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对6个采用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的钢梁和连接板连接节点域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破坏形态以及变形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节点能够传递一定弯矩并具有较强变形能力,但其承载力较差,在设计中宜作为铰接节点处理。另外螺栓规格及螺栓排列方式对节点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抗滑移试验和扭转试验,研究了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抗扭承载力,指出相比传统标准试件,采用改进的试件不仅节省材料,而且能够得到更合理的抗滑移系数,同时该连接节点具有稳定的扭矩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普通螺栓与高强螺栓在梁柱连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明和 《山西建筑》2012,38(14):53-54
分析了普通螺栓与高强摩擦型螺栓在梁柱抗弯连接中的计算方法,提出两种螺栓在工程实践中,采用普通螺栓相比高强摩擦型螺栓的优点,避免工程设计人员不区分结构承受荷载性质而全部采用高强摩擦型螺栓连接,造成建筑成本提高,并提出了在何种荷载状态下采用哪种螺栓比较合理,来保证梁柱节点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王修军  王燕 《工业建筑》2020,(11):125-132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针对装配式梁柱外环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的构造参数变化对节点抗弯承载力影响开展研究,分别考虑节点外环板厚度、外环板宽度、外环板圆弧半径、外环板长度等参数对节点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理论分析结果较一致;外环板厚度对节点承载力有明显影响,随外环板厚度增加,节点抗弯承载力提高,延性有所降低,建议外环板厚度取值不宜小于梁翼缘厚度,但不应超过梁翼缘厚度2 mm;增加外环板宽度,对柱节点域有一定加强作用,将外环板宽度限定在合理范围有利于提高节点抗弯承载力;外环板长度对节点抗弯承载力影响不明显,建议外环板长度可满足高强螺栓孔距构造要求下限;圆弧半径对节点应力传递有较大影响,建议外环板圆弧半径与外环板宽度比值为4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对用3个或4个螺栓连接的受拉节点进行26组承载力试验,节点板所用钢材等级为S690。对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螺栓间的剪力分布。对文献中由高强型钢制作的类似节点进行试验,并进行数值模拟。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非常吻合,以此对规范EN1993-1-8中的承载力公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应付钊 《钢结构》2013,28(3):23-26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分析、整理,对钢结构设计中承压型和摩擦型连接高强螺栓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揭示了目前工程界对摩擦型和承压型高强螺栓连接应用所存在歧义的实质,进一步得出摩擦型和承压型高强螺栓连接的计算方法实质是一致的,论述了在实际工程中大量应用承压型高强螺栓的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同时指出,预拉力可大大加强节点的刚度且对高强螺栓的抗拉性能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在同时承受剪力和拉力时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主次梁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的铰接节点,在不考虑主梁扭转影响的情况下,目前对连接螺栓设计时偏心距的取值偏大.通过对该连接节点的理论分析及有限元计算,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偏心距取值,有效减少了高强螺栓的数量,简化了节点构造,节省了工程造价.同时对该连接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该偏心距取值的合理性,为该类铰接节点的连接螺栓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2013年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为标志,国家及地方政府连续发文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发展、采用装配式建筑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实现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同时也是建筑行业的大势所趋.箱型柱因其两个主轴方向抗弯刚度相等而被广泛应用于钢结构建筑中,目前箱型柱基本上采用全熔透焊接连接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建筑增层改造的增多,新增夹层的梁和原有柱连接节点的处理成为工程的难点.本文探讨对螺栓连接的节点,利用ANSYS软件对螺杆连接节点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并研究了对节点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提出了优化节点设计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强度螺栓连接在高温下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平  胡春宇  陈华 《钢结构》2005,20(3):89-91
高强度螺栓连接在高温环境下力学性能及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文献不多,《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也尚未涉及。以8.8级高强度螺栓连接为对象,通过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温度环境下,螺栓的抗剪、抗拉极限承载能力,总结了承载力与环境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件抗滑移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明志  徐觉慧  吕恒林  王勇 《工业建筑》2009,39(12):102-104
抗滑移系数是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重要指标,在保证钢结构连接的可靠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影响抗滑移系数的因素很多。对5组(25套)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试件从喷丸方式、存放时间以及预拉力控制方法等方面对抗滑移系数进行相关的试验研究,发现正面喷丸除锈方式比常规喷丸方式更具优越性;随试件存放时间增加,抗滑移系数也有一定的提高;利用在螺杆上粘贴应变片来控制预拉力方式测定抗滑移系数的可靠性高于轴力计控制预拉力方式。  相似文献   

13.
