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这3个文件的颁布,大大推进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过,关中客今天不想也无力谈论天下大事,这里只想说说诸君都非常关心的一件事:那就是信息技术的"合"与"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自从1984年邓小平在上海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之后,计算机教育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成为中小学课程之一.到了200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为更国际化的名称"信息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回顾与展望—来自一线的声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至今,已经过去八年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经公布的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状况如何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是否符合目前的实际呢,我们需要如何认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呢,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教学的价值与地位呢?林众:网络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六条逻辑主线之一,从教学价值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审视。其一,它是对既有教学内容的继承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相关应用的普及,网络越来越被作为重点,无论是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还是2016年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都要求在教学中把网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现在的学生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尽管他们生活在数字世界,时刻与网络接触,但依然要引导其从规范角度去了解网络、认识网络。  相似文献   

5.
三年大事记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陈至立部长作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11月颁发了三个重要文件:<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相似文献   

6.
2000年,新世纪开始的第一年.2000年,也是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中最红火、最关键的一年.当年的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随着三份通知的下发,全国中小学掀起了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大浪潮.十年,我们经历了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艰苦蜕变.  相似文献   

7.
2000年12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中小学逐步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同时下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作为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帮助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深刻理解《指导纲要》的内涵和实质,准确地把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现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层次做一个初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终于在中小学课程系列中有了一席之地。“信息技术课程将作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这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部拟定200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过程中,曾提出过一个修改稿,其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自2000年国家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下称《纲要》)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随即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200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颁布,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标准化了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改革。学科软硬件投入发展迅速、学科专职教师配备逐步到位、学科教育理念转变、学科教学模式发展和对学科培养对象的综合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都说明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开始研制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曾经面临的这样一段历史可能会宣告结束:上课时手中只有一本和学生的课本一样的教材,而鲜有其他参考依据和资料. 通过对课标和2000年出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比较研究,并走访了很多专家和教研员,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感觉: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如果说纲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正式诞生的标识,那么课标则是学科开始走向成熟和规范的标识.  相似文献   

13.
自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来,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开设。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成了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教研员和教师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4.
活动交流     
《信息技术教育》2004,(3):124-128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决赛即将在广州举行同时举办“2004全国中小学名校校长纵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峰会”活动宗旨为贯彻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团中央关于《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和教育部2000年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特举办面向全国广大青少年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公益性活动。主办单位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15.
在课标施行后可能带来的冲击与改革中,教材与课标的指导关系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因为长期以来,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教材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不容否定。山东省的两位信息技术教研员告诉我们,不要说这次制订的课标,2000年出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他们至今也没有看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工作的正常开展。因为山东省要进行会考,学校使用的都是指定的省编教材,执行省里出台的与该教材配套的纲要。不少人心存疑虑,教材是否会成为课标贯彻过程中的一道门槛?“新”与“旧”的差距“新瓶装旧酒”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因为以课标为…  相似文献   

16.
目前,虽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没有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无论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家长、学生本身,都有在小学低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参照吉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三节《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我设计了本节课。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一个只有十年左右的新兴学科,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对本学科兴趣下降很快,上课效率不高,或者学习态度只为应付考试了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保持长期的兴趣,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9.
活动宗旨为贯彻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团中央关于《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和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特举办面向全国广大青少年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公益性活动。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配套政策》)正式发布。《规划纲要》面向世界、立足国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未来15年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发展中的信息技术产业(以下简称IT业)《,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将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给IT企业与IT人才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