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的途径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共识。本文首先概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重点介绍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着重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发展进行了展开讨论,最后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产业转型与岗位需求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立足实际重新审视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剖析和研究“岗课赛证”与“互联网+”融合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时代特征,认为当下社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赛教结合和书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实施,满足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要求。本文探析“岗课赛证”与“互联网+”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举措,优先分析相关理论内涵与特征,也对目前职业院校现代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掌握和了解职业院校当下人才培养期间的不足,最后立足实际采取有效的举措落实“岗课赛证”与“互联网+”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为各所职业院校及高职教师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前职业教育正处在类型定位发展的关键期,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是促进产业链和教育链深度耦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针对高职航海类专业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教学与生产不对接、师资国际化培养路径不畅、培育航海工匠精神载体缺乏等问题,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通过创建“一智库、三平台”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三段、三通、四融”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指南针”航海文化育人品牌等具体实践举措,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国际化高素质航海人才。  相似文献   

4.
公司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中国职业教育软实力的实施服务,协助各职业学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强校,培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构筑智慧校园。目前已累计服务职业院校超过300所。搭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云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开拓线上职业教育培训认证体系,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派遣。平台建设目标通过推动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云服务平台的建设,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发展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助推器,产教融合是西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放 管服”给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西藏职业教育的产教契合度有待提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发展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等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基于西藏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从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融合发展的维度明晰西藏职业教育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梁甜甜 《移动信息》2024,46(2):93-95
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正不断发展。针对计算机“静态网页制作”课程存在的定位不准、设计不深、资源不足和评价不全等问题,文中进行了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调研、优化了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并设计了课堂教学策略,开发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引入了企业评价全面评价课堂效果,全面探索了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7.
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的智能安防行业对跨界、融合的人才需求日益明显。就物联网专业群如何开展智能安防产业链产教融合的实践展开研究,分析山东省安防行业产教融合现状,以职业院校学生为实践对象,构建适合安防产业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增强校企产教融合的深度,切实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人才刚需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脱节问题,以深圳市某学院构建数字孪生化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教学实训体系为例,进行基于数字孪生的标准化可持续发展产教融合教学实训创新模式研究。利用数字孪生支撑软件和教学实训示范线构建数字孪生教学实训支撑体系。以数字孪生生产线和产教融合师资为依托,开展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创成式开发建设,开展数字孪生化智能制造教学培训、实践实训及创成拓展,推动产教良好互动和可持续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是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向深入的重要途径。在产教共享生态系统中,政府、企业 、高职院校和中介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根据不同主体在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侧重点差异,提出 可将其分为政府主导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企业主导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高职院校主导的产教共享生态 系统和行业中介主导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四种类型,并对各类型生态系统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而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倡导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办学方针是密不可分的。产教融合、校企业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国际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以电子测量仪器生产工作过程引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以电子测量仪器岗位技能训练为载体,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测量仪器实训课程的创新实践方案。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提高了学生电子测量仪器职业技能,提升了教学效果,创新地培养了就业创业工匠技能人才,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现代高职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实现双创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使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效对接,形成教育和产业的 融合发展、共生共荣。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合作动力机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推进 产教深度融合,拓展产教融合路径;引培并举、内部交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师团队;完善产教深度融合 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项目开发质量;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促进创新价值转化;加强创新创业中的 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产教融合商业利益五个方面探讨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是推动“产业”与“教育”实现跨界融通,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合作育人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产教 融合机制建设涉及政府、院校、企业等组织层面和教师、学生、员工等个体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当前的产教融合机制无法有 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体制机制及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 面对国家“双高计划”提出的更高要求,产教融合机制建 设只有从优化政府部门职能、完善治理结构体系、健全利益保障机制、创新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借力制度完善平衡 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推动“产业”与“教育”之间实现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双主 体”的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苏萌 《电子技术》2023,(2):127-129
阐述大数据环境下的产教融合理论,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特征,针对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探讨基于大数据的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服装设计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优化作用,推进中、高职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强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教融合阶梯模式,这不仅要求各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应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更要求分工合作,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教融合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和未来职业有效结合,注重先“产”后“教”,将产和教协同起来,从而实现育人的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产教融合不仅成为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而且也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介绍“教赛一体”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分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赛一体”产教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深化校企对接沟通、寻求利益契合点等方面,探讨民办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赛一体”产教融合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有助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调研发现,南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主要面临产教供需对接困难,优质资源共享艰难;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政策评价体系不完善,校企双方 缺少动力三个瓶颈问题。因此,南通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拓宽办学模式,加强专业、师资、课程建设, 推动人才供给平衡,发挥政府统筹领导作用等方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产教融合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日益得到重视。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利益着眼点、管理体制的差异,导致产业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参与深度不足、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江苏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南京工程学院的电气类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为例,通过建立互利共赢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匹配工程场景项目化教学改革,施行全程贯穿的工程创新训练,以期提升产教融合的育人效果,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探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根据X证书进行课证融通,以产教合作企业实践项目为载体,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证书分流+项目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通过社会评价组织、高校、产教合作企业三方协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