郭静  单建  宋九祥 《工业建筑》2005,35(Z1):362-365
钢板的制造和安装偏差导致的接合面间隙对摩擦型高强度螺栓产生的摩擦力有一定的削弱作用。针对某大型锅炉大板梁下翼缘的拼接,通过有限元分析,分别探讨了螺栓数目、螺栓性能等级和公称直径以及连接板和被连接板厚度的改变等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以及摩擦力损失值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考虑这些因素影响后修正的摩擦型高强度螺栓承载力设计值公式,建议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计算中,直接将接合面间隙对摩擦型高强度螺栓摩擦力的削弱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14.
钢结构中高强度螺栓连接形式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超华  闫月梅  苏献祥 《钢结构》2008,23(12):16-18
对摩擦型和承压型连接的高强度螺栓受力特征和应用范围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高强度螺栓连接在设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给出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设计时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直线布筋的12根缓粘结钢绞线和不同转角的15根缓粘结钢绞线的张拉试验研究,测得每根钢绞线的摩擦损失大小,根据钢绞线长度和转角大小,计算出在给定缓粘结剂配方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摩阻系数κ、μ的大小和离散程度,为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强螺栓端板连接的撬力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和研究了外伸端板高强螺栓受拉连接接头破坏的Mises等效应力云图、端板变形、撬力分布以及螺栓拉力变化及分布。证明了撬力在端板连接中是显著存在的;增加端板厚度及设置加劲肋能够减小撬力影响;撬力的作用使高强螺栓拉力提高,外伸端板高强螺栓拉力的分布是以受压翼缘为转动中心的梯形分布。提出了考虑撬力作用的理论计算公式,算例结果表明,考虑撬力设计的计算公式较为简单并具有较好的设计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面抗滑移系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文琳  梅燕 《工业建筑》2005,35(Z1):414-416
探讨了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面抗滑移系数试验的过程质量控制,并解决了试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群 《钢结构》2007,22(10):76-78
随着石化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涉外项目的增多,高强螺栓连接的推广应用已经日趋普遍.根据应用情况,对目前石化行业结构设计中采用的高强螺栓连接形式的优缺点从技术、经济、施工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并对RCSC和AISC规范中的相关设计理念予以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高强螺栓设计中,扭矩系数和抗滑移系数是2个重要的参数,相关规范中对其取值及使用都有明确规定.输变电工程中的钢结构,因其所处环境的要求,都会采用各种防腐处理方式对结构进行保护.高强螺栓经防腐处理后,其扭矩系数会发生改变;钢板经防腐处理后,其抗滑移系数也会发生改变.为考察扭矩系数和抗滑移系数的改变,对不同厂家、不同规格、不同防腐处理的高强螺栓及钢板分别进行扭矩系数和抗滑移系数的测试工作.结果表明:高强螺栓经镀锌处理后,扭矩系数平均值和标准差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抗滑移系数的大小则与钢板的防腐处理方式关系密切,富锌涂料处理钢板的抗滑移系数比热浸镀锌处理钢板的抗滑移系数大.  相似文献   

20.
高温后HRB高强钢筋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温后45个HRB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锚固试件进行拔出试验,研究高温后高强钢筋粘结锚固的特点和影响粘结锚固强度的主要因素。钢筋混凝土试件的受热温度分别为200,400,600℃,冷却方式为空气中自然冷却,加载方式为单向拉拔。试验考虑混凝土强度、锚筋屈服强度、配箍率的影响,分析各种参数对高温后高强钢筋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指出高温后高强钢筋的粘结锚固机理和普通钢筋的粘结锚固机理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