该算法优化了标记处理与形状特征值提取的过程,减少了纸病图像的扫描次数。结果表明,该算法达到了准确、快速的纸病检测效果,且易于扩展到实际的纸病检测系统中。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纸病处理方法通用性弱、鲁棒性差的问题,研究了一种使用概率精确判别纸病类别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训练样本获得各类纸病特征量的条件概率分布,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原理求得某一纸病特征向量属于各种纸病的后验概率,进而通过比较各后验概率的大小进行纸病辨识,这可满足纸病辨识的静态性能要求,同时,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具有最小错误率的特点,保证纸病辨识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能够有效、快速地对纸病进行辨识。  相似文献   

5.
李茜  文豪  曲蕴慧  汤伟 《中国造纸》2017,36(8):41-45
为了解决纸病检测中多纸病图像分割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边缘跟踪算法。该算法首先搜索得出纸病边缘的链码,并通过记录坐标取得图像的外接矩形,然后提取每个矩形中的纸病图像。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取纸病图像的边缘,并对多纸病图像能够完成精确的分割。  相似文献   

6.
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纸病提取系统,实现造纸过程中纸病部位图像的提取。通过FPGA内部硬件电路进行图像采集、预处理和纸病提取,借助NIOS II软核处理器实现纸病数据的发送,使用计算机从网络接收数据并重组图像,最后得到只含有纸病部位图像的数据。该系统可根据不同的纸机要求灵活配置,在不影响整体性能的前提下,增强系统数据处理能力。经测试,该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实现纸病提取功能,与纸病识别系统相结合即可实现纸病检测,为纸机的日常维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周强  杜晞盟  王志强 《中国造纸》2016,35(11):45-51
对于纸病检测中纸张图像背景不均匀以及图像灰度特征不明显等造成纸病测量精度低的问题,建立多尺度冗余字典,采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MP)对纸病图像进行稀疏分解,并根据纸病背景图像和纸病图像不同形态特征,对背景进行补偿,从而增强纸病特征。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重构并补偿纸病背景图像,突出灰度特征较弱的纸病,提高纸病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纸病在线检测技术随着纸机车速的提高在不断发展进步,这方面的研究国外比较成熟,国内高速纸机的纸病检测设备基本依靠国外进口。要研制国产高速纸机,与之相配套的纸病检测技术也要加快研制步伐。本文介绍了河南江河纸业研制的应用于高速纸机的DZ-WIS纸病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9.
边缘检测是纸病图像处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各类纸病识别的前提。选取孔洞、脏点和褶皱三种有代表性的纸病为研究对象,通过C++编程探究了Roberts算子、Sobel算子和Prewitt算子在纸病图像检测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发现,Prewitt算子可以很好地检测出同时含有孔洞、脏点和褶皱的纸病图像的边缘,并且识别率在93.8%以上。为纸病识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切实有效解决既有纸病检测系统数据处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工业相机+FPGA+计算机模式提出了纸病二次辨识方法,具体即FPGA通过纸张图像预处理、纸病粗略判断、提取疑似纸病区域、传输疑似纸病区域于计算机等程序,负责完成纸病一次辨识;再由计算机通过多特征量提取、以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精确辨识纸病等流程,负责完成纸病二次精确辨识。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仅纸病辨别准确率高且具备一定鲁棒性;基于FPGA系统并行算法不仅可迅速实现图像一次辨识,还可显著提升后续计算机的图像二次辨识速度,从而将进一步提高纸病标识与产品复卷剔除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1.
纸张主要由植物纤维组成,其主要成分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另外还有少量的树脂、灰分等;纸张老化则是纸张的一个自然属性。作为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档案以及艺术创作使用的纸质载体材料(包括宣纸)需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本文对纸张老化机理和影响纸张老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阐述,对无酸纸作为永久性文献和档案用纸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宣纸的老化、宣纸的耐久性和宣纸的标准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宣纸生产和宣纸标准的修改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民间文书修复工作中,修复用纸的选择对文书修复效果及修复后能否延长文书寿命至关重要。太行山文书作为一批华北地区民间文书,其纸张多样性特点突出。为进一步细化民间文书纸张分类,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从太行山文书中随机选取11个样本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分析太行山文书纸张纤维特征,研究太行山文书纸张原料及纸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文书纸张包含竹纸、麻纸、皮纸、混料纸及再生纸等多种纸张类型,为民间文书修复用纸的选择提供了有益指导。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文书修复过程中修复用纸供需矛盾的原因,引起学术界对民间文书修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探索适宜民间文书的修复用纸。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手工纸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纸的发明国,中国手工纸在原料、抄造方法、干燥条件、应用领域等方面与机制纸不同,宣纸是手工纸的代表,其保存时间的下限是1050年.纸是文化的载体,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石头造纸”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石头造纸的兴起和进展,并对石头纸的前景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卷烟“三纸一棒“对烟气特征及感官质量的影响(一)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收集具有不同参数的10种卷烟纸、10种成形纸、7种接装纸以及5种丝束,分别搭配组合并选用同一批次的混合型卷烟烟丝卷制成89种试验卷烟.然后对全部试验卷烟进行烟气分析测试及感官质量评吸,最终建立卷烟辅助材料参数与焦油量、烟气烟碱量、烟气CO量、抽吸口数、过滤效率、总稀释率等烟气分析指标的数学回归方程,在试验范围内利用这些方程可直接计算出辅助材料参数的改变对烟气分析指标的影响.具体的方程包括卷烟纸自然透气度、总稀释率、滤嘴长度以及滤棒吸阻(对通风卷烟及不通风卷烟)等分别与焦油量、烟气烟碱量、烟气CO量、抽吸口数的关系;滤棒吸阻及滤嘴长度与过滤效率的关系;卷烟纸自然透气度与自由燃烧速度的关系等.本文还建立了成形纸透气度、接装纸透气度与总稀释率的回归方程,在试验范围内利用此方程可直接计算出总稀释率的大小;并对丝束规格对烟气分析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还定性描述了卷烟辅助材料参数的改变对感官质量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16.
霍丹 《上海造纸》2011,(2):32-35,48
水印纸因其独特的制造工艺,具有良好的防伪性能。文章概括论述了水印防伪纸的起源、特点、生产工艺、应用领域以及防伪检测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开发高填料纸的有关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填料纸在生产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阐述了高填料纸的概念,分析了高填料纸的开发现状、需要解决的矛盾以及开发高填料纸需要转变的思路。指出今后高填料纸的开发应以改善成纸性能,赋予纸张功能性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合成革用离型纸种类、合成革干法移膜工艺及其特点,重点对离型纸的纸张特性、评价方法、使用维护及市场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帘式涂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特点、原理,以及它在热敏纸、低定量涂布纸、印刷纸和防护涂层纸中的应用实例。同时也介绍了流变性助剂、伸长率测试仪、DF涂布机和多层帘式涂布技术这几个新的帘式涂布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近五年来,国内卷烟产量逐年增长比率在5%左右,而卷烟配套用纸产量却急剧增长,产大于销。本文阐述了国内卷烟配套用纸的需求及生产情况,提出了卷烟配套用纸企业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