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万征 《新建筑》2000,(6):20-23
现代城市广场在继承传统城市广场空间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呈现出许多顺应时代生活发展需要的新的态势,它们在阐释城市生活和塑造城市空间形象的同时,不断地结合城市生活和空间增添新的色彩和活力。着重就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各种趋势和特征作出论述。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广场(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珉 《新建筑》2002,(3):4-8
广场建设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正在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欧洲城市广场的简要历史回顾,指出广场的出现和存在首先是出于特定城市公共生活的需要,广场的形态与城市的建筑之间历来有着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并试图以一个当代的广场实例阐明,即使在现代城市条件下,广场仍有可能成为既反映城市生活和建筑的运作逻辑,又具有传统市民中心特点的公共空间,而非单纯的景观观赏物。  相似文献   

3.
冷看城市广场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小龙 《规划师》2001,17(1):101-102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交通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的"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4.
戴志中 《四川建筑》1998,18(2):15-19,25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起居室”是显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最近,我国的许多城市欣起了兴建城市广场和热潮,这是我国当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文章从对传统广场空间的认识,城市,城市广场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城市广场的共性几方面对城市广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了山地城市广场创造的主要基本原则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现代城市广场形态特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现代城市广场形态,提出现代城市广场的空间多层面混合使用、多功能混合使用、多时间区段混合使用、活动内容多元化等特点,进而分析了现代城市广场的组成要素,提出了现代城市广场空间形态组织的8条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和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中心。城市广场即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也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特色的一个重要部分。大连的城市特色正是由于营造多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广场而  相似文献   

7.
城市广场在现代城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广场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方面。文章就小型空间创造、私密性空间营造、提升空间参与性、加强广场边界空间和加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五个方面,对人性化城市广场的空间营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城市广场设计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各地对城市开放空间日益重视。城市广场建设作为当前都市更新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提高都市活力、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而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广大市民的欢迎。建成的城市广场在提高原有场地空间质量及城市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感觉和印象 ,甚至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行为模式。然而在这股“广场热”中 ,也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 ,影响广场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对部分已建成广场使用情况的调研中 ,我们发现在广场设计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对已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是…  相似文献   

9.
山地城市广场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起居室”,是显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文章从传统外部空间的认识、城市广场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城市广场的共性几方面对城市广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了山地城市广场创造的基本原则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些城市的城市广场功能单一,鲜有特色,缺乏城市设计理念。城市广场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大众空间,被誉为城市客厅,是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城市广场应具有尺度、深度、三维空间相关的三要素,从视觉看要有空间互相包容的匀称性和呼应关系,要有一定的层次感与围合感,是具有多层次、多  相似文献   

11.
夏铸九 《建筑师》2017,(4):55-74
百花齐放的都市史成就展现在出版上,包括了社会与文化取向的都市史、在通史写作之外对都市形式课题与对城市设计的历史研究、威尼斯学派的批判史学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理学、社会学与史学等方面的杰出学术贡献。作者指出面对21世纪网络社会的挑战,工业社会崛起时的都市化方法论假设必须通过理论的检验才能面对1980年代后中国大陆都市现实中浮现的悖论性空间与社会。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两方现代城市的普同价值,不仅不易区分中国城市的政治性格与繁华市井的都市氛围,而且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冲击,在研究分析上显得过时,在实践上难接地气。所以,值得由比较的角度重建亚洲的都市史写作,而规划史则是其中重要的现代专业者反思空间实践的历史环节。  相似文献   

12.
This typological account of the urban morphology of shopping presents a diagrammatic genealogy of urban retail types from traditional markets, streets and plazas through various adaptations and mutations into the contemporary shopping mall and power centre. This genealogy shows an increased car-dependency, privatized and centralized control, and disintegration from urban life. Many citi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by contemporary retail types that are less walkable, equitable, productive and resilient than those from which they were derived. The challenge lies in the invention of new retail types with potential for re-integration into more resilient forms of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城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犯罪防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汤晋 《华中建筑》2005,23(1):112-113
城市犯罪是当代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之,在城市设计中对城市公共空间犯罪实施有效的防控是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个重要途径。该文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犯罪防控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商业区、住宅区、公园、街道等公共空间作了相应的设计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得最具活力却拥挤的城市中心区亟需扩张。城市中心广场逐渐向下发展,而地下空间早期粗放型开发模式导致城市中心广场上下割裂。出入口空间在其中承担沟通上下的重要作用,且目前仍存在空间使用效率低下、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文章以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行为活动为导向,总结不同类型地下街出入口空间的上下联动行为需求及现状问题,从形态组织、文化功能、通行效率、安全可达四个方面提出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当代国内人行天桥建设的几个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计已不再从纯粹的工程学角度,而是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来研究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天桥建设;论文通过对国内各大城市人行天轿的发展建设研究,力求探索总结出当代国内人行天轿建设的几个趋向。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组织是城市中各种人类活动和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因而成为城市科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着重回顾了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对城市空间组织的研究历程及其理论成果,并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何淼淼 《山西建筑》2011,37(30):21-22
首先指出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常见而又特殊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形成城市意象的重要符号,而且为多种市民生活行为提供了场所,通过广场的尺度、街道与建筑、广场小品、绿地等方面对中欧广场空间特质与市民生活的关系进行解读,试图寻找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并研究优化广场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Cities worldwide tend to overlook an invaluable asset that lies beneath their surfaces. Most cities and urban regions are unaware of the benefits underground space use has to offer, both for climate inflicted and spatial constraints: In many citie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s being outpaced by population growth. Climate change effects are requiring radical new approaches in terms of coping with for example excessive rainfall. The available space at the surface is rapidly being used up and the biggest danger is that built-up spaces are taking over the public green spaces of cities thereby threatening liv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forms a societal asset, which is often unappreciated and underestimated in terms of the role it can play within dynamic city environments and associated challenges.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can be optim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dynamic urban context. It also explores the often contradictory functions that make underground space use complicated from a planner’s perspective. The first-come-first-served strategy of underground space use has left many cities wondering how they are going to cope with the self-inflicted “chaos” under the surface. The often mono-functional uses of the underground lead to sub-optimal space use. Most cities and urban regions are unaware of the benefits underground space use has to offer. In guiding the future us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a comprehensive policy framework guiding its development is lacking on which decisions can be based. This often leads to the non-sustainable use of this important asset. It will be argued that both vision and planning are needed to be able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is underrated underground real estate.The authors will also debate that just understanding the potential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not enough. Realising its actual potential and facilitating its development will require a spatial dialogue between many stakeholders, including planners, engineers, developers and public decision makers.  相似文献   

19.
科学合理的城乡地域划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城乡人口特征和城镇化水平,进而支持城乡和社会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然而,我国的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区划定一直以行政地域为界线,难以适应城乡空间发展的复杂特征和真实地反映城乡人口情况,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政策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美国的城市地区划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不仅在演变过程中不断适应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新特征,而且如今已充分体现"实体地域"的概念,通过精细化的划定方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复杂特征,对我国而言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本文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城市地区划定标准、方法和演变历程,并从划定方法的动态演变、核心指标和精细化三方面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该文回顾了现代城市步行街向城市步行网络过度的历程,系统介绍了发达国家通过步行网络复兴城市的建设实践,归纳总结了步行网络出现的原因及其空间形态和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