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项目位置:新加坡玛格丽特道801号开发商: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竣工:2015年6月2008年,SCDA受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委托,制定全新的公共住房设计方案。最终,SCDA拿出的解决方案包含了三个关键概念:园林住宅、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以及多代同堂。该项目将于2015年竣工,以解决新加坡公共住房的需求。新加坡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1年间已从400万增加至520万。项目位于市中心附近的Dawson区,由五座塔楼组成,每栋塔楼40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组屋建设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新加坡公共住宅--组屋为对象,介绍了在HDB管理下组屋在单体,群体及社区环境建设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老旧社区大量出现并且改造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定期维护的机制.新加坡在其主要的住宅形式——公共组屋的维修翻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新加坡公共组屋定期维修翻新机制的全面分析,针对我国老旧社区改造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从成立专业部门、确定适应城镇化进程的维护周期、建立运营维护机制、确定适应不同类型老旧社区的维...  相似文献   

4.
组屋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由政府出资建造,使用年限为99年,其内部给排水系统设计形式及施工工艺与我国有诸多差异.将新加坡组屋给排水系统的构成作了初步介绍,并将部分施工环节与我国作了对比,指出其优点所在.其中户内给水铜管的安装应用、户内排水承插套管预埋、共用水封设计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值得我国借鉴;雨水系统采用明设沟渠排水的方式,应对暴雨疏水迅速,可为各国学习参照.  相似文献   

5.
<正>新加坡1959年取得自治时,面临严重的“房荒”问题。当时新加坡全国人口160万,而住房约4万套,人均住房面积更是不足6 m2,有40%的家庭住在贫民窟和棚户区内。为加快解决住房短缺问题,新加坡坚持以“居者有其屋”为目标,以建屋发展局建设居民负担得起的组屋为主要方式,以中央公积金保障组屋建设资金来源,以低价强制征收土地保障组屋低成本建设,建立了以出售组屋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有效满足了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本文对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发展,以及中央公积金、土地、财政等支持政策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组屋建设始于1960年新加坡政府颁布的《建屋与发展法》,此后,根据该法令设立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HDB)统一负责组屋的规划、建设、分配和管理工作。新加坡的组屋类似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但其又不仅仅是一套房屋,在对组屋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
屋顶绿化是增加建筑"绿量"的有效手段,可以全方位美化居住环境和城市环境,减弱建筑的日光反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的生态质量。  相似文献   

8.
田琨  赵卫 《中外建筑》2001,(3):10-11
自1965年独立至今,新加坡从一个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国家跻身入发达国家行列,生活水平有着极大的变化.从60年代40%全国人口居住于贫民区至90年代86%国民居住在建屋发展局(THE HOUSTING DEVELOPMENT & BOARD)开发的政府组屋之中,成为今天为世人熟知的"居者有其屋"的花园城市;人均拥车量亦从60年代的每26人一辆车到84年每12人一辆车.私人拥车量的快速增长造成组屋区对停车位需求的不断增加.由于停车位的数量及布局方式均对组屋环境规划造成影响,建屋局在停车位数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及停车方式的选择上,以利于居民的使用及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准则.  相似文献   

9.
最近,由新加坡建房发展局开发的第一座带有互联网和其它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型”组屋正式上市。该“智能型”房屋的建造,标志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加坡住宅上的普及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组屋制度消除了其自治之初的贫民窟,到1989年新加坡已经有87%的人口居住在组屋内,政府真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本文分析了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发展背景,从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开发模式、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深入探讨新加坡组屋制度的成功经验和积极意义;通过具有相似背景的深圳市保障房制度与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保障房制度存在问题;指出我国内地保障房建设,应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要牢牢掌握住保障房的控制权,使保障房真正达到满足低收入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居住是城市的基本职能,住宅建设水平直接体现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新加坡组屋以居者有其屋著称,50年来,已从单纯解决房荒问题演变为提高住宅品质问题,并提升为国家精神内涵的载体。通过解析组屋规划、设计、建设的发展过程,针对我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现状和居民需求的发展趋势,从社会人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有益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组屋规划设计的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菂  杨靖  张嵩 《华中建筑》2008,26(7):4-8
该文主要从规划先行整体系统、分级配套公共设施、适度的人车分行以及生态的居住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与总结了新加坡组屋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3.
自1960年代以来,新加坡就实施了"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组屋规划建设成就斐然。文章介绍了新加坡有关住房的政策和组屋类型,论述了新加坡组屋的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更新、改造等特点,由此得出新加坡组屋规划建设经验对我国未来住宅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组屋规划的指标和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新加坡70、80年代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指标和规划结构。在规划指标中分析了居住密度、最小住宅间距和停车位标准等发展变化及其原因;规划结构中主要分析了作为新加坡居住区规划基本单元的邻里组团的实践及其发展前景。文章试图从量化指标和居住环境空间结构来认识新加坡既高层高容积率又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上海住宅》2006,(8):112-112
在新加坡.组屋(相当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已成为当地住房市场的主体.87%的人住在其中。这种住宅比私人房地产市场上的商品住房便宜许多,对于那些实在买不起组屋的居民.政府将其分为困难户和特困户。对困难户.政府将给予适当补贴,争取每户能够购买一套60至70平方米的旧房居住。而对特困户则租给每户一套旧的42平方米的廉租屋,每月只象征性收取房租。  相似文献   

16.
许昇 《中外建筑》1998,(5):37-38
新加坡居民住宅有组屋、公寓、排屋,独立式别墅几种类型。其中,组屋是新加坡政府建设部门统一投资开发,统一规划、设计兴建的,出售给新加坡公民居住。非公民的永久性居住的居民只能购买别人出售的二手旧组屋。 居住组屋的住户约占全部的80%左右,由此可见组屋是新加坡主要的住宅类型。也有住户购买地皮请建筑师设计、私人建筑公司承建的,这种住宅标准较高、型式也多样。本文仅就组屋的设计构思作些介绍。供我国住宅建设借鉴。 新加坡组屋建设大都公布在各区(镇)中心地铁站周围,充分利用区(镇)所在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而组屋建设是严格按居住小区规划进行了设计、兴建的,在各居住小区内也设有齐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7.
<正>新加坡组屋建设始于1960年新加坡政府颁布的《建屋与发展法》,此后,根据该法令设立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HDB)统一负责组屋的规划、建设、分配和管理工作。新加坡的组屋类似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但其又不仅仅是一套房屋,在对组屋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独立后的20余年中,以其解决83%人口住进HDB组屋的优良环境而饮誉世界,近十年来又以新的见解“保持亚洲传统价值观念”,主张城市社区发展中,要完善解决老龄者的问题,HDB(注1)多代同堂(注2)组屋的兴建正是其发展中的一个方面。今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年代发展的时间纬度,探讨新加坡组屋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研究组屋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阐述新加坡政府在组屋发展中高效有力、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土地,规范运作机制,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时时体现以人为本等理念,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新加坡装配式组屋的发展及特点,分析了工业化生产方式在生产效率、资源和能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肯定了工业化住宅在我国的发展方向。以新加坡达士岭组屋为例,表明了当前新加坡组屋已经不光是为了解决基本需求问题,还向着宜居方向发展。并提出新加坡装配式组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启示:国家主导并制定合适的行业政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